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如何培养手工创新能力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幼儿在学前期表现出认识活动具体形象性、无意性及初步个性倾向。在幼儿初期,行为受情绪影响,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在中班,幼儿表现出强烈的好玩和爱模仿的特点,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在幼儿晚期,幼儿表现出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抽象概括能力初具雏形及个性初具雏形等特点。为了培养幼儿的手工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幼儿美术教学来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下为有关幼儿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点,如何培养幼儿手工的创新能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幼儿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点
一、学前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1。 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儿童是通过感知表象,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认识客观事物,具体的表象左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这个主要体现在儿童的记忆、儿童的思维和儿童的想象方面2。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对于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这种无意性,可以通过儿童的注意、记忆、想象及行为表现看出来。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第三个特点就是儿童从出生到三岁,他已经具备了一些个性和特点比如他的兴趣、爱好,这时候并不是固定、稳定的
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理年龄特点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时期是指3~4岁儿童的心理,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影响,也就是不受理智支配,而受情绪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年龄越小表现得越突出一般表现在对人对事情的表现特点上。2。爱模仿因为在这时期,儿童独立性差,所以就表现出爱模仿来,3。 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儿童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就是在思维方面,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这个特点来。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带着直觉行动性。这时期儿童认识事物、思考事物时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凭着感知觉,凭着动作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积累知识。所以我们在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时候,或者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儿童的这个特点。
三、幼儿中期(中班)儿童心理特点1。 爱玩会玩也就是说,孩子在中班这个年龄阶段,特别爱玩儿游戏,游戏在中班这个年龄阶段来讲,处于高峰期,尤其是角色游戏,所以我们说,中班孩子是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这是中班儿童在游戏方面的特点2。 思维具体形象性幼儿中期,思维具体形象性是儿童典型的思维。整个幼儿时期,儿童都具有具体形象思维。而在中班阶段这一特点,比起小班来讲,有了很大的提升。小班儿童思维主要是通过感知觉、通过动作去进行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而到了中班这个年龄阶段,由于大量地感知,儿童积累了大量的表象,那么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或者是一些具体形象,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旺盛我们说,经过中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到了大班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因为他积累了大量知识经验,经过老师的培养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有一个旺盛的求知欲,什么都要问你,比如天文地理知识,不管他懂不懂,他都要问你为什么。这就表现出儿童的一种好学的心理特点。即使是比较淘气的孩子,他也是爱追究,问一些问题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家长应当满足孩子的求知欲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在这个时期,由于在中班儿童的具体思维发展以后,他对大量的表象进行抽象概括,就能形成一些概念。形成概念以后,就可以出现抽象思维。但是这时期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只是抽象思维的一个萌芽阶段。3。个性初具雏形儿童个性的初具雏形,也就是说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在性格方面,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在社交方面,他对人对己,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对待别人方面,有的孩子表现出热情大方,有的孩子表现出胆怯害羞、自尊心强。在能力方面,比如美术方面、音乐方面,或者智力方面都出现了个性差异。
2、如何培养幼儿手工的创新能力
幼儿对美、色彩的感受力非常强,爱画画是幼儿的天性,从刚刚会拿笔就会在纸上、桌上、地板上……涂抹,画上一些特殊的图画。幼儿美术教学就是教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一些技能技巧将“美”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内容,它是以二度和三度空间来塑造形象的。可视、可感、可玩,对孩子更具吸引力。那么活动中要怎样实施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呢?
一、幼儿手工的特点
手工是与绘画相结合,徒手或使用简单工具将可塑材料或自然材料等,通过剪、贴、折、印、撕、染、捏、塑、编等不同手法以二度或三度空间塑造出各种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是综合性极强的制作活动。通过手工制作,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他们的美学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二、收集各种材料,鼓励幼儿尝试
手工是培养幼儿的综合性造型能力,从而激起幼儿好奇心,引起创新兴趣。首先,要从培养基本技能、基本形体的造型能力做起,例如:有顺序的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剪出图形、基本的折纸、剪纸技巧、粘贴、简单的泥塑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技巧,一切简单的形体就可以自己拼装和创造。综合性造型活动除了学习这些基本技能外,还需学习切割、连接、装饰等技能和培养幼儿对材料性质的形体直觉能力,对空间的认识能力。教师要收集一些空瓶、空罐、纸箱等废弃材料,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并让幼儿接触和摆弄它们,从而培养幼儿进行制作和创造的兴趣。
三、走进大自然,获取创作灵感
手工创作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身边的废弃物,也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取。例:树叶、树根、花、昆虫、种子、石头、贝壳、泥土等。
教师应带孩子走出教室,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创新能力。
四、活动设计要有创造性
传统的美术活动存在着单一化、技法化的现象,如果将其他各类教学领域灵活运用到美术活动中,那么更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幼儿的创造热情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愿望得到满足和实现,也体现了美术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多为孩子创设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开发。
五、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用自己的手代替幼儿
手工是幼儿把他们认为最美、最感兴趣的事物,借助各种材料,动手动脑把它们表现出来的过程,是幼儿对美的另一种创造。无论是幼儿在初学一些基本手工技能,还是在进行综合创造,我们都不能用成人的技能标准去要求、代替他们。教师要尊重孩子,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
