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心理课有哪些,幼儿园教师怎样艺术地批评孩子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9-02 09:30:01

1、幼儿园教师怎样“艺术”地批评孩子

幼儿园教师怎样“艺术”地批评孩子

如果把赞扬比作阳光,那么批评就是濛濛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雨点不大,但恰到好处;倾盆大雨,虽然来得迅猛,却把好的坏的一古脑儿冲走,什么也没留下。要让我们的批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当孩子犯错时,恰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因为,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希望孩子更茁壮地成长。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该如何“艺术”地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就事论事,避免以偏概全

1.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老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只要我们细心,总会在孩子一团糟的行为中,找出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比如“今天你学会叠被子了”(但可能弄乱了床单、枕头);“你帮助小朋友捡回了球”(可能原本就是他踢出去的);“你把玩具分给了小朋友”(可能是他已经玩厌的)……所以,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短处不放,只要你把他真正当成一个小孩子,就能原谅他成长中的所有过失,就会为他的点滴进步感到高兴。

2.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这个孩子的弱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作比较;杜绝情绪化的批评。不要翻旧账,不要做人身攻击,避免以偏概全。孩子的信任是一份非常神圣的礼物,如果你使他丧失了对你的信任,就很难获得他的重新认可。

二、以理服人,奖罚并重,避免蛮骂专横

我认为,批评不是乱发脾气,是在沟通对话。打开心灵的窗户,春风化雨,就事论事。不要事无大小不停地指责孩子,否则,他的心灵之窗就会关闭。

1、我认为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错误的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他这个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说理,是老师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从一个错误再多的孩子身上,也总能找到让我们为他感到自豪的东西。

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3、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老师一个劲儿地说、骂,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瞅准时机,正面引导,避免当众批评

1.批评要把握好时机,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们又捣乱了”“真烦人,怎么这么多话”“不许搞破坏啦”等责骂声,那肯定是老师在训斥犯错误的孩子。而结果呢,老师满脸怒容,孩子则是满脸恐惧,自信也逐渐消失。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3.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有的老师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激发”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是极不可取的。老师应当尽量避免在公众场所、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可以当时悄悄地给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事后耐心对孩子讲清楚。

批评就象武士手中的利剑,不到情非得已时,不要拔剑相向。一把好剑,只有在懂得它性情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它极致的功力。总之,我感到教师的批评应该给人鼓气而不是泄气。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应讲究语言艺术,只有通情,方能达理。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

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

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

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

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

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

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

(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

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

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

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

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没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

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惯以“哦”、“我知道了”、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说后并没有具体的处理方式。

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事,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

因此,老师只要有幼儿来告状,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的习惯。

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斥责,不管有没有理,先责备一顿在说。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老师,阳阳打我了。”“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对于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内的调查内容加以记录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5次之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呢?告状又有哪些特点呢?

四、幼儿告状的类型及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一)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寻求帮助类的心理——体谅、安慰和鼓励“老师,我的小汽车被他抢走了。”有时候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讲清楚道理,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你先玩一会,然后我在玩一会儿。

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无意的区别。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他打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没关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会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后在玩时,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要多原谅别人。

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视之为可喜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将道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阶段,已经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得到发展。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孩子“打小报告”、“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

”“明明不收拾东西就吃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已经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试探的心理——表明正确的态度比如,一次吃饭时,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辉辉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

”老师正忙着,也没当一回事,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当老师添完饭后,看见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老师。对于这一事情的处理反映,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避免孩子模仿。

4、引起大人的注意——默默地关注着某个场面,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他追我了。”教师还没来得及开口,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谁的状,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没必要去理会。只要对他笑一笑、点点头,表示关注这他(她)就行了。

5、想表现自己的心理——公平地对待孩子有些幼儿“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所喜爱的、偏心的儿童,而被冷落的孩子就会用攻击的方式(如打小报告),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以及表现自己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使对方得到老师的惩罚,寻求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提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这种由于想表象自己和批评别人以及提高自己地位的欲望的“小报告”,教师应首先做到自己不偏心、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并且指导他(她)正确表现自己的方法。

