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0-21 07:00:07

导读:本文探讨了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以及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为了让孩子摆脱恐惧心理,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接触更多不同的东西,并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亲近。对于另一种恐惧心理——对黑夜的恐惧,父母可以尽量让孩子看内容和他日常生活更接近的节目,并给孩子更多的亲情,以及注意生活变动。另外,父母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和稳定的环境,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如下为有关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

不少妈妈常常因自己的孩子胆小而伤脑筋,她们疑惑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另外,针对不同情况下孩子产生的恐惧心理,父母应如何帮助他们胆子大起来呢? 恐惧心理从何而来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鼻祖美国科学家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恐惧实验,实验结果很成功,但也引发了伦理方面的争议。小艾尔伯特是个9个月大的孤儿,他本来并不害怕白鼠和其他白色的东西。

在实验中,华生让小白鼠和巨大的声音同时出现,几次之后,即使不再出现巨大的声音,小艾尔伯特也会害怕白鼠,而且就连白兔、白色毛皮以及白色面具等东西也都让他感到恐惧。也就是说,小艾尔伯特“学会”了害怕白色的东西,他把白色和危险联系到了一起。 “学会”害怕并非一定要通过亲身的经历,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

例如美国的一项实验发现,在实验室中长大的猴子不害怕蛇,还会跨过蛇去拿香蕉,但当它们看到电视中的猴子对蛇很警惕后,也学会了对蛇“敬而远之”。 三种恐惧心理应对法 当孩子怕生—— 专家解析:一般来说,6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认识自己的妈妈了,并和妈妈建立起依恋的感情。到7个月左右,孩子不仅能识别陌生人,还会害怕陌生人,尤其害怕男性。其实,这种“怕生”的自然表现,也是孩子自我保护本能的一部分。

建议:不要让孩子总待在家里,经常带他外出,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给孩子创造接触更多人的机会。此外,应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亲近,如被抱、被亲等,让孩子在他感觉安全的距离内和他人交往。 当孩子害怕陌生事物—— 专家解析:有时孩子害怕的东西在成人看来不值得一怕,例如一只会摇头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妈妈戴了墨镜的样子。

一项研究发现,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会让实验的动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则会激起动物最大程度的恐惧,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为不了解,反而不被引起关注。但是,中等程度的陌生,既能被识别,又与以往的经验不同,最容易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 建议:让一件事物从陌生逐渐变成熟悉,就不会让孩子害怕了,例如将娃娃摆在房间里,让孩子逐渐熟悉,然后再让娃娃发出声音,孩子就不会害怕了。

父母还可以主动示范玩娃娃,让孩子知道娃娃并不危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消除害怕的心理。 当孩子对黑夜恐惧—— 专家解析:怕黑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要和父母分房间睡觉;有的是因为害怕黑夜中有怪物;还有的可能是孩子经历了精神创伤,表现为怕黑。父母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建议:如果孩子是因为和父母分房睡而怕黑,可以尽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逐渐缩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时间,直到孩子适应。另外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给他安全感。

如果孩子因为想象而产生恐惧,“素材”往往来自电视,要尽量让孩子看内容和他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的节目,临睡前尽量选择阅读等安静的活动,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解释,让孩子理解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活变动而产生怕黑心理,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如果是由于创伤性事件导致孩子经常恐惧,那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心理辅导。

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惧心理

2、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孩子从一出生,便需要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快乐,个性活泼开朗,学习有信心,做事有勇气,能与人和睦相处,容易接受和适应群体活动,潜能可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过,想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倒不是要父母整天抱着娇嫩的婴儿,看着活泼的幼儿,处处保护,时时提防,真要这样做,孩子反而会变得依赖、胆小;也不是让孩子过分独立,要怎样便怎样,这样做孩子会变得任性、放纵而不受控制,难以与他人相处,甚至具有极强的侵略性或破坏性。要孩子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只有在特定的范畴之内,遵守基本的规则,训练孩子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排斥群体。

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安全的环境

安全的起居和活动环境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本条件:

孩子住所的光线要柔和,避免刺激孩子的眼睛;

孩子蹒跚学步时,应尽量在平坦的路面上进行,以防孩子跌倒,产生恐惧心理;

给孩子预备一把适合他自己身材的小椅子,让他坐下来时双脚可以落地;假如没有合适的椅子,宁可让孩子坐在干净的地上,也不要将他放在高椅或高桌上;

