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校的心理老师学的是哪类心理学?心理学专业在大学都需要学哪些课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1-10 04:20:07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知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史、教育与心理统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多门课程,同时还会涉及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文章还指出,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和活动是心理学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下为有关一般学校的心理老师学的是哪类心理学?心理学专业在大学都需要学哪些课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一般学校的心理老师学的是哪类心理学?

1、一般学校的心理老师学的是哪类心理学?

本科阶段的话,一般要修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史、教育与心理统计、教育与发展心理学、青少年性教育、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学校的话,会更多涉及与教育有关的课程和活动、实习。 现在国内一般学校的心理老师有不少未必是真正的科班出生,但在科班出生的心理老师里面,最多的(也是专业最对口的)是学发展心理学的(也有叫做教育心理学的,但不是正规叫法)。

2、心理学专业在大学都需要学哪些课

2、心理学专业在大学都需要学哪些课

我来看看我的课程表好了

社会心理学。社会的

管理心理学。学校。公司多部门人士心理管理的

发展心理学。儿童到老年的。

普通心理学。基础。

心理咨询。

心理学史。

心理统计

心理测量

心理试验基础学

现在就这些= =

还有很多就是小分支。像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你学普通的时候就会有提到

先学了这些才能研究各个分支

3、心理学课程

3、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师范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根据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教育教学及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作如下安排:

一、教学内容方面:包括如下四个部分内容:

1、基础心理学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一般正常人的基本心理现象的构成及各种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正确理解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理现象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变化规律,为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3、学校社会心理学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学校或班集体环境内人的心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为正确理解和认识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为人们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成长性教育,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产生,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总之本课程将上述四方面的内容按照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校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顺序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这样各部分知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前面知识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步步深入、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及组织方式: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心理学中所阐述的有关理论与社会实践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程的教学只有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在一起,才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本课程的实际性教学拟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1、利用教学的直观性,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心理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特点,使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迅速形成有关形象,真正理解知识。

2、有效利用实验环节,增强感性认识。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现有心理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

3、随时引导学生深入学校班级体不断地进行实习、见习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深入到班级体中进行见习、实习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掌握真正的知识。

4、教、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进程,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般找行为心理学来参考…这个比较符合现实状况、还能经常应用

4、什么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4、什么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性。人一出生就要接受社会的影响,特别是要接受社会中教育的影响。最初是养育的问题,这大都由家庭负责,继之就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群体教育,从而达到社会化。人一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教育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人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生活,学校是由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者──教师组成的。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5、小学基础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及原因

5、小学基础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及原因

我国小学教育评价中现存问题:

教育测验和评价应当以激励学生和改进教学为目标。对这一观点,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很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只采用测验一个尺度,从学业成绩一个方面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样不仅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对教学改革形成阻力。当前教育测验与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知识轻能力

尽管从理念上看,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即使在小学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也很普遍。测验命题死纠知识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记忆以外高层能力的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死记硬背的学风。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了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

分数成为学习目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外在奖励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比如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学习。内在动机是因为喜欢、有兴趣或活动本身的原因而激发起的学习热情。考试使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抑制了内在求知动机的发展。仅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也容易挫伤困难学生的积极性。国外研究显示,那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在有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而那些学习比较慢的学生在不评分的学校里学习更积极有效。在小学低年级,分数对差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有些老师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当众批评学生,甚至羞辱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时,不能忘怀的是老师的一次表扬或一个意想不到的鼓励;同时久久不能遗忘的是老师的蔑视或嘲讽。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学生考了高分,就被认为是好孩子,并获得奖励;而考得不好,就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难。考试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考试焦虑,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考试竞争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还会导致一些不良习惯的产生,如抄袭、说谎、攻击性过强等。

4.制约教学改革

由于测验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和控制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测验观念和测验内容及方法的变革都难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无法在实践中推行的事情时有所见。如学校开展“愉快学习”教学改革,但评价时仍然盯着学生在传统测验中的得分高低,则改革必然受阻。因为改革意味着采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会对常规教学带来影响,不仅不能保证使学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时还会因追求一些素质发展使学生的某些分数下降。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有一些学校不敢改革,也不愿改革。

6、我上课老是发呆,怎么才能提起精神来上课

6、我上课老是发呆,怎么才能提起精神来上课

1、集中精神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动机。一个人倘若对功课或工作既无兴趣,也无法找出任何意义,这时要集中注意力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对于乍看之下不感兴趣的工作或功课集中起注意力呢?

①应用期限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只需设定一个期限,就能集中精神完成不感兴趣的工作。其次,对讨厌的工作订计划只需考虑终了时间,终了时间一到,就会强迫你去完成它。最后,设置几个中间站,每个中间站之前注意力最佳。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几个中途终点,则会防止中间松懈现象。

②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自己定个奖赏,做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订立,其次,遇到困难的工作可用假想敌人和处罚来激励自

己。

③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首先,将大目标明确化。对学习,工作不感兴趣时,往往只要能够明辨目标便能产生注意力。其次,把目标亲自用文字或图表来表示即能提高注意力。

④应用愉快经验集中注意力。我们如果在学习。工作上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后,便可拥有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的经验会鼓舞我们的斗志,从而接受不愿意做的工作和学习。

2、当环境干扰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首要的是选择适当的场所。这种场所有利于自己安心读书、工作,从而不受干扰。但是,在环境上,不必过度拘泥于固定的场所。

3、心有所虑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阻碍注意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隐藏于自己内心的忧虑。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是不能心猿意马的,因为经常胡思乱想或是为了感情问题而苦恼,读书时就不能专心,如果想考上理想的学校,就应集中精神读书,把杂念一律排除。

①善于用心理因素集中注意力。首先,把没处理的杂事,记在备忘录上,则心理上就会感到轻松。其次,暂时抛开人际关系可提高注意力。要想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学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要单纯只为别人活着。再次,摒弃依赖心理,方能全力以赴。自己能够独立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总想着一定会有人来帮忙的话,则就不会尽全力去完成它,也就不会有效率可言。

②以形象控制来集中注意力。时常想着自己工作时的形象,相信自己工作、学习时的形象能加强注意力。

③利用代换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以其它事情来缓解精神。无法集中精神时,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借此来消除杂念,稳定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其次,在学习、工作之前,去做好各种准备,做好准备工作,可以缓和心情、排除杂念,帮助你集中精神。最后,先做喜欢的事情并彻底做完,则对讨厌的事情也容易集中精神。

④多种动作协调起来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时,手、眼、口全部动起来,则易于抑制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记忆能力。

7、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7、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主任要想了解学生的心理,除自己细心观察外,还要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如: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8、如何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8、如何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其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重点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辅导和援助。学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内容。

□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开设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 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

□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避免把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苗艳丽摘编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3872.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