6、模仿坏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或教师如果经常批评别人,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成人的这些言行举止,变成自己的行为方式、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自然也就比较容易苛求别人。因此,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7、“讨回公道”——鼓励、多讲道理孩子们在一起玩,特别是男孩子爱玩一些追逐、摔跤之类的、能决定胜负的游戏,而这种游戏总有一方会输,输的孩子会不服气跑去告状,以此来“讨回公道”,这时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讲道理,比赛时总会有输有赢,这次你输了,下次说不定就会赢。要赢得起、输得起,那样才是真正的英雄。

(二)教师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

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幼儿向教师告状时,教师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幼儿告状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她)把话说完。教师要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批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幼儿宽以待人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幼儿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

如果幼儿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最好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

3、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教师要使幼儿明白用告状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反而会失去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

4、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伴眼中的我”、“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教师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几点建议(一)首先要分清幼儿告状的目的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助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的。

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一个“公道”。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子就下地了。”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

”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二)要教育孩子多看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三)教师要设身处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公正的态度判断谁是谁非教师在处理矛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解决纠纷,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四)教师在处理幼儿打小报告时,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耐心地去倾听教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粗暴地制止,应该耐心地倾听并且允许孩子争辩。因为孩子在诉说、争辩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得到锻炼,而且也能明白对方的感受、想法,从而明白同伴交往之道。老师在孩子争辩时,切勿打断话题,尤其对平时不爱说话、胆小的孩子更应该给其信心,消除其紧张心理,鼓励其说出理由。

(五)对习惯于打小报告的幼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六)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现在许多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他(她),养成孩子很“独”。自己一个人玩时行,和大家玩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情,不能有点小事就找老师,而且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不少父母或老师苦于无法制止其这种行为,于是就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还是看孩子告状的动机。小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发扬自己的长处,不应以幼儿经常来告状就对他(她)爱理不理,抱有“消极”态度。相反,教师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状心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锻炼能力。

2、如何有技巧,有艺术的批评别人的错误

如何有技巧,有艺术的批评别人的错误

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设身处地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被批评者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让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了这样的错,你批评不批评?”让他换个位置来认识自己的过错。二是让批评者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假如我是他,我对自己的过失是否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甚至会主动检讨而不希望被人严厉呵斥?双方均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作出批评与接受批评方面就容易协调起来了。批评者也就能视对方过错认识程度的深浅而把握批评程度的分寸。

3、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理性的思维及其重要作用;文学文本研究;艺术感受力与批评者的艺术形象思维参与等

(一)审美体验 欣赏与体验,即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与艺术形象来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因此,进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文学批评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对象的这一特征。也就是说,批评家应该以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接受者都能够做到的,批评家首先应该做到。当批评家象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龟,在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评作品的权利。脂砚斋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富有真知灼见,却又处处与作者感同身受,与作品中人物息息相通,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批评家应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感受能力。一个艺术感受力迟钝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批评家的,因为他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是大可怀疑的。普列汉诺夫说:“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批评家。”那些虽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却又跳过审美体验阶段、脱离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分析而对作品价值乱加评判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文学欣赏与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它以个人主观感受的结果为依据。即使含蕴着理性认识,也带着个人体验与情感的印记。因此欣赏与体验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文学批评虽然也必须首先感知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认知活动。

批评的目的是要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就需要它从偏于感性的欣赏与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要考虑和关注作品在读者中唤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与社会反应,要限制个人偏爱与情感倾向在批评中的干扰或支配作用。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人们通常把文学批评归人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其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学批评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与认知活动。 如果说欣赏和体验是对作品“人乎其内”,那么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评家既要像一般读者那样人乎其内,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静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

《红楼梦》第48回有香菱谈诗的情节,她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章再找不出两个宇来。”香菱基本上还停留在欣赏与体验的层次,‘未进入理性分析,具体表现在讲不出“直”字的好处。

对王维的这一首《使至塞上》,批评家叶维廉却能从理性高度加以阐释:“文字向内凝缩,意义向外延展。举王维的另一种表现的例子:大漠孤烟直。虽然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景的描摹,但我们无法将之视为表面的景,它伸人烟以外的事物,和历史的联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烟以外,别无其他形态的生命,而‘烟’因‘直’字而具躯体之实。

‘孤’不只是‘独一’的意思,因为连风都停止了,亦是说,没有任何活动,所以又是‘孤寂’与‘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们因为‘烟’的活动而引向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动:边地的战伐、戍卒的怨声、风沙的翻腾……”这段话包含着词与词、景与景外、文字与意义等多重关系的理性分析,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9983.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