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效应和白熊效应,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种心理现象吗,什么叫光轮效应
导读:本文介绍了三种心理学现象:白象效应、光轮效应和晕轮效应。其中,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由于某种特征或品质突出,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晕轮效应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广泛,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光轮效应则是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指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判断,从而忽略了其他品质。文章还介绍了一种名为“日晕”的大气光学现象,与晕轮效应无关。如下为有关白象效应和白熊效应,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种心理现象吗,什么叫光轮效应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白象效应和白熊效应,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种心理现象吗?
白象效应和白熊效应应该指的是同一个。
首先研究“白象效应”的是社会心理学家 丹尼尔·韦格勒,他最先的实验对象是白熊。但是其实什么是实验对象并不重要,之所以将这个效应命名为“白象效应”,是为了更加鲜明地突出那些压抑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2、什么叫光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光轮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3、什么是“晕轮效应”呢?谢谢!
晕轮是指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的一种光圈,远远看上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对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非常清晰鲜明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也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不能客观准确评判一个人的品质,而仅凭借一点信息就对这个人的整体面貌做出判断。
最直观的,往往我们会对第一次见到或仅仅见过相片的人通过相貌特征做出对其人品内涵的某种程度的猜测,比如《三国演义》中号为“凤雏”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
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就是晕轮效应的一种体现。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晕轮效应,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一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的男子,因为姑娘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从而就觉得他整个儿都美,看哪儿都“顺眼”;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的小伙子,追求他的姑娘亦不少,他却偏偏看上一个长相很一般的姑娘,因为他看中了她优雅的气质,为她的气质所倾倒。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是晕轮效应的反映。
再或者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精美装饰的包装、广告、名片等,都是商品外闪烁的一圈晕轮,晕轮效应是外界感官刺激造成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它既反映了群体价值取向有代表了个体认识倾向,但是只有正确认识,冷静对待才能做到不去以偏概全,做到公正理性。
4、“光晕效应”是什么意思
光晕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5、一太阳为中心,有一彩色光环,什么现象呀?
日晕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当光线射入卷层云中的冰晶后,经过两次折射,分散成不同方向的各色光。有卷层云时,天空中会飘浮着无数冰晶,在太阳周围同一圈上的冰晶,都能将同一种颜色的光折射到人的眼睛里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
天空中有冰晶组成的卷层云时,往往在太阳周围出现一个或两个以上以太阳为中心、内红外紫的彩色光环,有时还会出现很多彩色或白色的光点和光弧,这些光环、光点和光弧统称为晕。
6、初中生情绪的两面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
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2。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
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