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要素及心理结构,品德怎样形成心理结构
导读:本文主要探讨了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教育包括智慧启发、良好习惯养成等,涉及社会和情感、道德认知发展、生活技能教育、卫生教育、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和冲突解决方案等方面。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要素。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有关,而健全的社会认知、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则对品德形成至关重要。如下为有关品德教育包括什么,教育心理学中有一节是品德的心理结构,请问品德怎么会有心理结构呢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品德教育包括什么
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属于这个主题的概念包括社会和情感, 道德认知发展, 生活技能教育, 卫生教育; 暴力预防, 批判性思考, 道德推理、和冲突解决方案和斡旋。这个教育的形式介入教孩子和青少年价值包括诚实、管理工作、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 和尊敬。
2、教育心理学中有一节是品德的心理结构,请问品德怎么会有心理结构呢
给你开开窍。
所谓结构,无非是事物构成要素间的层次关系。
品德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是最底层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中间层,道德行为为表层,
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举个类似的例子,潜意识和意识构成心理结构,潜意识为底层的,意识为表层的,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个人的道德品质是怎样形成的?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
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
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
4、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什么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材中提到的品德的心里结构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要素,但是这里我想抛开课本上的内容来回答你,品德的划分其实很模糊,在这里就看作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品德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健全的社会认知,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这三个因素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三个因素也受到包括家庭环境、社交环境(包括学校、老师、同学等因素)、成长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拙见,当然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慢慢理解。
5、86、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6、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