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旨理论是什么,审美心理论文应从哪些方面写
导读: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只研究行为,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概念来说明。该观点认为行为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行为主义者强调只研究行为,不涉及意识,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他们使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研究行为,并认为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如下为有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旨理论是什么,审美心理论文应从哪些方面写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旨理论是什么?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象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拉什利明确指出这是新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摩根提出要尽量克服拟人论,经过勒布的进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华生承其余绪,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得出一反拟人论的结论,断言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赞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行为主义的“枢石”。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虽然意识重新被重视,但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也尽量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 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如果说华生废除意识的主张,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那么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2、审美心理论文应从哪些方面写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
验,
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
情、
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
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
学、文艺心理学等。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
和特征。
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所谓形相
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
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
等;
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
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
算
,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
识。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
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
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
同一”的境界。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
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
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
种象征性的模仿。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性欲常常是被压抑
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
欲之间的关系。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
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
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
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
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
感觉;联想类。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
类。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
性格,
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
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
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
法常是一致的。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也分为四个类型:
即主观类
(
注重音乐
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
)
、联想类
(
注意音乐所引起的联想
)
、客观类
(
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
技巧
)
、性格类
(
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
。
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还有人按照在对艺术的欣
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
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
3、 类。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荣格把人
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并且认为作
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
义学派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
心理的深层结构。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又用这种理论去解
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
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
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
行为注意学派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要是观赏者对艺
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这种兴奋的变化
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
信息论心理学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当期望得到肯
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
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
一是用主观内省的方法,
去观察、
体会和研究自己的审美心理体验;
二是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
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学。
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这就破坏了美。
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另一个困难问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
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随着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
决。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3、心理学耶克道森定律是什么?
1980年,心理学家叶克斯和道森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叶克斯-道森定律。
后续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则证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即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增加,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时焦虑水平对效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当焦虑水平为中等时,能力发挥的效率最高;而当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强的焦虑对学习和能力的发挥又会产生阻碍作用。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曲线关系称为叶克斯-道森定律。
心理学家把"测试焦虑"分为低,中,高三级水平: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丝毫也不紧张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时,认识操作成绩最好;当情绪进一步紧张,达到过度兴奋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又降下来。
道森定律揭示了紧张焦虑程度对能力发挥的利弊之间的关系,并告诉我们:轻度紧张,适度焦虑,相当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会调动自己生理,心理的各种积极因素,以应付紧急情况,有助于临场竞技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过分紧张,焦虑过度,使测试焦虑达到第三级水平时,会出现上述精神疲劳和心理疲劳现象,严重地影响能力的发挥。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发挥水平的期待应该是适度的。在面临重大行动之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目标的相对难度来调节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或参照以往的结果来了解自我,判断行动的难度,然后量力而行。
4、导致多倍体产生的机理有哪些?
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如温度骤降、暴风雨等)或生物内部因素的干扰,纺锤体的形成受到破坏,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有丝分裂造成的。多倍体可自发产生,也可秋水仙素人工诱导产生。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