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主题怎么确定,才能吸引人,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
导读:本文介绍了演讲稿的主题确定、认知心理效应以及讲话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演讲稿需要有精心组织和思路清晰的结构,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认知心理效应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它们在信息处理和评价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讲话时,思维和语言有时会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人在想问题时也在说话,从而产生言语现象。因此,在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并且要理解别人,避免以点概全。如下为有关演讲的主题怎么确定,才能吸引人,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演讲的主题怎么确定,才能吸引人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未必都使用演讲稿,不少著名的演讲都是即兴之作,由别人经过记录流传开来的。但重要的演讲最好还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因为演讲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条理。其二,可帮助演讲者消除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
2、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指在社会认知中最先接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于形成有关该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中提出。在印象形成、沟通过程中的说服教育和广告等场合,经常运用首因效应对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以产生预期效果。
近因效应
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得到的有关认知对象的信息对于形成有关该对象的印象起主要作用的方式。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N。A。安德森等人在验证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的。这一效应和首因效应具有同样的心理作用,可以运用于印象形成、沟通中的说服教育、广告等场合。在同一社会认知过程中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作用大小,依认知者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认知对象的特点,以及认知情境等主客观条件而定。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一些品质一旦有了某种倾向性的印象,就会用这种倾向性印象评价该对象的其余品质。这种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就像光环一样套在认知对象上,使认知对象的其余品质也受到光环的照映而反射出相同的色彩。例如,有的人对某人的外表有了良好的印象后,会对此人的个性品质更倾向于作出肯定性的评价。
价值效应
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怀斯纳在为了解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间矛盾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社会认知效应。指认知主体的价值观影响主体对认知对象的评价。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系统。如果认知主体把首先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则会出现首因效应;反之,如果把最近得到的信息看成是有价值的,则会出现近因效应。 相反,如果这个年轻人衣帽不整,讲话吞吞吐吐,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还会给予他消权否定的评价,认为他知识浅薄,缺乏才干,甚至认为他是一个不可信赖的人,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这就是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因此,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纠正的方法只能告诫自己不要以偏概全,凭一时主观印象行事。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3、讲话的时候。讲出来的话跟头脑里想的总是2样的,是不是思维混乱啊
不是的,这里有两中情况,一个是你讲的跟头脑里想的完全是两个意思。另一个是大体意思一样,只是语言表述方面没有头脑中想的那么好。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这是言语方面的一种现象。就是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话,只是没有发出声音而已,其实声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震动的。想的时候可以把问题想的很完善,那是因为我门的思维总是比口语要快的,不发声的声带震动只要模糊的跟我们思维的节奏震动就可以,不用像我们清楚的口语发声那样震动。所以思维的时候一些细节方面的表述通常不完善,只是注意了大体的思想,这样用口语表述出来的时候,细节方面的不完善就表现出来了。所以说出来的话跟想的有些不一样,这是后一种情况。
至于前一种情况,完全是两样,而且你描述是总是两样。我想问问,一定是总是两样吗?应该是有些是一样的吧。如果真如你说是总是两样,那就肯定是有问题了。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如果只是有的时候表现出两样,那不必太在意, 一般人是有这种情况的,很正常。就像楼上说的那样。
如果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你表达出来的跟原意思两样的话连贯、有逻辑性、在不解释的情况下别人能听懂、而且并不是强迫自己讲不一样的话,只是无意识的讲出了不一样的话,事后才觉得自己讲的话怎么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呢。这样建议你先讲话,后思考,当然是指平时闲聊的时候,重要的公事不要用不思考的说话方式。这就是在平时闲聊的时候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要想得太多,适应一段时间应该会有好转的。
如果出现了话不连贯、无逻辑性、或者有强迫自己讲不一样的话等现象,建议也去看心理医生。
总之没有什么大碍,你自己也意识到这种情况了。
4、有什么能提高自己的胆量。
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学生诉说,自己因胆怯而苦闷、烦恼。与陌生人或异性同学交往时,总是脸红耳赤,说话辞不达意;路上碰见老师,害怕与老师打招呼,情愿绕道走;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尽管自己知道,却不敢回答或答不完整;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有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每到考试时,因胆怯,成绩却考得差等等。
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青少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有的学生因胆怯而自卑,并走向自我封闭,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但胆怯并不町怕,心理学家已研究出许多战胜胆怯的方法,只要你去使用,就一定能摆脱它的困扰,做一个不胆怯的你。
一、记下害怕经过,寻找胆怯根源
胆怯,即胆小、畏缩、害怕、担心。我们究竟害怕和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和害怕?搞清了这个问题,就有利于我们战胜胆怯了。你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件事胆怯的想法,经过如实记下,过些日子,再来读读,你就会发现,这些令自己担心害怕的事情,实际上根本不值得担心害怕,且毫无必要。比如,你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担心讲错被别人笑话,于是你就胆怯,闭口不言。其实,讲错又有什么关系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地犯错误,只有通过犯错误,你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又怎能进步!我们为什么要闭口不言而丧失这个使自己知错改进,得以进步的机会呢更何况,你即使讲错了,只要你自己不在乎,别人是不会记在心上的,正如你自己也不会过分注意,计较别人的讲话一样。有什么可害怕呢!