孩子不喜欢颜色灰暗、形状丑陋、难于操作和容易损坏的玩具。

因此,为孩子选择安全、坚固、颜色柔和、形状可爱、易于操作的玩具,也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提供自我的空间

孩子自幼便需要“自我中心“的安全感。给孩子一个固定的角落,即使家里并不宽敞,这个角落也是他们的“安全小天地“。一本属于他的图书,一个属于他的洋娃娃,甚至一张属于他的废纸,他都会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到自我的安全。

给予温柔的声音

害怕响亮的声音是幼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婴儿听到巨响,会四肢伸张,有惊怕的表现。根据多方面的实验,器物的噪音、巨大的声响,都会令孩子感到惧怕。

因此,用温柔的声音、温柔的言语同孩子讲话,给孩子播放柔和优美的音乐,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

安排熟悉的机会

幼儿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以前,找机会先让他熟悉一下。

比如入园以前,家长应先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让他熟悉新环境及幼儿园的老师,这可以驱除孩子对新环境的抵触和惧怕心理。

对于提早入学的孩子,如果心理适应能力实在跟不上,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重读。有些家长担心“留级“会让孩子心理不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重读的孩子,有熟悉和重复的机会,更容易获得安全感。

使用明白的语言

不明白的语言,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对环境适应的障碍。

愈是幼小的孩子,愈需要使用“明白的语言“跟他们沟通,以帮助其建立安全感。

有一位母亲,把3岁的孩子送到一个只说英语的幼儿游戏小组去学英语。这个孩子突然被放进一个不明白的语言环境中,不但失去安全感,而且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还因为紧张染上了遗尿的习惯。

重视睡前的陪伴

婴儿入睡前,母亲若能哼一首温柔的歌曲,轻轻地道声“晚安“,他们虽然不一定明白母亲说什么,但已领略到母亲的爱,便会安静而甜蜜地带着安全感入睡。幼儿入睡前,父母亲应尽可能陪伴在旁,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说声“宝宝,晚安!”“宝宝,睡觉了,明天我们一起吃早餐。”这些爱与关怀的言语,会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父母亲对他的爱。这种时刻,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也不是保姆或任何其他人可以代替的。

如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3、如何使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1。 建立孩子对别人的信任

这种信任首先要由父母传递出来,也就是说,父母应该信任自己的女儿,可能她的有些话语显得很怪异,但是一定要读懂她的心思,尽量信任她,她愈被信任,就愈能信任别人。信任是亲近的基础,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学得信任,她也很难真正信任别人,这也是羞怯的成因。

2。 锻炼孩子多与人交往

很多孩子害羞是因为从小没有社交机会,作为父母,就应当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交际的场合很多,比如领孩子到亲友家中,让她们有机会接触人,主要是让她们 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当然,对于一个害羞的孩子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适合在比较安全的环境锻炼她,此外,多让孩子经历被别人接纳的经验,这 有助于她们树立自信,在社交上继续进步。

3。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信

在特别爱害羞的女儿说话时,父母要注意用轻松的语气对孩子说,同时还要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方式。父母要多鼓励,让孩子得到肯定和表扬,对胆怯的孩子更是如 此。孩子本身就感到自卑,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结果总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她一些鼓励,增加她的勇气,她会把事情办得很好。

另外就是赞赏,如果女儿有那么一两次表现得很大方,例如领操、给别人讲故事等,可以得到一枚她喜欢的贴纸或其他的孩子喜欢的东西。等她有了一定数量的贴 纸后,就可以带她去游乐场玩或从事孩子喜欢的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孩子的大方行为已经得到巩固,可以取消奖励贴纸的方法,而只给予口头表扬。孩子做事 没恒心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予以纠正。

“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是西方的家长常常使用的词汇,他们经常鼓励孩子,因此,西方的孩子大多数都表现得比我国的孩子自信自主;而 中国的家长则感到这些词语可能有些“夸张”。西方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会是样样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在刻意追求十全 十美的境界,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总之,第壹阶教育专家提醒您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人勇气和自信,容易克服羞怯心理,让女儿逐渐变得自然大方、含蓄而不拘谨,矜持而不小气。爱女儿,别忘了鼓励孩子。

