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家庭教育理念
导读: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因为他们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关注。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发展,我们应该采用以下教育策略:创造愉快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以及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家长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培养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发展,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如下为有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家庭教育理念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单亲家庭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心理
如何根据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进行家庭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宜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一、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而且很难制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胆怯、孤独、固执和不合群,重者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孩子是无辜的,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感不到幸。这就要求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孩子不论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急风暴雨里都能健康成长。
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三、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稍大的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五、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2、家庭教育理念
人们应该把家庭“教育”二字,改为家庭”培养“,家长不应该用教育的意识去对待孩子;应该寻思如何培养孩子的方法;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然后根据孩子的天赋,创造条件进行培养;尽量根据自身条件去营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切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3、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二、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三、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4、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授权型
授权型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有能力。这些孩子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幸福感, 并有很高的自尊,非常受同龄人的喜爱,在学校表现较好。
专制式
专制式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没有自信,做事畏缩不前和不愉快。这些孩子通常没有自尊并且在学校里不是好学生。
宽容溺爱
宽容溺爱式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不成熟,要求多和依赖性强。并且孩子往往有不切实际的自尊,有问题和不幸时全部指责他人。
宽容冷漠
疏忽式的父母既对孩子没有要求,也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事撒手不管, 不负责任
容易网络成瘾吧……
权威式和专制式的父母的区别
另一个有趣的最近的研究讨论权威式和专制式的父母的区别。它们除了有对孩子的要求与满足孩子的需求方面不同之外, 在对孩子的心里控制上非常不同。这两种方式的父母都对孩子要求很高, 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言行并服从父母制定的规则。然而,专制式的父母也希望子女在不做任何提问的前提下接受他们的价值观,目标和判断。与此相反,权威式的父母非常开放地与孩子讨论问题。因此,尽管双方对孩子的行为控制有相同的程度,但专制式的父母往往更多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甚至导致孩子有内疚, 羞辱和失去父母爱的感受。
在4个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中,授权型是最有效的一个培养健康,幸福和成功的孩子的教养方式,因为父母对孩子有高度的期望并积极支持和帮助孩子的成长。
四种类型父母的育儿方式
技术型的父母与理想化的孩子 虽然两代人要理解对方有些困难,但这一搭配中的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理想化的孩子过于沉溺于抽象概念以及专注于事物产生的意义与征兆,而他们的父母则与现实联系紧密,动手能力强,身体灵活,价值观明确,对自己的身份毫无怀疑,从不为无聊的问题担忧,这对于他们的情绪化的、倾向内省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
另一方面,两代人的差异也带来了分歧,子女的同情心与勇于献身的精神在作父母的眼中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肯定,孩子的浮想承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并希望孩子能够变得坚韧现实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型的父母宽厚乐观的品质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影响。
管理型的父母与理性化的孩子 这一搭配中,父母为孩子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不断进取的精神而骄傲,当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力时,长与幼能够相处融洽。相反,给孩子定下强制性的规则将产生麻烦。如果父母权力用劝告或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就范,孩子会伤心并伴随越来越重的屈辱感。不要忘记,理性主义者,在任何年龄,对自己该做什么都心中有数。
最易与理性化子女发生冲突的就是意志坚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通过考虑选择干什么,另一方面,家长认真地为孩子安排一切,这一矛盾使双方长久失和。有趣的是,管理型的人往往与技术型的人结合,可能会令局面有所改善。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养孩子性格的关键取决于养育方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早期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胆小、娇气,殊不知,恰恰是自己无意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养成了孩子的这种毛病。实际上。培养孩子性格品质要从小抓起,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等.这些先人为主的习惯就是孩子日后的习性。
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观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赖性,在娇宠中变得批评不得,甚至父母的声音稍高一点,孩子也会因此受不了而大哭不止,显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况。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再则,如今独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顾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过言行举止显露出来。对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参加某项活动之前,总是向孩子列举种种危险,结果使孩子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并因此畏缩不前,年龄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点极易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孩子。
5、父母有哪些优点,孩子有哪些缺点?
父母的优点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是他们的跟孩子有代沟思想父母也停留在50年代,孩子们接受不了父母的思想就觉得讨厌父母,觉得他们多管嫌事,父母可以为了孩子去死,在汶川地震中都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而死,孩子的缺点就是跟父母不是一个年代理解不了父母,觉得他们罗嗦,我也接受不了父母的思想,但是你一定要给父母说清楚你现在的状态跟思想,孩子的缺点就是脾气太烦躁,一定要静下心来沟通,让父母们接受你的思想,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是他们最好的优点。
孩子都依赖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的缺点之一。
6、家庭教育应注意哪些原则(1)
爱子必须教子,教子才是真正的爱子,否则便是溺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威也。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而
不严犹不教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父母对子女不但要教,而且要严加管教,更要讲究教育方法。因此,家庭教育要坚持“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把严格要求和教
育得法结合起来。
成人喜欢婴幼儿,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婴幼儿的言笑举动都有他的自然天性。稍长大一点,这种天性渐渐失
去,往往不接受父母的教训,使父母所不喜
欢。“当长子可恶之时,正是幼子可爱之日”。父母把爱长子的心移到幼子身上,待到幼子长大再没有移爱的儿子,因此,幼子始终为父母所爱,长子始终为父母所
恶,出现长幼之间所爱不均的现象。这种偏爱,往往对幼子娇生惯养,容易使长子心理不平衡,产生忌妒怨恨反抗心理,从而不听父母的教养。
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要随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小孩的优点就鼓励,发现他们的缺点加以责备。如果
父严于外,而母宽于内,父督于智而母以于
常,“欲子之成其可得乎”。母亲与父亲教育子女不一致,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家庭中只有夫妇双方对子女的要求一致,其教育才会发生
效果,否则,父严母宽其作用就互相抵消了。
“欲速则不达”,这不但是一般治事的规律,也是家庭中教育孩子值得注意的事。《来复堂全书》指出:“凡
教子弟,最不可欲速,此仇嫉厌倦之所由生也,即遇有过,亦当慎其所以责之。如对众不责,愧晦不责,深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婴幼儿,施行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顺其心理施行教育,才会有成效。若不明白孩子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过度教育的危害
产生过度教育的原因在于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让自己3岁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功课,让两岁的
孩予学写字,学外语等等。如果孩子不爱
学,就用打骂、惩罚的办法强迫他学,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识字、算算术、背诗歌等。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就是过
度教育。过度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jiatingguanxi/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