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中的通感是什么意思,沟通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0-09 19:24:07

导读:本文介绍了通感的概念及其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通感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转化,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从而产生更丰富的美感。文章通过举例和分析,阐述了通感在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经验中的广泛存在。文章呼吁读者在生活中多关注通感,从而发掘更多美好的感知体验。如下为有关修辞手法中的通感什么意思,沟通的心理基础是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修辞手法中的通感什么意思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关通感的句子,一般人只是注意到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两句。这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第一句中,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由比喻构成的通感,要有相似点,那就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因为是“缕缕”和“渺茫”。

作者在描写时打破了常规,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这样,就会调动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作者用“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的荷花散发的“清香”,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使两种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觉,在心理反应上得到了自然地沟通。第二句中,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

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不能把通感简单理解为感官的转移,这种理解没有什么意思,更不足于说明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感。

“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谐,本来就是在满足现有的视觉体验之外,同时还满足着审美主体的听觉体验,这两种审美体验是同时交互着进行,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静止不动。

实际上在《荷塘月色》中还有几处通感的句子。比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个句子的本体应该是在分号之前的那个分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视觉,和朦胧的梦境构成通感。

联系前边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朦胧的月光、薄薄的青雾,使月下荷塘如同世外梦幻的仙境,作者的心才能够暂时得到宁静,才能排遣内心的彷徨和苦闷,从而透露出淡淡的喜悦。还有,“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满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云”遮月,是别有风味的小睡。在这里,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了通感。在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达了暂得“宁静”的心理体验,既表现得委婉含蓄,又表现得淋漓尽致。夜游荷塘、观赏月色本身就是作者“小睡”时的解脱。生活中有了景致,才会有了情思;有了满怀的情思,才会有如此的妙笔。

《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早已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也就是说,作者能调动读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各个生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去揣度、体会那难于直接描述的事物,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深刻的艺术感受。《荷塘月色》多处通感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它有着的深厚的心理学和美学理论的基础。

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虽有分工,但是它们感受能够相通,人类的形象思维是一个整体,同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文学艺术是间接造型的语言艺术,我们的感官去感知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时,理当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先生在感受“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独处”的心灵感受和现实与内心构成的独特意境之中,当直觉到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地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帮助和补充。

作者把嗅觉感受的“清香“和视觉感受的“和谐的光与影”都移之于听觉,把朦胧的月色和透着薄纱的景物的奇特视觉,移之于梦境,而这种梦境又如此的依稀和酣畅……。可见,朱自清先生对生活与艺术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但他并没有把个人的观点、趣味强加于读者身上,而是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凭借读者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去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通感的多处独特的运用,给人以奇丽的心灵感受,美哉!

然而,我们更深一步的探讨,文艺作品的“通感”手法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它的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基础是什么?有人把不太懂音乐的人戏称“乐盲”,音乐是用来听的,怎么不叫“乐聋”呢?看来,这里强调了听觉和视觉是相同的,并且强调了视觉的形象在理解音乐的上重要性。

张爱玲在《谈音乐》中说:“气味总是暂时,偶尔的,长久嗅着,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都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音乐的记忆和理解需要靠视觉形象的记忆。

人的感官,人的感觉和知觉,在形成表象时,就是一个互相感应的相通过程。“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各个感觉器官,如果不能“通感”,就不能对一个事物作出正确的全面地反映。而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就是把这种“通感”有意识的自觉地运用,从而使各种感官着达到全面的心理感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实际上,人的审美体验,也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并且要使他们相通,否则就不能产生美感。

有人常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现实的景物不美,而是我们缺少领悟“美”的“通感”。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突出地强调“通感”。所以,研究艺术,人们往往喜欢让感官们弥漫一气,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通感”关系来。讨论大都离不开对“通感”的阐释。

许多时候,我们把通感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譬如我们上文分析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感往往和比喻相连结,一个“像”字就是一座桥,使听觉、视觉、嗅觉和梦境之间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转化,转化的基础在我们的智力结构。爱伦·坡说,光谱中的橙色光线和蚊蚋的嘈嘈之声,给他的感觉几乎相同,只因我们的感官就是一个共鸣腔。

由此可见,“通感”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而且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规律,以至于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万能钥匙。实际上,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都具有 “通感”情结,在强烈的摄人魂魄的审美形式外,其作品的形式美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联觉通感,可以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完成观念变革的洗礼——这是一种在艺术欣赏中完成的哲学顿悟升华。

这种思维范式首先要求艺术创作者进入忘我的凝神静思状态,然后,以意象思维的方式在审美心理时空再造一个理想化的意义世界。所以,所谓意象思维,就是一种“通感”思维。

总之,先有人类认识事物的感官相通,才有人们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后有修辞手法的“通感”,“通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和心理现象。

