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以及涉及的心理现象分析
导读:本文讨论了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并重点探讨了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对比赛技战术水平的影响以及训练中的技能掌握和提高。文章对心理品质的具体内涵、心理品质与技战术水平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品质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如下为有关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以及涉及的心理现象分析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学在现实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很多。
比如做销售的,如果能够及时把握客户心理,就能做出更多的业绩。事先对客户的调查分析,投其所好之类的,都是最基本的心理学。曾听说过有人用一张贺卡征服了一个大客户,这就是心理学的实际运用。
再比如理解教育孩子,最好懂一点儿童心理学。
做老师或者父母,如何用最适合儿童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也属于心理学范畴。
……
实在太多了懒得一个个举例。基本上,去搜索一下心理学的种类你就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和实际生活有关,可以实际运用的。
2、结合所做过的实践,分析其中涉及哪些心理现象
心理品质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水平发挥,以及对训练中技能的掌握、提高都有 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对心理品质的具体内涵、心理品质与技战术水平之间的联系和心理 品质的训练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训练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后供研究使用。 1.前言 足球比赛场地大、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在这种条件下。必然给运动员带来各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考验和影响。在比赛中,先进球一方队员的心理品质和落后一方的心理品质是不同的。如果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各自的状况、那么会使各队都有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按照教练的战术打法始终贯彻下去,使比赛始终在一种完美有节奏的情况下进行。许多世界强队他们的心理品质是根稳定的,都能承受对方所带来的压力,使自己排除杂念,一心一意投入到比赛中去。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申良好的运用技术,发挥整体性,从而使队伍的成绩稳定和提高。 2.研究与讨论 2.1.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品质的内涵、特点。 2.1.1.感知觉 虽然心理学中的感觉和自觉的含义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都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在足球比赛中,队员的感知觉有哪些呢?主要有,对球的感知觉,如球的大小、轻重、形状、弹性、软硬、颜色、光滑、旋转程度和身体各部位控制球的运动能力,以及对球在空间运行的速度、高庆、方向等变化感知。对球有敏锐感知觉的运动员·对上述"球感。能达到精细分化的程度,在比赛中就能及时、准确、合理巧妙进行接球、运球过人
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研究原则
(一)价值中立原则
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且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秉承价值中立的立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因为带着先定的立场和“有色眼镜”,不仅不利于咨询师准确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所在,也不利于咨询者把握自身的心理状态。当然,完全的中立是很难做到的,咨询师的过去经验多少会影响咨询过程。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二)系统性原则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其产生与变化均有原因。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系统论中的许多原则,如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以及反馈原则等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与分析手段。
(三)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鉴于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一些伦理学问题,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4、80跪求社会心理学问题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的现象。
去个性化(Deindividualization) 去个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博恩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的观点看,人类原本是是从要深蒂固的亲属关系、纽带关系和部族关系中挣脱出来的,随着这种挣脱,原选取表现在这些群体关系中的去个性化也由之获得解放,个体重又获得了个性。但是,个性的解放也潜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离开群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就越感到孤独。个体的孤独又激发着个体重新加入各种群体活动,于是个性又溶化于群体之中,去个性化复又出现。E.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对去个性化的最佳理论阐释。
费斯廷格和纽科姆认为,当具体的注意力投向群体时,他对自己的注意力便养活了。对群体的注意使个体失却了个性环境,把个性淹没在群体之中。由于去个性化减弱了作为个体时的约束力,也即社会对其的约束力,因此为个体从事反常的行为创造了条件。从心理学上来说,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随着加入群体,成为群体成员,溶化了个性,群体成员便会觉得自己是个匿名者而四边,肆意破坏社会规范;二是责任分散。群体生活告诉群体成员,群体活动的责任是分散的,或者说分散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任何一个具体成员都不必承担该群体所招致的谴责。因此,按照这一公式,对群体的注意增强了去个性化,反过来又强化了通常受制约的行为。
齐勒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会了奖励和惩罚的效应,于是把个性与奖励情境匹配起来,把去个性化与惩罚情境匹配起来。当个体用其独特性出色地完成了某项任务时,他会期望奖励随之出现;但是,当个体觉得无论如何要避免惩罚时,或者预测惩罚要到来时,他便会将自身沉浸于群体之中,用分散责任的策略来避免惩罚。所以,齐勒索认为去个性化问题应当同个体“驱奖避罚”的心理联系起来。
津巴多提出了另一种关于去个性化的理论。该理论主要饮包含两上意思,一是去个性化既可能导致反常的或消极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建设性或创造性行为,不能把个体加入群体后的行为作单极的分析,二是去个性化的原因除了把注意力投向群体或回避对道德责任的否定评价外,还有大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去个性化,如匿名性、群体规模、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群体中独特刺激(如毒品或酒精等)、参与群体活动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去个性化,反过来又使个体对外部刺激反应麻木,对情绪和动机失去认知性控制。其结果是,个体只在群体内的约束下活动,从事那些不论是消极的(如攻击)还是积极的(如创造性)屐,而对外部刺激,特别是社会规范和准则,则较少顺从。这样,便带来了去个性化后的不利的社会结果。
迪埃纳认为,去个性化这一术语原本是思维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用来描述情境之间、认知结构之间、情绪之间、行为反应之间的一组关系,因此他把去个性化与自我意识相联系,从而进一步作了理论修改。他认为,去个性化的个体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因此便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监视和反馈,不能从长时记忆中恢复适当的行为标准。结果,去个性化的个体缺乏远见,缺乏预先考虑和计划。特别是当几乎没有什么自我调节时,个体更易倾向于对即时刺激作出情绪和动机反应。
5、当今社会心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有哪些例子?
问题太大。不过,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贪所引起
贪财,贪色,贪名,贪睡,贪吃等等。
要知足。
例子多了去了。10万,想20万,20万想100万;二奶,嫖娼;为了出名没有道德底线;浑浑噩噩;肥胖等等。
2)怨恨所引起
要有同情心。
比如,报复杀人。
3)愚蠢所引起
要知道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
比如,不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社会心理学
就这四个选项吗?
社会心理学有四个基本理论:生物理论\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认知理论\诱因理论。
其中诱因理论的阐释是: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为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来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诱因理论的三种代表性论:理性决定论\社会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以上是摘自我社会心理学的笔记,仅供参考。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