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什么是创造想象,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产生的
导读:本文讨论了创造想象的定义、产生条件和特点。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造过程包括发动阶段、准备阶段、潜伏阶段、解决阶段和验证阶段。心理活动与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密切相关,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强烈的创造愿望、积累的知觉材料、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是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如下为有关谁知道什么是创造想象,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产生的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谁知道什么是创造想象
(一)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就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或产物。人类的所有创造有四大共同的特点:①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自然变化的结果不属于创造。②创造的可控性,即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主体有目的地控制、调节客体的一种活动,是主体为实现自身的目标作用于自身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变换过程。
③创造的新颖性,即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④创造的价值性,即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是能促进人类进步的。
所谓创造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感性知觉能力、知性分析能力、理性辩证综合能力;观察能力、选择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技能包括:发明革新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演说表达的能力、文字写作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
1。发动阶段即引起创造冲动的阶段。
创造冲动或由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引发,或由科研过程中需要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引发。发现问题还要明确地把问题提出和表达出来,要搞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2。准备阶段即为解决问题积累和整理材料阶段。充分占有材料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前提。
3。潜伏阶段即创造的酝酿、孕育阶段。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创造意识和兴致,同时头脑紧张工作,按一定方向深刻思考,作出各种假设,力求从周围的事物中得到启发,促使创造设想成熟。
这一阶段往往呈现“入迷”状态,有时是短暂的,有时则是漫长的。
4。解决阶段即顿悟、明朗阶段。大脑进入高度兴奋和异常清晰状态,记忆库中贮存的一切知识单元都充分调动起来,智力流动达到白热化,兴奋点完全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上,突然灵感闪现,豁然开朗,创造设想成熟为假说,产生创造方案。
5。验证阶段即对新的方案进行检查验证。
如果证明是正确的,则创造成功;如果发现错误,就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研究,有时要改变思维方向。
2、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产生的
心理活动与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脑内同一生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从兴奋与抑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理过程看,是高级神经活动;从神经生理过程所产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联系和意义看,属心理活动。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心理活动则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三个方面。它们不是彼此独立和并列的三种心理活动,而是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3、什么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用以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例如作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虽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工程师发明的新机器,虽然综合了许多机器的特点,但它又具备有前所未有的新性能、新造型,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加复杂、更困难。
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象。区别“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关键,是看个体是否在头脑中独立创造了新形象。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和愿望。
2、丰富的表象储备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因为,想象依赖于已有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进行创造想象,还必须对有关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必要的知识。
每一项发明都是对相应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果。例如,牛顿对物理学进行研究,发现了三大定律;达尔文对生物学进行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
4、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的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发明创造或革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在开始总要受到某种类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
5、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不是一般的想象,而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必须在思维的调节支配下进行。
6、灵感的作用
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新的形象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出现的状态,称为灵感。
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4、创造力的产生必须经过哪四个阶段?
货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关于创造的过程的理论,当数美国心理学家沃勒斯(wallas1926)的“四阶段”模式最为知名,根据沃勒斯的观点,创造力的产生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即()、()、()和()。
a。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顿悟阶段
d。验证阶段
5、通常认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教育家,去选择。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智力用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将来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工业革命没有完全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的变革。
心理学认为,全面的自动化,把人从机械劳动和机器中解放出来,从事着控制信息、编制程序的脑力劳动,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人所从事的一些简单的、具有一定逻辑规则的思维活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从而又部分地把人从简单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多层次。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能从多角度、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这样,人将有充分的精力把自己的知识、科学家、多侧面
6、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
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有人认为,根据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创造力是推动生产、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创造发明的重要力量。
有关创造力的研究引起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艺术和科技界的普遍重视,对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文化作品创作等创造成果的多少和质量,也因此影响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进程是离不开一个国家整体素质(包括国民创造力在内)的提高的。因此,国家教育的重点不在单纯的智力开发,更在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之上。
7、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象
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创造性想象;
②想象的特征:A。 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 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③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
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极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8、心理学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哪些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在问题解决的识别和理解阶段,问题解决者对问题表征的适当性、解决者的认知结构将直接影响问题的解决;解决策略、解决定势、功能固着(定势)是问题解答阶段的影响因素。
