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介绍晴雯这个人及她的爱情观念,如何看待文学?
导读:本文介绍了晴雯这个人物及其在《红楼梦》中的性格特点。晴雯是一个具有反抗性和聪慧的丫鬟,深得贾母喜爱,但她的反抗性也导致了报复。她曾因王夫人人的排挤而蔑视,并抄检大观园时将箱子推翻。晴雯的爱情观念与王夫人不同,她认为感情是细致的,并在此本文中得到了体现。如下为有关介绍介绍晴雯这个人及她的爱情观念,如何看待文学?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介绍介绍晴雯这个人及她的爱情观念
晴雯是宝玉的丫鬟,也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
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贾母见了喜欢,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 深得贾母的喜爱。
她的反抗性最强,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抄检大观园时,唯有她“挽著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著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还当众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
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便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
甲、脱去了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地死去。宝玉深感哀伤,特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她很刁蛮、聪慧,她的爱情是细致的
2、如何看待文学?
自古以来,对究竟什么是文学,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其实,上述种种说法,涉及的内容都不是文学本质,而是功能。世上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各种属性里,它属于潜在的能力。说“诗言志”,或者“诗缘情”,其实是说诗能够表达志向,能够抒发情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达志向,非得抒发情感,它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功能而已。本质则不然了,本质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具备某种潜能,就有可能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呈现某种形态,而它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功能不能取代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文学本质之争,其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功能之争。文学有许多功能,其中没有主次之分。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义为本质,就是在它们中间分主次轻重--文学的根本意义取决于它的某个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隶属于它。于是就有了在文学内容上的题材大小和意义大小之分。
许多年前,我在校园书店翻过一本当时的文学理论书籍,我只看了看目录,没有细读。书的作者列举文学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本质、特质和特征。用类似术语命名功能,等于说给它们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认为它们在文学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至于其它文学功能,就更等而下之,连“特征”都捞不上。这种做法聪明,但不可取,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虚的不说,就说具体运用吧,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不能体现那所谓的文学本质的作品,哪怕再优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举个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记》
诗人写自己站在高台上,望望天地,想想古今,然后感伤地落下眼泪。它的内容就是如此简单,无论从“言志”或“缘情”上看,都无法表现充分,从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更是淡如云烟了--然而,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即使在唐诗里,也属不可多得。它的意蕴不可能与文学的根本意义无关。
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其内容与公认的文学本质若即若离,另一部作品则直接体现了公认的文学本质,而世人却又公认它不如前一部好,这种现象如何解释?把文学的某个功能提升到本质的高度,确实会出现类似令人尴尬的情形。白居易最优秀的诗理应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但在从前流行的几种文学史里,评价最高的是新乐府。编者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反映社会真实,当时属于阶级社会,阶级压迫是普遍现象,白居易的新乐府涉及了这方面内容,因此文学价值最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果认为娱乐性是文学的本质,《红楼梦》自然不如《西游记》。我上小学时读《西游记》,上中学时读《红楼梦》,读《西游记》时津津有味,读《红楼梦》却苦不堪言,虽然已经比读《西游记》时年长许多。如果改变一下文学的价值观,情况又不同了。无论哪一种功能视为文学的本质,《红楼梦》的价值都高于《西游记》。(我在写此文时,发现“红楼梦”作为一个词组,已经被收入电脑词库,说明它已经属于常用词组了,而“西游记”在词库中则找不到。)
把文学的功能定义为本质,任何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都必然导致评价的偏颇,不是朝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另一方面。
必须跳出视功能为本质的争论怪圈,对文学有一个新认识。我认为文学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形态的文学,另一类是作为生命的文学,前者指文学作品,后者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生命的文学,通俗地讲,也就是人的文学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文学作品来源于你的文学情怀,有了文学情怀,才能创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学。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人的生命力。