六、注重欣赏活动和评价,注意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欣赏是培养幼儿的审美心理、审美体验,使幼儿内在的发展与外在的美结合起来。欣赏中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创作欲望。
评价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是否利用该年龄阶段可以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来大胆的创造表现喜欢的事物。
七、手工的运用
环境本身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综合的系统,它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对人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到开学、重大节日,教师都可以抓住时机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幼儿参与进来,利用废旧物、自然材料等,共同动手设计布置活动室。这不但培养了幼儿初步装饰设计的意识,还启发了幼儿发散性思维,陶冶了情操。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根据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能力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多元化的活动课程,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用愉快的心情、大胆的想象,创作自己的童真和美好。
3、为什么说幼儿园创意手工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
幼儿园不是文化知识学习阶段,是幼儿智力启蒙阶段,所以着重幼儿的智力发展,创意手工主要是启迪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一定的辅导和规定内,给予幼儿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发挥,是一种智力教育的良好方式。
所以,该课程成为幼师的必修课,是有道理的。
4、学前儿童的情绪有哪些共同点?怎样预防?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在归纳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
【1】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
孩子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露自己的情绪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表现都比较外露,可是有些孩子的表现比较隐蔽,需要父母自己观察发现。
当孩子内心紧张时,会用手紧紧地抓住成人的手,或者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或面临困境时,他们也许会表现为退缩,不参加活动,也许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以示反抗。往往越是不自信的孩子越容易采用哭叫或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
焦虑,不安。安孩子有时会采用一种习惯性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是吮手指头。吮手指是一种征兆,它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以及需要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的愿望。此外,还有咬指
甲、吮衣角,甚至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等行为,都与孩子情绪紧张、内心焦虑、寻求满足有关。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行为是孩子喜欢抱着一样东西睡觉,如抱着一只玩具熊、抱着一只枕头、抱着一本书等,这也与孩子内心焦虑有关。
成人所提供的任务,应是儿童力所能及的,难度不能太大,否则,儿童只能一次次的失败,只能体验到受挫感、失落感、无能感,最终导致自卑感的产生。当儿童完成任务后,成人应及时给予表扬,对其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成果及时进行反馈,以增强其成功的快感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师则可以提出统一的集体活动或学习任务,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进来;也可在集体中对每个或每组儿童提出不同的任务。比如游戏活动中,可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任务:对于经常不能坚持到底的幼儿先要求他坚持十分钟,下次要求十二分钟;对于经常不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则先要求他和成人一起放回,然后让他经人提示后放回,最后不经他人提示便放回。教师可配合采用一些强化措施,如代币方案。代币方案先规定这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积极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比如每次完成任务,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当积累到十朵花时,就可以换回一个布娃娃或一本画书。另外,成人要经常性的给儿童提出具体的任务,并让儿童去完成,这样儿童才会经常体验到在活动中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才会增强自信心。
提供环境,让幼儿学会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影响儿童情绪的因素很多,儿童有时出现孤独、悲伤、焦虑、愤怒、惧怕、忧愁,或者精力过剩而多动、搞破坏等情绪,成人必须认识到儿童产生这些不良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为正常的。
而不良的情绪一经产生并达到一定强度时,人便处于一种困扰或骚乱状态,如果不加以宣泄,长期下去,便会引起生理或心理疾病。因此,最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儿童克服不良情绪,让幼儿宣泄,减轻幼儿的身心负荷,让他们掌握一些恰当的情绪宣泄的方式。
情绪宣泄有多种途径,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来发泄情感,也可以通过运动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发泄情感。成人要为儿童创设良好情绪宣泄的环境,如设置安静的“悄悄话”角或“情绪角”等,孤独时儿童可以在这里自由表白;悲伤时可以拿起玩具电话与心中的对象轻轻诉说或尽情哭泣;愤怒时可以对着想象中的人或物舞动胳膊大声喊叫等,使儿童得以控制自己侵犯他人的冲动。如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可以扔、打、摔的物品(如棉手套、软体玩具、靠垫、沙包、靶子等),使儿童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发泄情绪,想打人时可以戴上手套击打玩具,或用沙包击靶子,或在垫子上翻滚等。这样使其积累的发散到其他地方,情绪发泄对象转移到替代物上,情绪宣泄就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再如通过绘画、手工、唱歌、跳舞、讲故事等,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感到轻松。经常播放各种风格、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儿童随意任意跳舞大声唱歌,提供多种绘画、手工用具等让幼儿把情感不自觉地投射到客体上,进行自我情感表达。艺术就是情感,艺术的手段,不仅能让儿童的情感得到宣泄、抚慰,也为儿童将其情感纳入了创造了渠道。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或小组游戏让幼儿宣泄,比如老鹰捉小鸡的体育游戏、集体语言游戏等,同样可以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
等儿童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给予安慰、解释、说理、有针对性的教育,给儿童提供必要的知识等,又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宣泄法和认知提高法结合使用,既能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在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逐渐平静下来,又能对儿童的内在认知因素进行改变,为今后情绪的良好发展逐步奠定基础。
总之,成人应在充分了解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这一基础之上,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等各种交往情境,灵活运用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认知提高法、合理宣泄法等多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使儿童逐步学会自我调控,让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