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自私心态,集体课中故意不配合的解决办法
导读:本文讲述如何应对孩子的自私心理。两岁的孩子常常会向家长讨要东西,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鼓励他们与同学、朋友、伙伴等关系良好,培养孩子分享和关心别人的品质。家长应该牺牲一些小利益来培养孩子的品质,避免孩子滋生利己主义思想。如下为有关如何对待孩子的自私心理?,孩子在集体课总是很故意的不配合怎么办?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对待孩子的自私心理?
两岁多的孩子常常都是“小气鬼”、“把家虎”,想从他们的手里要出一点东西,是很难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并发展,出现了第一反抗期。大人的话他们常常不听,而且对着干。他们头脑中有了“我”、“我的”这一类概念。家长越让他给别人,或别人越是要,他越是不肯给,他要试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这时硬性强制让他给或强要下来,后果是不好的,被父母管教过严或保护过分,都可能使孩子没有反抗而任人摆布,从而形成依赖性。 3岁以后幼儿开始有了以玩具为媒介进行游戏的兴趣,他们开始有了借别人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因为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游戏。这时,我们要重视培养和教育,克服幼儿的利己主义,处理好家人、朋友、伙伴等关系,培养孩子同情和关心别人的高尚情操。 在一份调查中证实近年来有36%的孩子滋长了不尊重别人,不关心别人的自私心理,70%的孩子逐渐变得任性。 这种情形的出现,多是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结果。人人关心他,人人服从他,于是孩子便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尚的心理。所以有人称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为“小太阳”、“小皇帝”。家长的让步,也是幼儿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例如:爷爷要睡觉,孩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 家长对孩子可以做出很大牺牲,这是爱的表示,而这种牺牲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是培养他高尚的品质或支持他做好事,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他滋生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乐,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的痛苦的利己主义思想。这样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很难说他会有爱国之心,他也不会爱自己的亲人,他爱的只有他自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有用的人;即使不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也不要成为“虎狼”之人。 宋代学者谢良佐在训子立志时,说:“其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其为终身大计,而有后世之虑。”他告诉儿孙要有为天下献身的理想,要为后世考虑,而不为眼前打算。古人尚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家长要让幼儿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应该对亲人有所“回报”。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的,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可是,许多家长却不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或者是淡漠,或者是拒绝,有时是出于好心,不忍心要孩子的心爱之物,或不舍得让孩子做事。久而久之,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被磨灭了,到这时再说“这孩子真没心,真无情”已经晚了。 其次,家长应引导幼儿关心别人,培养幼儿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家长自己先要是一个待人热情、关心别人、不自私的人,这样才能在幼儿面前有说服力。家庭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从语言到行动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美好善良的关系,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谦让的必要性,要使幼儿从小就学会“察颜观色”,看到别人感情变化,想到别人的心理和愿望,从而愿意做出让步,或者去帮助别人。 例如,孙子在看电视,爷爷打盹了,妈妈不妨引导孩子,“看看爷爷怎么了?爷爷是不是困了?爷爷年纪大了,他要睡觉了,怎么办呢?”使孩子意识到应该关闭电视,让爷爷好好睡觉。妈妈对儿子的这种表现,应表示赞许。 家庭中应将关心别人,为了别人做出让步,或为别人的快乐而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应该的,使幼儿养成自觉性,并形成习惯。 在家庭中应该有这样一条规矩: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吃;即使是单给孩子的东西,也要训练他能给大人吃一点。大人在这时可不要推辞或假装吃。时间长了,幼儿会觉得,只有他自己应该吃,“给大人”也不过是装样子,或“好玩”;一旦大人真的吃了一口,他就会立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这样的事太多了。幼儿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我们家庭中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影响。 家庭中还应形成这样一些常规:吃饭先请老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或客人坐下,盛饭先给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摆到老人或客人面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给老人或客人;不要影响别人做事,等等。习惯成自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大度、有教养、能谦让。
2、3岁的幼儿很愿做事,家庭应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拿出糖果让幼儿分,拿出玩具请小客人玩,等等。 大一点的幼儿,家长应给他出一些“难题”,例如:只有一个苹果,应该怎么办?水果有大有小,应该怎么办?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等等。在引导孩子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既不要以压制手段破坏了他的情绪,使他产生对抗心理,又不要放任自流,随便他怎样。而要顺其自然,他处理得好,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他处理得不好,家长应指导他,事后要与他耐心地谈一谈:为什么不能这样而要那样,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使他知道应该尊老爱幼,应该关心别人,应该谦让,应该有牺牲精神等等。 奖励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的许多好品质都是在赞扬声中形成的。因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关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很希望说自己是“好孩子”。许多教育家研究证明:精神鼓励的作用要比物质奖励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能避免一些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病。家长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地予以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反而滋生了幼儿的利己主义。 总之,家长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不自私,以正面形像影响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去逐渐引导幼儿克服利己主义心理;家里还应养成良好习惯,使幼儿从小觉得就应该先人后己,使幼儿形成无私大度的品格。
2、孩子在集体课总是很故意的不配合怎么办?
