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是什么,格式塔心理学
导读:本文介绍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包括:人格结构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心理动力来源于“力比多”,即性本能。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状态,认为人对房子的整体认知存在,每个部分的认识是基于整体。多层住宅的优点是成本低、耐久性一般,折旧较快,房间利用率高。高层住宅的优点是房间内有梁有柱影响美观,家具布置不便,但框架结构是最先进的结构。如下为有关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是什么,格式塔心理学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人格构造理论及心理动力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格构造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三个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比较原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一个人的良心或道德力量;而自我就是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
心理动力学,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动力都来自于一个叫“力比多”的东西,也就是性本能。因此他被批为泛性论者。但是弗洛伊德又强调这里的“性”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狭隘的性,而是泛指一切生命的力量。后来称之为“生本能”,又对应于“死本能”。
2、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核心在于物理场与心理知觉场的相互关系,所谓的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不是像你理解的那种角度,所以整体说的是对于物理场本身的存在,而每个知觉人在面对这个物理场的时候理解和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说明的是人的一种认识状态,因为我们对房子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存在,当我们分开认识房子的顶、墙壁等等的时候,我们不是孤立的认识这些部分,而是基于房子的整体来认识这些部分。从知觉的整体性上看来,格式塔心理学有正确的部分,但格式塔理论不全正确,因此有所质疑也很正常。
4、总高30层的楼房住第20层好吗?
总共30层高,住20层比较好。
一般,居中的楼层阴阳平衡,最适合居住。至于哪层最好,这就因人而异。一般要看个人最看重的是什么,重视风水就从五行八卦考虑。重视舒适度的就从通风光照安静程度等方面考虑。假如恐高,就只能住在低楼层的单位了。
最佳楼层——大楼的3/1到 3/2之间处以21层的大楼为例,它的最佳楼层是7-14层之间。这里无论是采光还是空气都不错,如果是景观楼观景的效果也很好;这样一个高度人站在阳台上也不会有眩晕的感觉。
对于中年和青年人都很适合;这个高度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受马路上噪音的影响也不大。即使电梯坏了,住户跑10几层楼也不是问题。
多层房型好,多层住宅就是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成本低,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低40%左右。这类房子的耐久性一般,折旧较快。它的优势是房子由于受到各种限制,通常只能是板式,大多南北通风。
少了柱梁的限制,户型也比较好。加之没有电梯,少了电梯井、候梯厅等公用建筑面积,房间利用率高。多层的最佳楼层为
3、4层。
高层住宅就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又分为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框架结构,就是用几根柱子和栋梁架起整栋房子,这种结构可以随意更改户型结构。缺点是房间内有梁有柱出现,影响美观、家具布置。
框剪结构,优点是隐梁隐柱。缺点是房型布局有局限性,室内多数墙壁不能拆卸,装修不便,同层平面难免会出现较差户型。
框筒结构:整体建筑主要由几大框筒承担重量。单元内的墙体不起承重作用,真正的活性建筑,墙体可以随意改变,甚至整层都可以随意间隔。这是现在最先进的结构。
挑选楼层六个注意
1、光线
从光线的角度考虑,楼层自然不适宜于太低,低层单位的阳光会被周围的建筑物遮挡。但楼层过高,角度不对,也会影响阳光的照射。
2、噪声
城市的噪音源很多,噪音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让人吃不香、睡不着、学习效率降低等。楼层低吸收的噪音就多。但如果低层单位周围有树木、隔音板之类吸收声波的物体,就会好一些。而声音就会向上传,高层单位也不能幸免。一般来说,20层以上的单位噪音影响较小。
3、灰尘
一般认为10层是扬灰层,灰尘都会悬浮在这个高度,不上不下。10层以上的单位基本不会受到灰尘的困扰。
4、视野
这一条不必多说,肯定楼层越高视野越好。但是顶层单位太阳直射楼顶,夏天会很热,32层的住宅31层会相对好些。
5、风水
根据五行八卦来说,每个属相都有对应的属性,而每个楼层也都有对应的属性。人应该选择与自己属性相同的楼层居住,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等。
6、民俗
中国人一向偏爱数字
6、8,讨厌4。而西方视
13、18都是不吉利的数字,这个要根据个人信仰作出选择。
5、心理学中的人格框架是什么
这个问题就比较广义了,因为脑本身就是复杂网络,所以人格的特性并不像元素周期表那样能够离散开。想象一下核磁共振的图像,每个地方都是连续的。所谓“人格”实际上是连续变量人为地被分隔成数段。
这就像光谱本来是连续的,但是有些文化认为一共有七种光色,另外一些则认为有五种。
具体几种特别的人格更多是约定俗成的概念。而光在本帖就看到了多种不同解释,这反倒说明了这种概念目前还没有到“约定俗成”的程度。创建于 2012-03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