1。问题的表征 “除非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否则你很有可能不能达成准确的问题解决。”【1】因而适当的问题表征对问题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国内的研究【2】也表明:正确的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在错误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不可能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道九个点的问题(如图1A),要求问题解决者用铅笔在不离开纸面情况下最多画四条直线穿过这九个点。
如果问题解决者把搜索空间局限于九个点所围成的范围内,并认为这些直线都交于这九点中的一个点,这种不充分的表征不能使问题获得解决。实际上,这个问题正确表征应是突破这个九个点的边界,把直线延伸到这些点的范围之外,且直线可以两两相交而不必要求同时相交于一点。这才是对这一问题的良好表征,促进九个点的问题的解决(图1B)。
在问题的表征过程中,导致建构出错误的或者不充分的问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三条: 附图{图} (1)信息遗漏即未能将问题的有关信息全部提取出来;(2)信息误解——对某些问题做错误的分析和理解,如九个点问题;(3)隐喻干扰,指问题信息中潜在的歧义性误导,问题解决者的解题思路。【2】而“问题的表征不仅受问题信息的影响,而其也受问题解决者知识基础的影响。
”【4】也就是说,问题解决者在问题表征过程中对问题信息的选择和理解又是和他认知结构密切相关的。 2。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个体原有观点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每个个体的知识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组织的,从而构成了他们不同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问题的表征和策略的采用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问题情境和个人的认知结构完全符合时,问题解决者可从认知结构中直接调用相关的信息;当问题情境和个体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个体能够在新旧知识间做出区分,寻找二者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恰当的类比迁移;当问题情境超越了个体的认知结构,他能够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的,调整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求得对问题的正确表征。
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原有观念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二是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三是原有观念的稳定性。 3。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产生解答阶段,解决策略的选择和解决定势会影响问题的解决。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策略各有千秋,选择得当将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反之,则影响解决质量甚至使问题解决受阻。就启发式而言,它又有多种方法,而不同的方法又有其独特特点。
例如:手段—目的分析是将目标状态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完成一个个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最后目标。为了达成最后的目标,它允许问题解决者增加子目标和最后目标的不同,迂回绕道的达成目标。而爬山法(Hill climbing)纯粹是一种“前推”策略,它只允许消减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不同,不允许适当增加二者的差异和迂回绕道解决问题。
【4】因此,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许多时候问题解决者需要将多种策略和方法有效组合起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解决者不熟悉或忽视任何一种有可能有用的方法,那必将影响他对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的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习惯用过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套路来解决当前的相似问题。这时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如果当前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外表不同而本质相同即异形同型,那么解决定势能促进问题解决者快速、正确的解决问题。
反之,如果二者是外形相似而本质相异(即同形异型)的,那么过去经验形成的这种模式对于当前的问题解决是不适当的。例如前文举过的九个点问题,如果问题解决者“按照”定势,把视角始终局限于九个点所构的正方形以内,并将这四条直线定位为交于其中一点的直线,这个问题就不能获得圆满解决。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当所考察的材料作为一定物体的组成部分而具备某种功能后,在此后解决新问题时就存在变得难以利用的趋向。换句话说,某一物体在某种场合被作为具有某种功能的工具使用后,在其它场合遇到新问题时便难以看到它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例如锤子,一般被当作敲击之用,有时很难发现它还可以当作门栓、挡书板甚至秤跎来使用。
Duneker的“纸盒问题”实验(Duneker,1945)证实了功能固着的确是人们在问题解决中的障碍。这个实验表明直接解决某一问题的工具缺乏时,功能固着阻碍着问题解决者对现有工具潜在功能的发现,从而延缓了问题的解决。 在问题解决的各阶段,问题解决者的动机、成败体验、焦虑情绪等主观因素和问题的表述、解决所处的环境等客观因素也将制约着问题的解决。
5。动机强度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之趋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效率——问题解决的速度、质量、流畅性是受问题解决者成就动机强度制约的。这二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如图2): 附图{图} 随着问题解决者的动机从零开始增大,问题解决的效率也随之开始增高;在动机强度适中时,会产生最高的效率而超过一定强度后,解决的效率又会随之降低。
这是因为问题解决者的动机过强,有机体易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和过强的经神兴奋状态,导致个体注意力发生分散,知觉范围窄化,从而既不能使问题的信息在中枢加工器中得到良好的表征又不能有效选择长时记忆中与该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当然,动机过强对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也因问题的复杂程度和个体学习能力而有差异。
M。V。Seagoe的研究表明,强烈的动机对于简单问题的解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则有不利影响;对于一定问题来说,在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能力这一前提下,动机强烈仍会促进问题解决【5】。 6。成败的情绪体验和焦虑 问题解决者过去解决问题的成败印象和体验对当前的问题解决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于问题解决者的问题解决信心。
既往问题解决成功率较高者,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自我评价,个人的成就期望较高,他们对当前问题解决比较自信;而既往问题解决失败印象较深者,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解决当前问题显得信心不足。并且,当前的问题与问题解决者以往面临的问题情境越相似,成败的情绪体验对当前的问题解决就越强烈。
不管问题解决者成就动机如何,也不论问题解决者以往的成败体验如何,当他面临问题时,一般都抱有担忧、紧张和不安等焦虑情绪。焦虑和问题解决的关系类似于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关系。适度的焦虑情绪唤醒能够集中问题集中解决者的注意力,促进他对问题信息的知觉和表征,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更进一步激起问题解决者在问题的表征和原有认知之间的信息加工和模式识别,发展问题解决的策略。反之则阻碍问题的解决。
7。其它影响因素 问题的表述和问题解决者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解决。清晰、简洁的问题表述有利于问题解决者迅速理解问题;而含混的语言表述易使问题解决者产生歧义和表征失当。具体形象的问题语言表述比抽象的语言表述更容易使问题解决者读懂题意。
对于问题解决这样的复杂智力活动来说,噪音、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等客观条件对问题解决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客观条件影响问题解决者的情绪、注意力、记忆和思维。
9、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这里,以华莱士的四阶段论来看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作前期准备的阶段。由于对要解决的问题,存在许多未知数,所以要搜集前人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为创造活动的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如: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据说,光收集资料整理成的笔记就200多本,总计达四万多页。可见,任何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杜撰,都是在日积月累,大量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主要对前一阶段所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以便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各种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答案,通常会把它们暂时搁置。但思维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这些问题会无时无刻萦绕在头脑中,甚至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让人产生狂热的状态,如“牛顿把手表当成鸡蛋煮”就是典型的钻研问题狂热者。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有机结合思维的紧张与松弛,使其向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
豁朗阶段
豁朗阶段,也即顿悟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和酝酿,思维已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灵感。如:耐克公司的创始人比尔·鲍尔曼,一天正在吃妻子做的威化饼,感觉特别舒服。于是,他被触动了,如果把跑鞋制成威化饼的样式,会有怎样的效果呢?于是,他就拿着妻子做威化饼的特制铁锅到办公室研究起来,之后,制成了第一双鞋样。这就是有名的耐克鞋的发明。
验证阶段
验证阶段又叫实施阶段,主要是把通过前面三个阶段形成的方法、策略,进行检验,以求得到更合理的方案。这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从而得出最恰当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