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逆反心理
导读:本文讨论了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心理。虽然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小编建议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并在家庭中多沟通。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引导方式,以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如下为有关青少年有叛逆心理好吗?,逆反心理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青少年有叛逆心理好吗?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心理特征,没有反而不好的,所以不要担心。 这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如何引导,这种心理代表的是对现有规则的否定,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引导不好或不去引导,很容易走错路,这段时间也是父母最头疼的时候,但千万不能打骂扼杀 叛逆心理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只要控制住自己,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了 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多少有的。看他把握得好尺度不。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首先可以在一些生理反映上找到基础。动物在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对象时产生逆反倾向。
现代国人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洗礼,养成了追求个性的心态,认为缺乏个性“不可接受“,与大众一样就“庸俗“。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发现自己在现阶段开始享受DIY式的服务,所以更加有理地追求个性,从而对一些大众化或者被迫接受的或者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熟知了的对象自然会产生受众逆反心理。因为人们希望自己对自己接受的信息做主。
但是另一面,人们一味地追求个性或者DIY并不是无止境的,因为大部分人的是非和审美观念并不成熟,潜意识里不知如何选择而迷茫,因此就还是需要别人制定好的服务给他们享受。这逆反与依赖心理是一对矛盾,此消彼长。
如果帖主有兴趣,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来比较体会一下两者:
长时间收看电视节目,再长时间使用网络,比较一下,自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逆反心理 真的是很严重的问题吗?
如果处理不当,当然很严重。你应该是孩子吧?其实逆反心理,开始的时候就是对大人的指令有怀疑,也想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开始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了,但随着大人的干涉,情绪也就发生了变化,不管对错,都会失去耐心不愿与大人合作。这其中,大人也是有责任的,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式,让孩子在心理上不能接受。但家长的素质也不一样的,所以过多的要求家长做到什么并不是容易的事,而改变自己却要容易的多,那就是,大人说的对就听,认为大人说的不对,想办法找出正确的方式,有理有据的与大人商榷,让自己用大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耍小孩子脾气的方式来解决,越不成熟的表现,大人越容易发号施令。学会与家长和老师应对,也是走向社会前的社交能力的学习,用这样的观点来面对自己的逆反期,叛逆就不再有严重的后果了。 控制不好就容易误入歧途。
4、青春期叛逆教育女孩
青春期,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有点叛逆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家长,如何与她沟通,深层次的交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培养好的习惯,爱护她,懂她,听她,与她一起成长,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
“爱”——这个词要常常跟儿女讲的,在孩子青少年时期是很渴望爱的,不要只把好的教导、好的行为、好的文字发给孩子看就是爱他们,这些无形当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不如说:今天什么时候回家吃啊?今天有什么事情发生啊?用一些问话,把你的关怀和爱护表达出去。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在爱的环境里与你多说话,多沟通!
“懂”——这个“懂”真的是意味深长,有时候我们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你真的懂她吗?妈妈常常把“我知道、我懂你、我明白、我了解”这样的口头语挂在嘴边,她会感觉到你在接纳她。在我们教导孩子之前,你要先明白和认识了解她。
“听”——倾听,不光在职场上至关重要,在家庭中也如此。我们可能常常会唠叨孩子,但是在孩子青少年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用两只耳朵去听,他们要对我们说什么。紧紧的闭上嘴唇,多听听孩子说!
“保密”——听完之后,保密很重要,所以,你要学会满足她的保密条款!
“智慧”——一个有智慧的家长会想尽办法跟方式使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例如:上网查一些关于叛逆期孩子的心理书籍;找一些关于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咨询师等等。
“成长”——不仅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孩子犯错,都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即便他做错了、走错了,也是爸妈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掌握了这几条,我们应该就可以轻松的与孩子相处,处理好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的。
如果没有什么效果的话,那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问题,可以找一些心理咨询辅导,或者找一些相关的学校协助家长解决。
5、怎么解决逆反心理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当自己的亲友出现这种逆反心理
首先我们要避免的就是和他(她)
正面冲突,大声斥责
应该耐心劝慰和疏导,可根据具体的事情
和她慢慢分析讲道理,只要把这段时间过去了就好了
6、如何改变一个十一岁女孩的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的对待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由于孩子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于做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教育方法,而该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显示“抗上”的逆夏心理。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
(3)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
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的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借故出去一下。
(2)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5)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6)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逆反心理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积极进取的人才。
7、青春期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人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1.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2.企图标新立异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克服逆反心理:
1.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