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动物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又是什么?
导读:本文介绍了意识和心理的区别和联系,并解释了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多义性。文章还探讨了动物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以及七情六欲的定义。文章指出心理和意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下为有关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动物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又是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我是学心理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意识和心理的区别和联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先说说二者的相同点。
心理和意识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也都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进化研究、生理解剖学、微电极技术、脑成像技术都证明了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都是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大脑等电、化学活动的结果。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意识和心理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概念经常出现混淆和通用的现象。
但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随着人们对心理的专门研究。二者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下面,就说说这些区别。
1、意识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能力人格、需要动机、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等多个方面。而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意识目前具有多义性。可以指自我察觉(即人区分主体、客体,自我、非我的能力),还可以指有觉察的(区别于无意识活动,意识行为都是有目的、受控制的活动),还可以指人对自身心理过程、情绪的知晓和调节能力……,其实,人除了意识活动之外,还有无意识行为,比如做梦,就是不受控制的,驾驶汽车很多情况下也是自动化的操作过程。目前,心理学普遍认为,人有双重加工系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3、意识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准。是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高级心理现象。而心理因为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多种内容,其中好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因此,心理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2、动物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又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情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
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态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病。
六欲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
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后人总结
后人又将六欲总结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六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情与欲的区别
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3、“七情六欲”是什么?
人的七情六欲是什么?
什么是七情六欲?文学家、哲学家、法学家甚至是中医学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七情六欲源自人的动物性,动物是纯功利的,是唯利益是图的,逐利是它们的本能。人的欲,源自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的情,是源自高等动物的感情机制。食欲和财欲是源自动物的捕食本能;色欲和丁欲是源自动物的种群繁衍本能;权欲和贵欲是源自动物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占有本能。喜是源自对既得利益和将得利益的兴奋;悲则相反,是源自对已失利益的失落感;恐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将遭受侵犯时的害怕;怒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遭受侵犯时的反抗;惊是源自对利益乍失乍得时的瞬间反映;忧是源自对利益长期持有的忧患;思是源自对利益长期索取的考量。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中国百科全书》《中国当代新词解说》《人文礼说》等,七情是指七种人类的感观情绪,从外部的表现可以观察出七情的变化;而六欲是一种人性的心理活动,比较隐蔽性,真正正确的七情六欲的说法:
七情是指喜、怒、哀、乐、憎、欲、愁
六欲是指:情欲、食欲、窥欲、贪欲、私欲、霸欲
喜是指对人、对物、对事的喜欢或满意;
怒则是对人、对物、对事的看法非常的愤怒或不满意;
哀是指对事物的过程或结果表示痛苦或无奈;
乐表示对事物的过程或结果表现出相当的快乐和高兴;
憎对人对物抱有负面的想法和态度,显得非常的痛恨;
欲对人、对物有着强烈的想法,表现出好奇和诧异;
愁是指对事物的发展和过程表示忧郁和苦恼;
情欲是指对情感的爱、恨,对异性的向往,是一种人性心理的感情活动;
食欲则是一种心理表现对饮食极度的关切和着迷;
窥欲则是心理有一种非常大胆和好奇的想法,欲窥而喜之;
贪欲则是指人性的贪婪,无止境的欲望索求;
私欲是一种狭隘的心理想法,自私、自立,漠不关心的一种心理;
霸欲则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七情六欲,世人皆有之!
