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出来的词,佛家有言凡是有相,皆是虚妄和着相怎样理解?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佛教经典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想入非非”、“有事才来”、“众生畏果”等。此外,文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愁眉苦脸”等词汇,并解释了“差别”和“执着”等佛教用语。文章还涉及了“现世报应”和“禅心相印”等佛教概念。如下为有关佛教出来的词,佛家有言凡是有相,皆是虚妄和着相怎样理解?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佛教出来的词
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以下为例:
想入非非
俗称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如端木蕻良《曹雪芹》十九:“沾儿就爱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没事了。”此语出于佛经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处”。三界中以无色界为最高,无色界四天中以“非想非非想天”为最高,又名“有顶天”。《楞严经》说:“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
”另据《俱舍颂疏·世间品三》说,此天据诸天之首,其中众生定力深湛,已经没有下地的“粗想”,但也并非暗昧无想,而是还有“细想”,故称“非想非非想天”。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现身说法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群魔乱舞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魔
“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三生有幸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愁眉苦脸
“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
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差别
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执着
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痴心妄想
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
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内贼。
爱河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
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心心相印
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婆心
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
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
臭皮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
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伸手不见五指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天花乱坠
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
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面壁
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
天龙八部
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女大十八变
《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只重衣衫不重人
《五灯会元·黄龙心禅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
’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律师
原为梵文所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条礼仪的僧尼。现在则专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
道具
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的物品,器具。现在泛指从事文艺、娱乐排演时所用的各种器具。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2、佛家有言“凡是有相,皆是虚妄“和“着相“怎样理解?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有人问你时间 ? 12点59秒! 没听清楚? 1点02秒 那个时间(相)是真实的!有着物质的具体相貌,下一个瞬间不见了!(虚妄) 所有的事物皆是如此,只是变化的大、小不同而已! ‘着相’是说人执著于不断变化事情的一个过程,而且认以为真(不变)!
3、佛学中的妄想该如何做解释?
狭义上:想你现在得不到的东西,非当下的东西就是妄想。
比如你现在没女朋友,就想要个女朋友,还想怎么和她度那些甜蜜的时光,或者想曾经的做过的后悔事,如果弥补了现在也就不会如此如此,或者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怎么整治别人,或者希望自己巧言善变,怎么在人群中树立威望,得到权利地位等等之类。这里的妄想就是空想,得不到,瞎想胡想。 广义上:任何执着于第七识末那识的想法都是妄想。
比如佛经上所说的十种仙,虽然能够长生不老,呼风唤雨,美丽年轻,都是坚固妄想的缘故,也就是执着于“我”,而不想让这个“我”流失于“无”当中,坚持认假为真,凝聚四大假合之身,做幻影泡露之事。“这个小我”是不真实的,但他们认为没有了“我”,自己就不存在了,由于“怕死”,才坚固妄想得以长生。 忘记说分别意识了,我没看过南师讲的楞伽经,不太清楚它在这本书的意思是指什么,但就一般情况来看,就是分别心。
一有分别心,就动了识海。什么叫动了分别心,就如你看一个东西时,那个最先反应到的就是阿赖耶识的体验,万有种子动了,产生无明,你就看到了那个东西,假如你想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时(假设前提放得是本书吧)就动了分别心,也就是说你知道了那是本书的时候,分别心已经起来了。把因无明而产生的幻相认假为真,并分别给下了定义。简单来说,就是如此了。
4、色即是空怎么理解
色即是空取自玄奘译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色”,很容易让人误解,尤其是没有学佛的人,经常把这个“色”当成“美色”、“美女”,甚至把这句话当成贪恋女色的借口,这是对佛经极大的误解。
其实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现象,我们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一切事物,在佛经里都称作色。
“空”就是无,空性,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理解也不难,但是能真正的证悟到空,就很难了。
扩展资料
色即是空全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其内容简洁概要。全经只有260字,属六百部般若之一卷。
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色即是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
禅宗教理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教中,对“心”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很多佛学教派都认为只有心是永恒的,其他的都是虚妄的。而善与恶便都是由心而起,所以说心为恶源是正确的。
而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说明这里这点,若见自性,便可立地成佛,人人都是有佛性的,关键是是否被遮蔽,善也是由心而起的,所以佛说‘心为恶源。’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矛盾的 你好!
