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有没有关于研究心理的书籍?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1-02 08:12:07

导读:本文主要探讨了佛教心理学研究的相关知识。佛教不仅研究心理学,而且还是实践的哲学。研究心理学的书籍有唯识和禅修。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和无寻无伺(二禅以上)需要给予修行者指导。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也不能将其视为无寻无伺。禅修中的掉举和昏沉需要修行者掌握的对治方法。在禅修实践中,还需要寻求经验丰富的师父的指导。如下为有关佛学中有没有关于研究心理的书籍?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佛学中有没有关于研究心理的书籍?

佛教不但研究心理学,而且是哲学的心理学。不但是哲学心理学,而且是付诸实践的修行的学问。这和一般的哲学家在台上讲演不同,因为哲学家讲完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佛教则是用哲学思想指导生活,而且付诸实践,就是出家修行。

佛教里面研究心理学的有唯识,实践的有禅修。

介绍几篇之前写的文章。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发表于2023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欲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欲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

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婴儿有没有欲,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婴儿没有得到定,不说婴儿离欲。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婴儿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婴儿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婴儿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欲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

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发表于2023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

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

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

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

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佛学中有没有关于研究心理的书籍?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6263.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