如何使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4、父母应如何防止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做父母的要经常自省,看看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否过于偏激,是否常以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子,才能清楚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如何防止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需要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1不压制有情绪的孩子。

孩子对外界有着自己的反应方式,情绪烦躁时,说明他们处于某种不安之中。做父母的,不要压制他。

2批评孩子,自己先静下来。批评孩子时,父母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的心平气和就是一针镇静剂,具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父母这时要想办法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渐渐忘掉令他们恐惧的事情。

4不要对孩子说恐怖事件。父母们遇到自己的可怕遭遇,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强化创伤记忆。

5孩子紧张怎么办?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紧张情绪应尽力放松心情,用通俗幽默的语言给孩子讲解,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放松缓解。

6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其实,害怕是人的一种情志反应,没有对什么都不害怕、都无所畏惧的人。年幼的孩子受到惊吓就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从而导致不健康心理。所以,做父母的要弄清孩子恐惧的症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

7给孩子关爱。孩子害怕不可怕,怕的是家长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帮助。孩子如果受到心灵伤害,家长应多抚摸他们,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平时要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兴趣,使孩子不断淡化创伤,忘掉不愉快的恐惧经历。

5、怎样不让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一、是不溺爱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

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不明白啊 = =!

6、如何增进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

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

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

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

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

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

7、父母如何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必然也缺少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所以家长要竭尽所能地帮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那么孩子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

一、父母不要吵架。

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会感到不安全,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却无法完全理解成人的世界,孩子无法在父母发动的内战中保持中立和理性的判断,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自主来保护自己,他们还必须依赖父母,当父母争执时孩子往往会想到,他们不愿在一起了,我也没法和他们在一起了,他们都不要我了。

二、别让孩子误以为自己遭到父母的抛弃。

平时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哭闹而突然玩起失踪,母亲的突然消失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恐惧、焦急、烦躁,这些父母的谎言会造成以后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虽然提前告诉孩子会引起一时的哭闹,但是让孩子在心理有一个准备,让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会感到害怕。

三、有些事情要清楚明白的告诉孩子。

大人对孩子往往有一些误区,家里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掺和,这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其实不要低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有些事情不告诉孩子,会让孩子变得疑心、胆战心惊,会让他们的心理变得不踏实。

四、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

五、千万不要说出不要孩子的话。

很多家长在孩子在不听话的时候,家长都会说出再不听话不要你了,把你扔到大路上的话,其实这样的话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极大的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孩子,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六、家长要注意与宝宝的沟通方式。

8、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

人格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保证。

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有时就是日常的小动作在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

很多家长却是背道而驰,为了怕自己离开时孩子哭闹,就偷偷摸摸地消失,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平时比较依赖的看护人的离开,会让他感觉不安,而在他不知道看护人为什么消失、会消失多久的情况下,这种不安会加剧,时间长了会变成焦虑。从我们的经验看,从一开始出门就跟孩子讲清楚,并不会引起孩子大的哭闹,反而会让孩子对看护人的偶尔离开感觉释然。

无条件地爱孩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高兴时大人都蜂拥而上地来逗弄,而孩子哭闹时一个比一个躲得远,留下来哄的那个也是一脸的不情愿,而且很容易就烦躁、行动粗鲁。

还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如弟弟乖,爸爸要弟弟不要你了”,“你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些话都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爱别人胜过爱我,你爱听话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你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其实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害怕被关系抛弃的恐惧感到底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创伤。他们小小的脑袋瓜,还分不清这些话的真假,但是这些话会深深地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9、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很自信、独立,能与其他人友好地相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所以从小培养宝宝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小标题1:别用无心之语伤害宝宝

与初涉人世的小宝宝对话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宝宝的安全感是需要您用心去呵护的,有时您的无心之语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以下这些话语一定要戒掉。

●妈妈不要你了

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孩子,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你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会提出“我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长期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的“统一答案”。事实上这样回答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灵,更加会令亲子关系产生隔阂。

●再不听话打你了

这一类恐吓空洞的话,只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恐吓还不利于孩子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反而会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

●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

这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小标题2:建立宝宝安全感招数

第1招: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长大后心中将会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2招:经常且规律的亲情陪伴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3招: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

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家长一边听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从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

第4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从而安抚孩子,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5招:容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等,这时家长应容许孩子哭泣,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第6招: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

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28365.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