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如有疑问,请追问。
6、凡有所相 谐为虚妄 是不是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是假的呢。。。。。。。。。。。。。。。。。。。。。。。。。。。。。。。。。。。
真实的东西有真实的感受,无论外界情况如何,无论享乐,还是受苦。感受的不在是现象,而是本质,因为本质也是同样的存在,理应能让人们感受得到。
很多事情要用心去感受,才会是最真实的
这是真法。
有区别于那些经不住推敲的东西,以形象为基础的东西,若是看形象,那真是苦相,人生才能有多少欢乐?尤其是死亡之时,更是叫苦不迭,这不是上天的本意。只因,我们对真实没有认识,更谈不上感受,才被假象所迷惑。修真实,练真意,是练气功的当务之急。若不抓紧,到头来,两手空空,自己懊悔人生。
因为,没有找到真实,也不知道什么是真实,只追求虚妄的表面的现象,得到了,又失去了,能不烦恼吗?金钱、财富、享乐,不但不能把我们从烦恼中带领出来,恰恰相反,这些东西还会使我们突增许多烦恼。那些所谓的大款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细想起来,那才叫惨不忍睹。我们要修,修真实的东西。《六祖坛经》说:“凡有相皆属虚妄”修有相的东西,必然肯定一种现象,否定一种现象。
例如:要肯定生,否定死;肯定快乐,否定痛苦;肯定健康,否定疾病。。。但是,无论怎么修,怎么小心翼翼,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能防止被否定的现象出现!为什么?因为世界的结构是一阴一阳的,相互转化的。要在各种情况下都感到圆满,活着圆满,死时也圆满;快乐圆满,痛苦时同样圆满;健康圆满,疾病时也圆满。。。怎么办?就得修无形的无相的,不以形象而转移。
必须承认我们的感觉是不全面的,不可能不被被感觉所欺骗。
真实的东西是唯一的。不可能多,也不可能少。以无相为体,只是有能感觉到的,有不能感觉到的。这不是很符合逻辑吗? 什么是自己?你不知道!你知道的只是感觉到的自己。什么是子女?你不可能知道!你知道的只是感觉到的子女。什么是父母?你不知道!什么是亲爱者?这一切都是感觉的产物,同时受感觉的制约和限制。
著相求菩提,痴着于现象,要想觉悟吗?
痛苦和快乐,这些对立的现象,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对立统一的,他们是一个整体,是不可能分开来的。举例说:这就象一个美女,只要漂亮的脸蛋,不要肚子里那一兜屎,那是不可能的事。痛苦和快乐都是人心灵进步的需要。《六祖坛经》说:“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所以,追求感觉上的快乐,不但不可能,也不能使人觉悟。总是,使人失望,让人矛盾。
真实是没有形象的,得到真实才有快乐。
有人会说我很玄,大部分的认为不那么合乎习惯、不舒服。其实,在现代人的头脑中已经存在了这些无形的东西。
例如说:“最小功能原理”是宇宙的普遍规律,那些无知之物为何服从这个规律呢?不但是一个而是无穷无尽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无形的,却有支配的力量!无形却能支配有形,我们的任务不就是认识那些无形的东西吗?
表面现象上对立的,他们是同一个规律所支配,是相同规律的体现。比如:人在痛苦中,或在享乐,形象不同,但遵从的规律没有区别。抛开现象,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无形的圆满。越修越更能在内心中感受到,是内心的需要。
想一想什么是“气”?气是存在是物质,有形象吗?没有!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气就有气的功能,修炼的就是气。它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特征,研究人的生命规律,研究人的生命运动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使身心健全、内外和谐使人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
你受别人的指挥,只是一种假象,指挥你的是一个化身,是你的千百亿化身,他们是无形的规律演化出来的。
你受别人的指挥,只是一种假象,指挥你的是一个化身,是你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他们是无形的规律演化出来的。人们错误的认为,规律是从现象中总结出来的。那样规律就不会有支配的力量。现象,那些万事万物,只不过是人的认识。在认识的背后有后盾,是真实的,它无形无相。正是这些真实的东西,才具有支配的力量。真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质,你所见到的世界,万事万物,还有你自己,是物质在你大脑中的反映,所以叫假。
大脑就真吗?不是的!只不过籍着它作暂时说明。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