二、假设自己不胆怯,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胆怯的人,实际上是自以为胆怯,是自己虚拟的心理感受,用虚拟的心理感受或幻觉产生的情境来吓唬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很多人在登台演出前,都有非常紧张的胆怯心理,可一上舞台,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表演时,他们又并不感到胆怯,表演挥洒自如,让自己都感到吃惊。他们通过切身体验后说,克服胆怯,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你会发现全新的自我,令自己惊喜不已,从中找到感觉,找到自信与自尊。因此,为克服和 战胜胆怯,你可先假设自己不胆怯,什么都不怕,课堂上抢先发言,抓住机会登台表演,在公共场所大声发言,参加辩论等等,并努力按不胆怯的样式去做,慢慢地,你真的就不胆怯了。
三、有备而战,鼓励自己
不少胆怯的人,是担心自己才疏学浅,与人接触交往时,不会说话或说错。为此,你就要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有所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比如,你不得不去见一位素不相识的客人,那你最好先了解一下这个人的身份、职业、兴趣、爱好和业绩成就等,这样你就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共同话题。你还可从报刊、广播、电视节目中,或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中找到适合的话题,记录下来,还可在会见之前,列好一个话题单子,讲话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感到自己确实不错,不比别人差,还可以对自己说上几遍:“我真的很不错!”“我一定能成功!”也可找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同学或亲友交谈,他们也会给你鼓励。这样以多种方式鼓励自己,既可增强自信心,也可转移注意力,放松过分紧张的心情,战胜胆怯心理。
四、把胆怯的心情表白出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一位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业绩常在同事中领先。有一天,他与汽车业某大亨会面,当时,他一见大亨,人就陷入胆怯、恐惧、紧张之中,以至全身不自在。他只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向对方说出来:“一旦见了您,我就害怕得无法畅所欲言……”这句话一说出,原先把他罩得紧紧的胆怯、恐惧感顿时烟消云散,接着他就恢复了自信,得以畅所欲言。
显然,这几句“表白”产生了驱除胆怯和紧张的作用,使他获得了心静的效果。心理学上的“内观法”,就是在冷静观察自己的内心后,将“观察结果”如实用言语表达出来,这样人的胆怯、忧虑、恐惧和紧张就消失殆尽,同时连烦恼也没有,它所产生的效果令人感到神奇无比。因此,当你会见一位陌生人或一位大人物,心理产生胆怯、恐惧、紧张时,千 万不要让这种感觉窝在心里,你必须将当时的感受、念头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你可以说:“我呀,紧张死了。我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双眼好像看不到东西,舌头僵硬得不听使唤,喉咙也干。”如此脱口而出,你的胆怯、紧张就没有了,情绪也会趋于平稳。
五、表现出热情、友好的姿态,作好最坏的打算胆怯者,给人的印象是冷淡、畏缩、害怕,说话吞吞吐吐,这就等于在告诉他人:我胆怯,我害怕。对此心理学家建议,只要你将身体姿态稍作调整,作出热情、友好、善意让人易于接近的姿态,如微笑、开朗、上身略微前倾,握手、拍肩等友善的身体接触,注视对方,听别人讲话时不时点头等,你就会获得友好、善意的回报,你会发现人与人交往并不是很难的,从而缓解并逐步消除胆怯心理。
作好最坏的打算也是战胜胆怯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你害怕当众讲话,会脸红,担心讲错被人嘲笑,你就可以设想;脸要红就让他红,会讲错就让他错,要丢丑就让他丢,又不是没脸红过,哪个人没丢过丑,他要嘲笑,就让他笑,大不了让他笑个痛快,又能把我怎么样!有了这种出现最坏结果都不怕的想法,还有什么值得你胆怯!
当然,战胜胆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从最容易的做起,坚持不懈,并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你就一定成为一个不胆怯的你。
5、演说家是怎样练成的?
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要有坚强的意志,一个人的习惯要想改是很困难的,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是可以改的,特别是出现反复时,更要勉励自己。古代希腊天才演说家德蒙西尼斯原有口吃,他下定决心采取各种办法来矫治,例如:口含石子练习说话;一边爬山,一边朗读,放慢速度大声朗读文章等。由于坚持长期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有名的演说家。同时要驱除心理障碍,建立合理的观念,端正认识,来消除自我注意。如:并不是我一个人有口吃现象,并不是我一个人在众人面前怯场,为什么就我把它当回事呢?我是做了准备的,开始时,发言紧张,习惯了,多讲话就会好的 。这样一来,就不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注意听自己说的如何了。
6、应该怎样认识演讲时的紧张现象
思想认识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 演讲者只看到别的演讲者的长处,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全面否定自己。特别是有专家或领导在场时,这种心理就表现得尤为强烈,总觉得自己说出话会贻笑大方,以致讷讷而不能成言。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