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心理辅导课,如何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导读:本文介绍了如何上好小学心理辅导课,以及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文章提醒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倾注爱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如下为有关如何上好小学心理辅导课,如何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上好小学心理辅导课
首先有点困惑,请问您是 给小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呢,还是您自己接受心理辅导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我建议你首先研究一下自己近旁的小学生的行为,多和他们谈谈话,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其次才是根据理论知识,即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常见的心理问题,误区等等来分析讲述。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到小学生们的心理生理都没能完全发育成熟,很多道理讲给他们听,他们是理解不了甚至有可能误解的,所以与其告诉他们道理,不如多给他们讲一些错误心理的实例,感性的刺激为好。然后再加之以适量的课堂互动,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一位小学生,那么建议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就够了。
2、如何正确看待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序号:34 姓名:许振椿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有很多不足之处,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听了莫主任讲的心理健康教育,我简单的作一下总结: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下几类型:
一、自我类型问题:自卑、自主性差、自我中心。
二、学习类型问题: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学习方法不当。
三、情绪类型问题;焦虑、恐惧、抑郁、强迫。
四、人际类型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中心,不合群)。
五、行为类型问题:说谎、攻击性行为、网络成瘾、偷窃。
六、其他类型问题:适应不良、青春期、耐挫折。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2、家庭教育的误区。
3、学校教育的误区。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2、人际交往焦虑。
3、自责倾向。
4、挫折感。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爱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思想感。教师还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理解,铸就学生成长
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首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班级群体中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象,在小学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是把所有的机会集中给少数好学生,在培养了一批好学生的同时,也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情感人,以理激志,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以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四、倾注爱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倾注爱的教育,鼓励学生自我超越。
五、学会宽容学生,给学生的心灵一份纯净
莫主任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外活动等等。我们教师要教学中要应用和实践!
我个人认为要让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关键还是在父母。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子女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同时,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活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3、谁有调节情绪的方法?心理课作业!!!
学习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如果能轻松愉快的学习,可以使身心愉快并使其健康成长。因此,轻松愉快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怎样才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怎样才能使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苦差事?
行为科学认为,环境对学习情绪的影响很大。恶劣的物理环境不仅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人的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逃避、拒绝学习的消极适应方式。因此,要提高积极性,增进学习效率,就要努力改善和美化学习环境,保持学习所必需的良好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还应让学生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是必需的,但适当安排休息与娱乐、劳逸结合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在长期学习之后,要放松一下紧张的心理,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等等、这样,紧张的心理便得到解除,浑身觉得轻松而舒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和人的认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处在良性情绪中,大脑觉醒水平高,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而且,良好的情绪状态能激发起人的活动能量,使人充满活力提高学习活动 的效率;相反,不良的情绪状态会削弱人的活动能量,使人萎靡不振,从而降低了学习活动的效率。比如,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由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种种不良情绪。还有一些同学的不良情绪是由于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着不正确的认识从而陷入自卑的结果。
那么,如何调节自己,让自己有良好的学习情绪呢? 首先,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其次,人的情绪与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如果被不良情绪困扰时,不妨通过改变生理状态来调节情绪。另外,如果感到心情苦闷、烦恼时,不妨与父母、老师或好朋友倾诉一下。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应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
总之,保持自信、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是取得更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大家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4、如何避免情境教学中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一:眼花缭乱,哗众取宠,热闹心头是空虚
教师将情境仅仅作为一种附加手段或者是教学摆设;设计比较粗糙,大量情景堆砌,缺乏提炼,价值不高;一些情景过于华丽,注重馐,轻视内涵。
1、情景运用过多、过滥,使教学污染。
2、流于形式,只为兴趣,使教学失效。
误区二:情境游离,情感缺失,随声附和实迷惘
由于对情境教学的功能缺乏全面认识,致使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窘境。主要原因有:目标虚化,远离学生生活;开发不足,假问题情境使思维游离;过时情境,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这样的情境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缺少真正的体验,长此以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习越来越趋于被动,由无趣到迷惘从迷惘到集体沉默,最终沦为教师的木偶。
通过网络名师研修,不断反思,我对以往自己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情况进行总结,得到如下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经验和方法。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但情景运用一定要注意:
情境设置不宜过多过滥,要精心筛选,突出经典情境。 创设的生活情境要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过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探索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悟到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其挑战的欲望,能够扩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