孩子有故意行为,表明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在这时,就要多和孩子沟通,问孩子原因,给孩子讲道理,并且让孩子跟着你与其他孩子或老师进行语言沟通,老师要先给孩子做正确及正规的示范,给孩子做出榜样,告诉孩子礼貌用语、遵守课堂纪律。
3、孩子自残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幼儿时期形成的心理阴影,将外在的不公正对待当成了该有的惩罚,缺乏对自我的肯定,成为内在的伤害,痛苦情绪难以释放,同时生命力发展受到挫折,所以攻击自身,自我毁灭欲望强烈。
这样的孩子,身体健康与发育也会受到影响的。
这个需要专业人员来寻找根源,一定要做心理咨询,调整。
4、孩子故意顶撞你时,你是怎么控制情绪的?
青春期的孩子存在叛逆心理,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就需要家长有较强的耐心和宽容,通过细致的疏导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最好是用鼓励和鞭策的的办法解决,我不赞成大发雷霆!老人的涵养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老人的苦心的。
5、为什么现在的小女生很喜欢装可爱
可能他们认为装可爱会让很多男生注意他们喜欢他们吧!很多男生很吃这套的~~不过我认为只有花心的人,对感情不专一的人才喜欢这样的女生!!这样的女生估计也不是什么对感情专一的女生!如果你想找个好女生,想跟他好好在一起的话,就找个真实点的女生,不要找整天装装装的!真实点的女生会给你幸福的!
6、如何对待孩子故意犯错误的问题。
孩子故意犯错误,是他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出现这样的情形,你大可以不必在意,让他自己觉得这么做,没惹到你生气,就会觉得没意义了。反而,在他做了一件对的事情的时候,你却好好夸他,让他觉得,做对了,你在意他,做错了,你却没有当一回事,这样他就会主动选择对的了。希望帮到你!
7、孩子的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教育呢?
回避竞争是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之一,但是,并不能仅凭此一点就判断孩子有自卑倾向。自卑的表现是一组心理状态的集合,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老师和周围人的评价,部分来自于自身行为的成败体验。可供参考的建议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能力应有合理的期望值,善于鼓励孩子,注意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具体,不能太空泛,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哪些具体行为受到了爸爸妈妈赞赏,下次他就会有意识地重复这一积极行为,越做越好。要以期待和欣赏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急躁,不包办代替,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允许孩子尝试,不嘲笑和指责孩子的失败,更看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总之,父母的信任和鼓励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是最重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孩子自卑倾向比较敏感的父母有时是因为自己受到过自卑心态的困扰,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所以,父母需要察觉到自我的真实心态,才能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不要把父母对自卑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容易夸大事实,多从积极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表现,也许孩子只不过是还没有做好竞争的准备而已。与其把这种心态当作自卑倾向去消灭,不如因势力导去培育孩子的自信根基。增长自信的同时,自卑自然会减少。 我发现有不少父母担心孩子自卑不自信,这在现代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可以理解。但是,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本处境。又比如心理学研究认为,适度的焦虑和适度的压力对人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即使是自信,也有个度的问题,自信过头了也不是好事,对吧。所以,。。。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0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