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什么样的?
导读:本文介绍了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以及正常心理现象。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期,智力发展显著,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青少年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同时也面临着人生意义和自我认同等问题的苦恼。在青少年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也是青少年期的重要特征。尽管青少年期充满矛盾和挑战,但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和成熟,他们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引导青少年的成长,我们应该多与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下为有关青少年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什么样的?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青少年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
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可谓错综复杂。而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一直处于系统的学习状态,同时生活空间妇】大,社会实践活动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一般的逻
辑思维向辨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伦。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
“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达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
沮丧与不安。
2。自我意识堆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人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
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井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自我意识趋向于独立意
识的发展,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划分为“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这直接导致了自我矛盾。这一时期自我评价也走向成熟,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言行,自尊心较强。同时与社会的接触和后期进一步的成熟,使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比较稳定了,井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
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
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对产生的性冲动感到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哭注等。
2、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什么样的?
自己的想法(我是男的,女的我不知道)
这时候会出现叛逆心理(不好的心理),情绪2极化,甚至更多
这时候的我们有自己的主见,不再完全顺从父母。首先心理这样,然后马上表现出和刚才截然相反的心理,有时候让别人和自己无法接受
有的男孩子更喜欢表现自己(尤其在女孩子面前),也有的表现得更成熟和稳重
人变得独立,自主,像个真正的男子汉
3、青少年的正常心理现象
人从出生后,有两个心里叛逆期,一个是2到3岁的幼儿期,另外一个就是青春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有了自己省视社会的标准,有了一定的省美能力,所以会做出一些大人认为还奇怪的举止和不服和他们省美标准的事情
4、孩子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就利用不熟悉的,长者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沟通,这样更便于谈话,不然他会有心理障碍,你最好先不要谈关于他家事的话题,先让他对你产生信任感,让他喜欢和你聊自己的事情,甚至让他依赖你,然后一点一点的深入到他的心里,了解他的内心活动,再一步一步的发展,直到你们达到解决问题的程度。不要急着见面,不要揭开身世,一切都在隐蔽中进行是最好的。
5、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有七成的家长感觉到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因为尽管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尽管相当一部分家长都做到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家长作风派头十足也基本上是客观事实。而孩子们需要满足物质生活,更需要满足精神需求。而在几乎家家都是独生子,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更是让孩子们难觅玩伴,再加之孩子们都被父母寄予了厚望的情况下,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的贫瘠也就是难免的了。
所以,之所以会出现一少部分“问题儿童”,主要原因并不在孩子,而在家长们。因为一些家长不但没有充当孩子的小朋友,反而在用一些不良行为对孩子施加着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事实上,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实在不是什么难事,但前提是你要把孩子看成是与我们相同的独立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更需要让自己的选择和愿望得到尊重,即所谓的“家长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而且这也是家长们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最佳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6、浅谈小学生应具备的哪些心理素质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那么小学生应具备的哪些心理素质呢?现谈谈自己的两点看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或者教师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学生,调动学生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尊重和信任学生不仅符合心理在儿童阶段的心理特征,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理。 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一个特殊的过程。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这种锻炼机会本来就很多。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学生的心理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阶段的不同特征建立各种不同的目标。并且让学生自主独立,教师适当时候可以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安排到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实行轮流办委制,让每个学生都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这种给学生自主锻炼的舞台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理。因此在锻炼中培养自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自由。因为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锻炼是一种最为实效的增强自信的方法。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在对学生心理调研过程中发现让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马卡连柯说,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由于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的统一体”。综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7、小学生的几种不良心理
小孩子容易学坏,很容易被影响。
可能会有1 对于新的环境害怕,很可能产生厌学心理。
2 容易被欺负 。
3 叛逆。
4 早恋。
8、现在的五年级小学生是怎么个心理状态啊
我是五年级的学生
我个人认为:
老师上课太严肃不好,因为讲课太严肃,会觉得这个老师太凶。
但太nice也不好,因为这样学生会不认真。
曾有一个老师教过我,她私底下超级nice,跟我们(学生)打成一片。
上课时不会太严肃,会在我们没精神学习时,跟我们开开玩笑,到我们有精神了,她就继续上课。他上课时也很认真哦!但也没到严肃。
她不教课时,还会跟我们交换QQ啊,跟我们聊天。我们做得好还会给我们礼物。我们很喜欢这个老师。
我建议:
你学下她。
9、想找些关于 少年心理、性格、精神、状态等方面的资料。
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2。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⑴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⑵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⑶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小学儿童采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复述和组织。
4。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5。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6。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基本特点: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⑵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⑶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瓣转折期(这个转折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7。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形成,特点:⑴掌握守恒⑵思维具有可逆性⑶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纬度进行转换)⑷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8。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9。 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w 独立性日益增长
w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w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w 稳定性逐步提高
w 总之,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具体→抽象;外显行为→内部心理世界
10。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11。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⑴“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⑵“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⑶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你好!
简单说0-3岁是语言、归宿感、依附、习性综合定型期。所以古训:“3岁看7岁,7岁定终生”其他网友“YG秋的天空”都说清楚了。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10、如何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易变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还不十分明确,容易受到成人和外界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兴趣还不分化,并且经常变换;他们的注意力不够稳定,中、低年级学生一般只能集中注意20~30分钟;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可见,小学生心理的可塑性极大,这一时期施之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对奠定其良好的心理发展的基础确有重大意义。
小学生的独立自觉性尚差,幼稚性和依赖性明显,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成人监护和具体指导。在小学,特别是中、低年级,教师的威信往往高于家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师讲的道理、教师的评价等均有信服的意向,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所以,教师应珍惜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地培育学生。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