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导读:本文讲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以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其中,情感的意识和表达是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益;积极倾听的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有益的情感关系;语言交流的技能可以帮助孩子阅读非语言性情感,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微妙之处;情感控制是家长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情感,特别是愤怒情绪和侵略性,可以通过协商和调解来解决矛盾。此外,文章还描述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新奇刺激吸引,注意范围较小等。文章两岁孩子的心理,指出两岁左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需要注意其认识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如下为有关怎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怎样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
情感的意识和表达
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教会孩子积极倾听的技能,以帮助他们发展有益的情感关系。
掌握语言交流的技能
教会孩子阅读非语言性情感,使他们理解情感交流的每个微妙之处。
情感交流需要对别人和自己的语言方式,如体态、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等了如指掌。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们的说话方式。有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较欠缺,需要帮助才能理解语气、讲话速度等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控制
孩子应学会控制自己情感,特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和侵略性。
特别是孩子在游戏时都比较好打斗,这容易滋生孩子的暴躁易怒的脾性,应该控制孩子这类游戏,让脾性得到良性发展。
幸运的是,有许多办法可以刺激大脑的思维部分,来帮助孩子抑制愤怒。
通过协商和调解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技能,应该成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8-12岁儿童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来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
8-12岁儿童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8-12岁儿童的经验少。实验表明,8-12岁儿童只能同时注源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
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
8-12岁儿童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百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比方做作业时,由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计算出错误或是把方向搞错了。
一年级的孩子学写数字“8”,很可能写成卧度倒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做家庭作业,本来要做第二题,结果去完成第三题,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3、关于九岁儿童心理特点是什么
9岁的孩子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具有荣誉感和竞争心理。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
这个时期的孩子要多使用引导、平等交流的方法与之交流,还可以适当的使用激将法。
4、婴幼儿营养与保育幼儿有哪些情绪情感
众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幼儿生活、整个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幼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重大。情绪情感分积极与消极两种,凡能引起愉快体验的,如兴趣、快乐、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称为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对幼儿的发展有
5、两岁孩子的心理?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2岁多的孩子,这时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已经能够用单脚保持平稳2-3秒,双脚同时起跳,着地能不摔倒。从这时候起一直近3岁,孩子一般都采用双脚同时起跳的方式,能够双脚交替一步踏上一阶楼梯,有时也需要手扶栏杆或由大人牵引。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劲也越来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书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妈妈的包、一本厚书等。对物体的操作也日趋精细、准确,大多数的孩子已能在1分钟正常用纸穿上5-6个珠子,在2-5分钟内把5-7个小球装进瓶子里,这说明孩子的动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2岁半的孩子80%能进行颜色命名,但正确率只有25%。表现出较明显的颜色偏好,一般来说,易受孩子喜欢的颜色是红、黄、绿、橙、蓝。有80%的孩子能用语言说明物体的大小,88%能正确选择物的大小。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未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2岁半10-20分钟,到了3岁时间更长一点,他们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2岁以后的孩子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他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还能表现出较好的回忆,也就是重现,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事物或物体。过了2岁时,孩子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无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2岁多的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知识和新的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一完善的环境。
6、幼儿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幼儿的情感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一般都有自己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际关系和行为的一定态度,儿童也是如此。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简而言之,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情感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易变性便是其第一大特点。
我国有句成语“破涕为笑”,源出晋朝刘瑶《刘越石集.答卢湛书》,“时复相与举觖对膝,被涕为笑。”这是表述转悲为喜的意思。这种情感在成人身上只有在大悲大喜的转换时才会发生,但在幼儿身上却是经常可见。你看那小小的脸蛋上还挂着品莹的泪珠,但悲哀却早巳消失,满腔洋溢着笑意。
幼儿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易变呢?首先,这同他们的个性不成熟有关。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容易造成需要不稳定,需要不稳定则必然引起情感的易变性。幼儿的需要常常受周围情境因素的支配,如看到一只蝴蝶就高兴,看见一条小虫就害怕;吃不到想吃的东西要哭,拿到了好玩的东西又会乐。总之,他所处的情境,对他的情感有巨大的支配作用。由于情境是极活跃、易变的,特别是幼儿所处的情境,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易变性。其次,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做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他们常常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从而使情感也变化不定。今天,你给我一块
糖吃.或者给我一本连环画看,我就喜欢你,乐于同你玩,明天,你吐我唾沫,或者打了我一下,我就不喜欢你,不愿意同你玩。不过,如果你能马上给我一个好玩的玩具,我就可以立即变不喜欢为喜欢,同你一块玩。
幼儿情感发展的第二个特征是易感性。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高兴地拍起桌子来,周围的孩子也会跟着拍,而且情绪也和第一个拍桌子的孩子一样兴高采烈。至于为什么高兴?后来学拍桌子的孩子并不清楚,也许拍本身就成了他们高兴的原因。又如他们对人的情感态度也是这样,一个小朋友喊:“叔权好”、“阿姨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一个小朋友拉着叔叔的手,亲眼地表示要和叔叔一块玩,其他小朋友也会围上来,做同样的表示。他们的情感十分热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例如,暑假期间,父母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住一段时间,开始两天,他哭哭啼啼要找奶奶。可是,过两天,跟姥姥有了感情,便不找妈妈了。相反,当妈妈要带他回家时,他反而不肯定。一旦回到家中,他又哭哭啼啼要找姥姥.
7、谈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罗列以下,供您参考: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 (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 (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