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孩子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开发智力、提高德性修养、培养学生主体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需要,保持人格特点并具有应变能力。文章还列举了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醒我们要关注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下为有关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孩子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或训练,有利于开发其智慧潜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德育的途径是不恰当的,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更是常识性错误,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心理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和自我内化体验等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2、孩子心理健康的指标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期望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
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就儿童心理健康角度而言,根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1)缺乏抚爱。因为父母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使儿童得不到关心与照顾。(2)教育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有求必应。(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做出抑制性的反应。(9)弄虚作假。
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的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3、心理健康小常识
1,有一个自己很爱的爱好,但不要当成事业去做,每当你心烦的时候你的爱好能给你一丝平静。
2,有一份自己爱的工作,当早晨起来面对上班的时候不会对生活失去兴趣
3,有一个自己爱的人和一个爱自己的人,不管是不是一个人,你对爱自己的人可以强势一些,对自己爱的人可以弱势一点
4,有一个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家庭,这个家庭里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也许不是支撑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但是有你才是一个家,你对这个家充满责任和期许
5,有一些可以吵架的朋友,你生气的骂他他也骂你,但是几秒钟以后你们就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继续说彼此的小秘密
这是我觉得一个个方面都健康的人会拥有的东西
4、儿童心理健康指哪方面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
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爱、自重,他们既能客观的评价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把握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发扬或克服。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协调一致的个性系统。个性系统的心理结构 (亦称人格结构)由个性倾向性 (包括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组成,其中气质、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七、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一定的年龄应有相应的心理活动特点,如儿童青少年应是朝气蓬勃,而老年人应稳重、老练。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应是相适应的。 好好学习
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哪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界也引起了重视,不少学校专门开了课,也有不少学校以活动的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如:一山区某学校,几名学生仅仅因为前后的课桌挤了一下,发生口角,并最终导致双方发生械斗,造成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又有报报道:一名平时比较淘气并且脾气倔强的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因为同桌的同学不肯借给他水彩笔,便非常生气,于是就用剪刀去剪这名同学的耳朵,幸好美术老师及时发现制止了他,
6、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
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心理健康包含哪方面?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8、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短的)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