大多数文学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作品上,很少有人从人类的本能角度去理解文学,把文学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的种种技巧上,以为那就是文学的意义,很少有人通过文学作品去追溯人类的文学天性,从根本上去寻找人的意义。他们不知道文学的意义也就是人的意义,技巧不是文学。如果就作品论作品,不从形态的文学中去找寻生命的文学,那么,在思考文学的根本意义时,最多只能做到视功能为本质罢了。
研究文学固然需要面对作品,但要真正读懂文学,却必须在具体的作品中找到人的生命意义,从作为形态的文学回归到作为生命的文学。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许多读者对此并不了然,它是无意识的阅读目的,但却是最终的阅读目的。文学情怀人皆有之。我在想,真正的文学阅读,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最终达到对自身的了悟。
如果有人问我,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学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由于文学带给人美感,因此它应该是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部分。美籍科学家李政道说,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两者的追求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他说的艺术,其中包括文学。我前面说的人类文学情怀,也就是人的大艺术情怀。超越时空是为了摆脱时空对人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意义正是要表达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也是文学的本质。
科学与艺术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维方式。科学是人的理性认识,而艺术则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认识文学,必须回到自己内心,用心去感悟,如果感悟到什么,不必说出来,一个人可能没写过一句诗,但他的内心照样涌动诗情,他就是诗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最广泛的情怀。
前面提到的那首《登幽州台歌》,由于它表达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出文学的大真,才成为千古名篇的。 分享◆文学理论篇
3、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每个人对红楼梦的见解不同,分析看法也就不同,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网上有很多文章写这个。如果是应付,随便找一篇就好,如果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不如自己试着去表达。你会受益匪浅的。这是我自己写的关于薛宝钗的人物分析,给你做个参考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任是无情也动人 似共东风别在因,绛罗高卷不胜风;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侬华过些身。 。。。。。。。 翻开扉页,淡淡的胭脂香气袭人,一部晚清的上层兴衰史展现眼前。细细品读后拨开浓厚的胭脂香气,也许会发现,那掩埋在香艳浮华外表下说不尽的苍凉与无奈。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自古多少的爱恨情仇,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她的目光平静而端庄,感受言行如早已谱好的程序,心无所欲亦无所求,不叫不嗔的身心化一使她的命运更悲的深刻心底,周身浓郁的修女光晕使人莫不敬之仰之。 我常常在想,她的心灵与肉体常常分离,言谈举止犹如一个幽灵扯动绳索,只有在诗意阑珊之境,才泛起少女润泽的目光点点。 有人说她奸诈狡猾,貌似宽厚实则内心险恶,但我们都曾有过被认为虚伪的时候,我们始终无法否认,当我们处于言不由衷,情感与理智相背离的状态,胸怀理想却不能听从理想召唤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想,这个将自己的闺房装扮的如雪洞一样的女子,她一定不会屈从。 浮生者甚苦奔忙, 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 古今一梦尽荒唐。 竟是如此感伤。。。。 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孤僻,对世俗的不屑一顾,显得她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不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志;崇尚真情实感,淡泊名利。。。。如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恪守着纯真的最初,“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澄澈。她易愁易落泪,那是对黑暗社会施加压力的无情愤懑,是从心底发出的绝望刻骨的呐喊。她的每一滴眼泪每一声叹息都是对自己未来的拼命争取,都是对自己尊严的苦苦维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果,她用生命连同那些被心血沾染的诗稿一同向自己的爱情发出了最后的求救。这场凄凉的梦是那么真实,让清醒的认识那么酸楚。“取次花丛懒回首,半缘修道半缘君”,又或许许每一个女孩都是一株绛珠仙草,她的泪水,也许就是回报你们三生石畔结下的缘分。。。。 黛玉宝钗本都可爱,多少曾如花朵般绽放的青春,烟花的火焰在暗夜里减灭了光彩。黛玉的悲哀是失败者的悲哀,因拒绝入世而沦为边缘的窘态,空有一副咏絮之才,却率性而为至情至性,冲突了别人心照不宣的规则,峥嵘的光芒反伤自身,一腔的才情只能像夜空的烟火,唯美却感伤,足以警戒后人;宝钗的悲哀是迎合与妥协的悲哀,更是甘于迎合与妥协的悲哀,像一个完美的流水线作品,赢得了婚姻却失掉了爱情,温柔的被封建社会的巨浪所吞没。黛玉注定没有出路,而宝钗却找不到出路,一个必死,而另一个,则注定只有选择艰难的活。。。。 年少时看“红楼”,专挑宝黛二人的情节去看,关心的是他们的爱恨情仇;如今再看红楼,想曹雪芹早已于百年前便有了如此的悲悯情怀,可惜造化弄人却总不许有真情存在,不叫爱情完整无伤,堪堪让人泪竟成血。想起还在劝慰别人“满日山河空念远,何不怜取眼前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傻傻彷徨? 年少时还未触及生活的本质,因而用想象解释生活,一度渴望风光无限即使不能呼风唤雨也要有轰轰烈烈填充人生书页。后来,从幻想的云端跌落尘埃所谓生活开始于眼前层层剥落,不得不承认自己与命运面前那无可奈何的悲哀。一部红楼就是一部真实的人间万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故事,发出自己的慨叹。以自如的心态成功入世的人不会有蜕变之痛,而除此之外的每一个人,只有选择坚强的活着。偶尔,在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场景里,目送一个个似曾相似的背影。。。。。。