修辞手法中的通感什么意思

2、沟通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有“道”和“术”二个层面的东西,“术”这个层面的东西都是些具体技术和技巧等可操作性比较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最多,多到了几乎铺天盖地的程度,而“道”这个层面的东西最少,主要是因为这种东西可操作性很差,但是,最终管用的就是这个层面的东西,比方说,您如果要以“仁”作为沟通的基调,那么,您就可以认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境界就是沟通的心理基础,按照现代心理学描述的术语就是:心理换位或者换位思考,当然,用这个术语来解释“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显然是不够的。

沟通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如何?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记载下来,巩固下来,使交际和交流思想成为

可能。

语言离开思维,就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因而不再是语言。

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语言的物质形式,就难以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用语

言材料来概括反映事物及其属性,才能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和概括。概念是概括地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必须在词和词组的基础上形成。

人们在感性认识中反映的事物

是个别的,具体的,通过词和词组可以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并且形成概念。例如

,我们平时感知的是某个具体的三角形,“三角形”这个概念则是通过词而形成和存在的。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思想。个别人的思想通过语言从其个人所有物转化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人也可以用手势、动作、音乐、绘画、色彩、公式等手段来表达思想,但最完善的表达工具是形

成思维的语言。

人在语言中巩固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便可能把思想当作外在的对象加以分析、研

究。所以,语言不仅是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理解自己思想的工具。人在表达自己思想

时,自己便更加明确地了解它。

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成果,因而,语言也是知识存在的物质形式。知识用语言记载,在语

言中客观化,通过语言而现实化。

另外,通过口语录音或书面语,知识可以传到远方,传之后代

,帮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客观现实和人本身。

列宁说过:“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感觉表明实

在;思想和词表明一般的东西。”这就是说,人的认识通过语言而实现从知觉到概念的过渡,进

而形成概括的思想。没有语言的概括作用,人们就不可能具有认识客观事物无限多样性的能力。

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有机的、辩证的联系。

在现代语言学中,有人用人工代码同语言类比。认为代码虽可储存和传递信息,但不一定同

思维联系,似乎语言和思维也可以分开了。实际上,任何代码都是封闭而有限的体系,而活的语

言是潜力巨大的开放而活动的体系。在代码中一切在语言的基础上事先约定;而在语言中,一切

在交际和思维过程中建立。

如果把语言当作没有意义的代码,那么,语言就会处于认识过程之外

,语言和思维就失去深刻的相互作用,语言就不能成为完善的思维工具。语言与代码不同,它不

|

仅是形式表达体系,还反映现实,同认识的历史过程紧密联系,并记载和巩固着丰富的思维成果

语言和思维尽管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但二者不是同一个现象。它们的差别是:

首先,功能不同。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功能是让社会成员能够相互交际

,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积极过程,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和反

映客观世界,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规律不同。思维规律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为全人类所共有;语言规律具有民族特

性。各族人民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是一致的,但各民族语言的体系各不相同。

再次,范畴不同。

语言的单位是词和句子;思维的单位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最后,思维作为现实的反映是精神现象,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所以,既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割裂开来,也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如何?

4、什么是心灵?

心灵(而非灵魂或精神),一个器官,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分开来的分界线。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

5、语言学纲要练习题

1、“失去生命”这一意义,汉语用”si“表示,英语用die表示,那是因为不同民族对这一意义有不同理解的缘故

不对。

这说明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音系统是由不同层级构成的,低一级的单位少,组成高一级的单位后数量翻番增加

正确。

3、人类之所以能说话,是因为人类具有说话的生理特征,这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这不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4、动物掌握“语言”是先天的本领,人类掌握语言则需要后天的学习

正确。

5、同别的符号相比,语言符号具有灵活运转的特点

正确。

选择题

1、音位是从(D)角度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言单位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2、音素i和y的差别是由于(D)的差别形成的

A音高 B音重 C音长 D音质

3、元音【o】具有下列发音特征中的【圆唇半高元音】【圆唇后元音】

A不圆唇高元音 B元唇膏原因 C低元音 D前元音

4、按“四呼”来给汉语音节中的云母归类,ong属于【C】

A开口呼 B齐齿呼 C合口呼 D 撮口呼

6、什么是好声音?

