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问题,家庭教育适用动作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发展的概念和分类,并着重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和环境都对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还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并指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生长和衰退的对立面,包含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如下为有关发展心理学问题,家庭教育适用动作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发展心理学问题
遗传决定了发展的可能范围,而环境决定了这种可能实现的程度。
比如有的人生来就是先天愚型,他的智商只能达到某一很低的程度。如果教育得当,环境好,则他可能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技能,如果没有教育,没有人帮助,则可能什么都不会。
遗传:1,身体是否有缺陷,如阿德勒的补偿作用
2,生理成熟,特别是大脑发育是否成熟
3,个性特质,特别是气质类型的影响
环境:1,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造就不同性格的儿童
2,学校环境,老师的教育、学校的管理,对孩子影响极大
3,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社会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无时不刻在雕琢孩子们的发展
2、家庭教育适用动作有哪些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3、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对动物演进国过程中从反射活动到心理的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的类人猿心理(与人类心理接近,却由本质差异)的不同级别的现存代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是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轮廓。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在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等各个年龄阶段中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发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所必须阐明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是这方面比较有系统的开创性著作。从那时以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专著不断涌现,使儿童心理学成为个体发展心理学中一个员主要的核心部分。 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研究和著作日益增多,他们称之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内容除儿童心理、少年心理、青年心理外,还包括成年心理、老年心理。
一般说来,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但从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有某些因素的消逝和新因素的出现。如新生儿与生俱来的抓握反射在婴儿期会慢慢消逝,这对婴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是有利的。儿童思维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开展到收缩的过程,有些原来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被简化和省略,同时又提高了思维的概括性。 动作技能的发展也与此类似,逐步减少多余动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
人到了老年一般感知思维能力会有所衰退,但其中的某些方面,如晶态智力还会有所提高,只是在临终前才出现一种普遍衰降。 总之,心理的发展是生长和衰退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由此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其他变化形式。童年期以生长方面占优势,成年期则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到老年期则衰退方面居于优势。
4、我想要几个表现心理活动的动作,有吗?能一眼就知道要表现什么。
眼睛
凭经验吧,每个人都不同啊~
脸红
去看QQ表情~-_-b
比如:托着下巴(心里在思考)。
色厉内荏;兴高采烈;心烦意乱
去搜索一下NBA图片吧,有很多是进球后的兴奋,有背裁判判犯规时的无奈等等。
5、.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
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
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
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
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6、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维果茨基属于社会观点:
1、一个强调发展更多的依靠个人的选择,和认知过程
2、一个强调发展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过程
3、维果茨基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其各方面的发展受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他看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尤其是教育的意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观点。
他的观点经常和皮亚杰的观点对比,心理学之家,力比多学院,libidos很多这样的讨论,而且考研也是常考的地方 希望对你有用,有需要可以追问
7、发展心理学特有的名词概念有哪些?
知道您不满意,我重新补充一下,其中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可以不算。统计学的可以不算。但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发展心理学特有的,别的学科引用的。
1、心理年龄特征
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
-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
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从而构成纵向研究,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法律等社会约束力,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
24。
25、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所以称为比率智商。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
4。
32,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
15。
20。
9,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因果,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可耻的欲望,它具有驱使个体行为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时间和空间,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别开来,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
10,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社会文化转会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
7。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时的基线水平,儿童必须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8,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28。
31,其中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可以不算。
29、组群效应-横向研究将社会环境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超我-人格结构的一部分、白板说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
6。
18、操作条件作用-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机制,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
22。
27、比率智商
-比内。
17。
19、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ABAB设计-通过系统的引进和撤去自变量,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这个过程称作同化,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他人行为受到的强化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儿童行为直接受到的强化,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
12、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而惩罚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观察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5,使发展具有连续性。
2。
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然后再间隔一定时间后、序列研究-首先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14,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即获得快乐就是更好的。统计学的可以不算。
23,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自我中心-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
3。
30、工具-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能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是间接的,它是与生俱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跨文化研究-在一项研究中采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
16,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我对事物的感知觉。
26、心理社会危机
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儿童形成对世界的主观表征、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但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发展心理学特有的,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这个过程称作顺应,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
21。
13。
1、本我-储藏里比多的结构叫本我。
11,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别的学科引用的、里比多-人与生俱来的性本能中携带的心理能量、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心理年龄特征
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去自我中心-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知道您不满意,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内化-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
I
Q、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我重新补充一下 同化
心理社会危机
序列研究
内部语言
青春期
守恒
他律道德
族群效应
前语言思维
象征性机能
内化
abab设计
直觉行动性思维
自我同一性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jiatingguanxi/2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