4、对刘心武评《红楼梦》的看法
这段时间看刘心武评红楼,感慨挺多的。在此之前,一直觉得黛玉病恹恹的,而且还小心眼,说话尖刻,多年以来,林黛玉成了病与弱的代名词;倒是觉得宝钗大气,很有大家闺秀之感,处事为人圆润憨厚,认为宝钗是红楼中最完美的角色。只到看了刘的作品,才改变了以前的看法。其实,黛玉是在追求一种真实的,诗意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葬花,还是选择离去,都是一首凄美的诗,她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大胆地自由恋爱,肆意的享受着,创造着生活,在瘦与弱的后面是更多的果敢与坚持,这在她所生活的环境中,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倒是宝钗,被那个时代的各种观念束缚着手脚,违背着自己的真性情,靠吃冷香丸压抑着青春女儿的激情,循规蹈矩地按照时代要求小心地生活着,遵循着所谓的德,向往着所住的贵。
以前读红楼,只是凭着自己一点小小的感受,看到了一些皮毛和表象。清薄地认识着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生命,今天,我们才认识到那种大手笔,那种伏笔千里的,点点滴滴都是辛酸泪的作品带给人的内心震憾。那种超越政治情绪与倾向的,向往自身生命存在与心灵自由的一种境界,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和追求。看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值得我们感动的地方,闲云野鹤般自由的妙玉、果敢无畏,美丽真实的晴雯……那一个个向往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或卑弱或坚强的生命,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想起今天的放多人,为了那么一点点利益,放弃着自己的真实感受,迎合着这个时代的需求,经常被浮燥与无聊折磨着。千年以前的人们,都足以重视人生命的高度,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却活得是如此憋屈,心里着实感想挺多的。
想来,一本红楼,引发了一个红学,这也就是它不朽魅力的佐证。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红楼,看看曹学芹笔下每个鲜活的生命,会给我们许多生活的感受与指引。
5、为什么女人能和狐狸扯上关系、拜托各位了 3Q
【释义】: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玄中记》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上古时期,即有狐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狐狸精对中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贡献。大禹治水时,禹整天忙碌无心结交女朋友,一副有为青年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就要绝后。有一次他走到涂山,看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意味着子孙众多),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着空前绝后的迫害和压抑,这种压抑的心态成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温床。《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祗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和狡诈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实在只有娇媚的女人可与之相比。狐狸还似乎代表了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满意请采纳
6、求《紅樓夢》主要人物簡介和其主要情節
部分人物简介;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三、薛宝钗 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和颇深的城府。她恪守妇道,但也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像”,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虽说如此,但宝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她的城府。例如王夫人的丫鬟金钏死了,宝钗说“姨娘也不必过于念念于兹,多赏她几两银子便完了。”还有,她在偷听了坠儿和红玉在滴翠亭的话后嫁祸给黛玉,虽说没明说,但看过书都知道,宝钗的城府不浅!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四、贾母
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她的思想也受到了宝玉和黛玉的影响,有了一些前卫的思想。总之贾母能受到大家的尊敬,说明她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她的能耐也是有的,要不能在封建社会保持长久的地位么?
五、王熙凤 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使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六、探春
贾探春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账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她虽为妾生,但处处要求自己的主子身份,为了得到平等的地位,她不得不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割断“天然脐带”,与正室夫人王夫人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她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却满口叫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为舅舅。其实探春很无奈,在这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不得不这样。
七、晴雯
晴雯,贾宝玉身边最重要的丫鬟之一。她不仅性情耿直,而且心灵手巧。她之所以受到无数红迷得喜爱,得益于她不畏封建统治的不合理压迫,同时她也不屑于用一些小手段来达到目的,但这些优点最后却成了诽谤者的工具。晴雯在《红楼梦》里的重头戏有三处现在单说晴雯最英勇的一回,就是“抄检大观园”一回。抄检大观园时,只有两个女子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不满,一个是探春,另一个就是晴雯。所有的丫鬟,都默默的任凭搜检,唯独晴雯,挽着头发,闯了进来,单手拎着箱子,扔在地上。试问,有那个丫鬟有这样的气魄?当然,晴雯的反抗遭到了恶毒的报复,她被听信了谗言的王夫人撵出大观园,郁郁而终,空留下宝玉情感真挚的《芙蓉女儿诔》。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