12岁的孩子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情感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0-05 06:39:07

导读:这是一篇关于幼儿心理活动的文章。文章描述了1岁到2岁的孩子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手眼协调能力、双手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获得发展、语言能力和依恋情结等。此外,文章还指出,2岁左右的孩子在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面临较大挑战,需要成人引导和解释。文章提到,幼儿情感发展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积极参与、活动和教孩子认识事物等多方面的促进。如下为有关12岁的孩子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情感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1~2岁的孩子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1、1~2岁的孩子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孩子到了1岁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发育快一些的还可以独立几步。

手眼活动从不协调到协调,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饼干,五指从不分工到有较为灵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对捏糖块。双手从“各自为政”到能够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摆弄玩具。精细动作获得发展,如可以独自抱着奶瓶喝奶,打开瓶盖,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岁多的孩子可以听懂自己的名字可以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会叫爸爸妈妈,能同成人一样可以分辨声源,有了明显的回忆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记住的事情,将之运用于当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

这时能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并努力配合鲜明活泼的音乐节奏做动作,会初步分辨颜色,喜爱色彩鲜艳的玩具,爱看漂亮的人脸,爱看图画书和大而鲜艳的图杂。

能听懂妈妈的话,可以听懂常用物品的名称,开始学说话,可以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们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样的物体,害怕未曾经历过的情况。这时有明显的依恋情结,喜欢“跟”妈妈的“脚”,妈妈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能里,喜欢与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会设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动讨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气。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为中心的简单交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区分开,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独立性,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愿意自己动手,而且可以做些简单的事情。

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不管看到或听到什么,总是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急速成长,几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记事物的名称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有名称后,就开始胡乱提出问题想要记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对此询问法通常不加理会。不过2岁前后的“问题阶段”所问内容都相当单纯,只是令大人感到罗唆罢了。孩子就是由这种方法来记人名及事物的,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进入2岁的孩子,面临着许多需要学习、掌握的东西,他也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会不断地提问,但当你在教孩子时,你会发现那些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怎么就那么难懂,总是会搞错。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

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经历相比,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世界对他来说很复杂,需要你的引导和解释。

孩子到了2岁左右时,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岁孩子的成长中,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他们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喜欢凡事都有规律性,看电视的时间若加以分配,让他在固定的时间看喜欢的节目他会很高兴。

这时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末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

这时应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日常生活,在这些活动中,即能促进一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你的感受到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无尽快乐,而且还能在活动中教孩子数数、认识事物,教孩子说话,培养他独立的能力,爱清洁、整齐的生活习惯。

2、幼儿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情感

2、幼儿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情感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一般都有自己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际关系和行为的一定态度,儿童也是如此。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简而言之,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

我国有句成语“破涕为笑”,源出晋朝刘瑶《刘越石集.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觖对膝,被涕为笑。”这是表述转悲为喜的意思。这种情感在成人身上只有在大悲大喜的转换时才会发生,但在幼儿身上却是经常可见。你看那小小的脸蛋上还挂着品莹的泪珠,但悲哀却早巳消失,满腔洋溢着笑意。

幼儿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易变呢?首先,这同他们的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幼儿的需要常常受周围情境因素的支配,如看到一只蝴蝶就高兴,看见一条小虫就害怕;吃不到想吃的东西要哭,拿到了好玩的东西又会乐。总之,他所处的情境,对他的情感有巨大的支配作用。由于情境是极活跃、易变的,特别是幼儿所处的情境,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易变性。其次,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他们常常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从而使情感也变化不定。今天,你给我一块

糖吃.或者给我一本连环画看,我就喜欢你,乐于同你玩,明天,你吐我唾沫,或者打了我一下,我就不喜欢你,不愿意同你玩。不过,如果你能马上给我一个好玩的玩具,我就可以立即变不喜欢为喜欢,同你一块玩。

幼儿情感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的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拍桌子的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又如他们对人的情感态度也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喊:“叔权好”、“阿姨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一个小朋友拉着叔叔的手,亲眼地表示要和叔叔一块玩,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做同样的表示。他们的情感十分热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例如,暑假期间,父母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开始两天,他哭哭啼啼要找奶奶。可是,过两天,跟姥姥有了感情,便不找妈妈了。相反,当妈妈要带他回家时,他反而不肯定。一旦回到家中,他又哭哭啼啼要找姥姥.

3、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

3、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

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注意到生活中的“关门现象”:“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

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老师举了生活中的一例。女儿3岁时,着不愿意去,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亲子教育,早期教育,早教,早教中心,幼儿教育,幼教)

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要做“最好的家长”

有些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

己、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这只‘杯子’是满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也会备受压力。”

4、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在情绪上的表现应该是什么?

4、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在情绪上的表现应该是什么?

要取决与幼儿的年龄,在每个阶段的年龄,都会有不同情绪、性格变化、行为、智慧、思考、、、等等方面的变化。最住要的就是大人的表率性,一个大人做些什么都会影响孩子的各种变化。他们一般都会认为大人做的都是正确的,从而就会模仿他们那样去做,所以要正确的辅导、引导他们,这样你就会掌握孩子变化的第一情绪变化和各种变化的体现。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4497.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