4、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是什么?对管理有哪些贡献?有何不足?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积极因素
第一,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第一,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 第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5、会用工具的动物有哪些
长时间以来,人们总以为人是世界上唯一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实际上,使用工具并非人类的专利。
有些鸟也会使用工具。啄木燕生活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这是一种灰色的小鸟,爱吃小昆虫。它常常用细长的尖嘴啄树木,寻找食物。一旦发现躲在树孔里的虫子,它就把树皮啄穿,从里面啄出小虫子来充饥。有时候洞孔太深了,尖嘴无能为力,啄木燕就会设法寻找工具——纤细的树枝条。它衔着细枝条的一端,而把另一端伸进洞去,将小虫拨弄出来,然后饱餐一顿。如果一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具,啄木燕岂不是黔驴技穷了吗?不,它会挑一根比较合适的细枝条,然后自己动手,进行一番加工:枝条过长,就用嘴截去一段;枝条上有丫叉,便用嘴把
它啄掉。
颇为有趣的是,遇上得心应手的工具,啄木燕在一次用完后不会轻易丢弃,而是经常带在身边。在树林里飞翔时,它的嘴里总是衔着一根细枝条,这细枝条成了小鸟不轻易离身的“法宝”。只是在用尖嘴啄树干时,它才把细枝条暂时寄放在树缝里。
石块也成了鸟类取食的工具。有一种画眉鸟最爱吃粘在树上的蜗牛,可是,单凭它的小嘴,是无法啄破蜗牛的外壳的。于是,画眉用嘴衔着小石子使劲敲击蜗牛壳,直到敲碎外壳,从中取出雪白肥嫩的美食。
在非洲热带草原上,也有一种会使用工具的鸟。这是一种中型猛禽,名叫白兀鹫。这种鸟不仅吞食动物尸体,还吃鸵鸟蛋。鸵鸟蛋的壳既厚又硬,白兀鹫的嘴和爪子是无法打破它们的。这种猛禽就发明了一种“高空轰炸法”:“用双爪紧紧抓住一块重300 克左右的石块,然后飞到80~100 米的高度松开双爪,让石块从空中落到鸵鸟蛋上,一举将蛋打破。在使用工具方面,白兀鹫不愧为高手。它那轰炸法的命中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它选择的空中高度也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如果飞行高度低于80米,鸵鸟蛋不一定会被打破;如果飞得太高,就会把鸵鸟蛋打得稀巴烂,使蛋液流得满地都是。而从80~100 米上空掉下来的石块,正好能将鸵鸟蛋打开一条裂缝,以便白兀鹫把嘴伸进去喝个痛快。
海獭使用石块的技艺,也并不逊色。在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和堪察加半岛沿海,有时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的海獭浮出海面,一个个翻转身躯,肚子朝上仰游着。它们把随身携带的石块放在腹部当砧板;然后用前肢抓住捕获的海胆或蟹,在“餐桌”的石砧上用力敲击。外壳击碎以后,海獭便慢吞吞地翻过身来,悠然自得地品尝新鲜的海味。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海獭使用的石块都是方形或长方形的扁平石块。这里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圆形的石子容易从海獭的腹部滚下来,而扁平的石块却能稳固地放在上面。可是,海滩上的石子多半是卵圆形的一,这种扁平的石块是十分难觅的。由此可见,海獭在挑选工具上也花了一番功夫。
在使用工具方面,小白鼠也是颇为出色的。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墙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了两个悬空的棚架。左面棚架上放着香喷喷的乳酪;有一架扶梯搁在右面棚架上,由此可从地面登上这个棚架;天花板上吊着一只篮子,正好在两个棚架的中间。实验开始前,心理学家用链条把篮子连在右棚架上。小白鼠走进了实验室,它闻到了乳酪的香味,恨不得一步登上左棚架……饥肠辘辘的小白鼠东张西望地察看着,它看到了那架扶梯,便沿着扶梯走上了右棚架。怎么才能跑到左棚架上去呢?突然。它发现了“渡船”——那只篮子。小白
鼠拉动链条,篮子马上像荡秋千那样来回摆动起来。这个机灵的小家伙猛地跳进篮子,一下子荡了过去。它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左棚架,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乳酪。
在动物世界里,黑猩猩可算是使用工具的行家了。德国动物心理学家克勒尔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为黑猩猩设置了一个实验基地。他把一串香蕉挂在一间空屋的天花板上,屋里放着一只空木箱。黑猩猩“粉墨登场”了,它见到了香蕉,急于想吃可是偏偏又拿不到。黑猩猩在屋里来回踱步,好像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忽然,它发现了木箱子,就连忙把箱子搬到香蕉下方,站在木箱上。这时它伸出“手”来,离香蕉还有半米的距离。这头黑猩猩使劲往上一跳肥香蕉拿到“手”了。如果屋里放着两只木箱,黑猩猩就会把它们叠起来,站在上面去政挂在高处的香蕉。似乎它也懂得,两只箱子堆起来要比一只箱子高得多。
后来,克勒尔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把香蕉放在栅栏外黑猩猩够不到的地方,同时在它的身旁放一根棍子。看到不远处有香蕉,喜出望外的黑猩猩自然会伸出“手”来,可是无论如何也够不着。黑猩猩无可奈何地发出了悲叹声。不一会儿,它注意到了身边的棍子,就如获至宝地抓起来,试探着伸到栅栏外。经过一番拨弄,它终于得到了味美可口的香蕉。接着,克勒尔把食物放得更远一些。这时黑猩猩会设法把两根棍子连接起来,将食物拨到自己的面前。需要指出的是,同样是使用工具,人使用工具和动物使用工具是有本质区别的。动物使用工具是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经过自然选择而具有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行为。而人使用工具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正是因为会使用工具,才能够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1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