心灵之声 人为什么会喜欢听音乐? 大自然环境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震动,这些震动通过空气传到人的听觉器官——耳朵中便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声音,人通过自己生理范围能接受的声音,就能初步判定一个或一种声音适应不适应、好听不好听,这是一种最初级的对声音的感知判断。

人的听觉一般可以感受从16赫兹~2万赫兹之间的声音,但从有效的乐音而言,经常使用的音也就在20赫兹~4000赫兹之间,所以现代钢琴键盘的音域就在27。5赫兹~4000赫兹之间。因为这一区域的声音人们听起来最舒适,感受会最强。一般的歌手音高区域也就在1000赫兹左右,而俄罗斯的歌手维塔斯能唱到3000多赫兹,几至极限,但我们从中感受得更多的仅仅是惊讶,而不是美感。

所以,由于人类听知觉的自然限制,决定了音乐音高的某些特征。 大自然环境中充满着各种各样有节律、有序的现象和声音,日夜交替,四季变化,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和变化;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于是有序、有规律的变化同样很多:人的呼吸与脉搏,人的行走或跑步,等等,于是人在生活中每当感知有节奏和有序的行为时,便产生一种平稳、安全和舒适的感受。

因此,乐音在基本确定了音高的范围之后,有规律的声音节奏或声音组合就成了让人产生美感的第一要素,而杂乱、无节律的声音往往让人感到不安定、不愉快以致紧张。这与其说是音乐的节奏带给人以美感,不如说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声音的有序变化中的一种心理满足。

具备什么要素才能成为“好声音”? 如果声音仅仅含有节奏和有序性,还不能成为“好声音”,钟表的“滴答”声,音乐节拍器的摇摆是最精准的节奏声音,然而它却无法给人以美感,甚至会带来厌烦。所以,为了使美好的声音成为艺术,还必须具备下一个条件:声音变化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歌曲,比如“中国好声音”刘欢组权振东演唱的《亲爱的小孩》,都是先轻唱,平缓地叙述,然后到歌曲的后半部将声音扬上去,用嘹亮和强烈的声音与歌曲前半部分的轻唱叙述形成对比,达到感情表达和歌曲的高峰,人们在这种声音强弱对比的变化中,在声音色彩的变化中(一般来说,声音低沉会显得色彩暗淡,声音高亢能显得色彩明亮)产生美感,从而感动。

声音强弱力度控制得精确性以及力度变化范围的大小,是体现演唱者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顺便需要说明的是,人对声音强弱的感受也是有极限的,比如进入一个音乐声超过100分贝的舞厅,有的人会觉得胸口憋闷,喘不过气,难以忍受;而如果超过140分贝,就不是乐音了,而是一种对身体和精神摧残的噪音。

人类听觉上的自然属性的种种局限,决定了音乐主要由那些优美、悦耳的音色和有序的节奏组成,比如意大利美声唱法圆润、通透、饱满的声音,满足了人们追求平稳、安宁的心理需求。但人类的心理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在中国京剧的老生唱段中,在日本民族的能乐里,我们又发现一种苍劲、沙哑甚至带有紧张感的声音同样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给人内心以冲击。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像袁娅维等一些摇滚歌手独特甚至超乎常态的声音也一样感动着评委和每一位听众,我们为他们变化多样的音色和节奏慨叹叫绝;而平安用通俗唱法重新演绎了《我爱你,中国》这首美声歌曲,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解与个性赋予了这首歌曲新的色彩和形象。所以,关键不在于用了什么样的声音,而在于如何运用某种声音恰当地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

然而,人们还是对和谐、安宁(或者叫“给人以安全感”)的声音情有独钟。像“中国好声音”节目里,当两个歌手PK同一支歌时,往往都是先每个人唱几句,到了最后结束段落时,两个人的声音通过演唱不同的音高融合在一起,从而结束全曲。这种有序的不同音高带给人协和感,它们有的纯净,有的丰满,这种丰富的声音变化效果被称为“和声色彩”。

协和的声音使人产生悦耳的体验,这也是由听觉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欧洲古老的宗教音乐中,早已使用两音之间相差四度、五度以致八度的和声,以显示宗教纯净、崇高及神圣的意境。 所以,人类对于乐音,存在着听觉上的自然属性需要,也存在着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它们共同在人类听觉本能这个层面上制约着音乐声响的结构状态。

比如,当人们听到一个声音的刺激时,会下意识地对后面的声音产生期待感,当出现一个紧张急促的节奏时,会使人焦虑不安,从而对平稳、和缓的节奏产生期待;当出现一个不和谐音时,会使人产生紧张或压抑,从而产生对和谐音程的期待。如果后面的声音符合期待,就会使人产生满足感,紧张的心理便会得到缓解或释放。

人们有时又期待这种带有紧张感、不安感的体验,但过度紧张又使人产生不快,于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使紧张心理缓解,得到释放,重新达到心理平衡。

再比如,无论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在即将结束时,必须要给听众一个完成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或是旋律节奏逐步增强,在音乐的高潮部分以强收尾;或是逐步减弱,在一种渐行渐远的状态中结束全曲,总之,要让听众得到一种对完整作品的判断和把握,否则听众在心理上就会有缺失感,没有获得一种满足的体验。美好的声音就是在这种紧张与缓解、期待与满足、动态与平衡之中不断完成的,并给人带来丰富、美好的审美体验。

音乐家欣德米特说过:“音乐无他,张弛而已。”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4155.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