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的主要特点, 03岁婴儿的心理发展包括哪些方面_
导读:本文讨论了3岁以前婴儿的心理发展。尽管几乎没有人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事情,但是3岁以前是婴幼儿形成印象的重要时期。婴幼儿的大脑构造以蛋黄部分为起点,蛋白部分逐渐增长,是人类潜意识的主要部分。因此,3岁以前的教育被称为“潜意识教育”。3岁以后,进入大脑的信息主要储存在新皮质,这被称为“显意识教育”。潜意识的功能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理解事物,而是将难以理解的事物放入头脑中的“基本库”中。家长应该让婴幼儿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双手去感受并陶醉其中。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分界点,也是儿童开始具备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特征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稳定性、可变性和阶段性。如下为有关幼儿心理的主要特点, 03岁婴儿的心理发展包括哪些方面_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2、0~3岁婴儿心理发展都包括那些方面?
几乎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回想起3岁以前都干了些什么。于是有人说,3岁以前培养记忆不重要,因为成人后根本记不住,白忙一场。这是一个误区。
3岁以前,婴幼儿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形成印象。
头脑构造以蛋来比喻,则“旧皮质”类似蛋黄部分,这个部分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便已生成。人类的潜意识就储藏在这一部分,它是记忆的储藏库。蛋白部分是出生后逐渐增长的“新皮质”,这是人类的显意识。
人生的最初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进入大脑的信息储藏在旧皮质,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教育叫做“潜意识教育”,以后当新皮质逐渐生成,进入大脑的信息主要储藏在新皮质,这以后的教育叫做显意识教育。如果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对个人素质发挥作用的功能进行比较,则潜意识的功能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
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把事物一一理解之后才记下来,而是将很困难的事物原封不动放入头脑里的“基本库”中。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婴幼儿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双手去感受,并陶醉其中。这种潜意识将终身受用。
3、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杜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其中稳定性表现为: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具有阶段性。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醒认识并作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儿童心理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婴儿期(0~l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l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4~6/7岁); 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学龄期(6/7~18岁)。
4、小学生心理发展有怎样的变化?
小学生经历着童年期和少年期前期,童年期的思维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他的概括能力、语言发展能力、推理能力都显著提高。经历脱自我中心,形成正确的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儿童只能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指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其特点: (
1)、儿童认为规则、规范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能改变,必须严格遵守 (
2)、对行为好坏的评定,只根据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其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 德标准内化于己。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 (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 (
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少年期的生理变化呈现急骤发展的趋势。人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过程不是等速的,其中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
5、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包括哪些方面,主要问题有哪些
根据发展心理学,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初中阶段相当于少年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的高中阶段相当于青年初期。两者合在一起,即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那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何特点呢?国际心理学的文献往往是从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我国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特点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而展开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讨论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特点,为未成年人,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一、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变化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骤的变化。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其生理发育时快时慢。有两个阶段处于增长速度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就是青春发育期。在科学上称“人生的两次高峰”。
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而又十分显著的,但归结起来,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总称为“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都具有可塑性。如果以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研究指标相比,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不仅提高了2.1cm,男、女青少年性成熟的平均年龄提前了近两岁,而且脑电波α波的发展也明显超过60年代的水平。就平均频率而言,90年代6岁被试α波的平均频率就达到了60年代10岁被试的发展水平;9—10岁的被试则达到了12—13岁被试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各项生理指标都表现出超前趋势。
(一)身体外形剧变(略)
(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变化(略)
(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略)
二、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发展到底有哪些特 点?按我们自己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二)青少年辩证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表现
三、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略)
在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会阅历积累与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个人要求与依赖关系,自我设计与师长要求,理想目标与现实可能,个人消费与经济能力,**意识与社会行为,这种主观上欲求与客观上可能的心理矛盾,引起了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②、智力发展迅猛活跃
所谓智力,一般说来,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人总是在年轻的时期最有活力。不少事实证明,有很多人在他们未成年时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成年之后却反而平淡了。这说明,青少年时期在一个人智力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青春期的思维发生了质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也必然会影响和制约其他心理现象发生质的变化。
③、情绪发展强烈多变
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引起对事物的好恶态度,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我国古人称这为,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虽与人体的生理唤醒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受社会生活所影响,受人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所制约。
青春期情绪发展的特征是:(1)易于波动并潜藏不安,表现为寂寞与孤独,忧虑与不安,以及苦闷与忧郁;(2)憧憬未来并富于幻想;(3)情绪多样并反应强烈。
可以认为,人到了青春期,既像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象一艘航行在变幻莫测大海里的航船,随时都有遭到风暴袭击的危险。这种难以驾驶的情绪和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恼闷心情,就构成了青春期男女情绪和情感的典型特征。
④、个性发展可变可塑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的总和,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心理学认为,在青春期,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形成独特的个性起着重大的作用。
青春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1)认同感逐渐扩大;(2)价值取向开始形成;(3)闭锁心理开始出现;(4)兴趣范围逐渐扩大;(5)评价能力不断发展;(6)行为方式发生变化。
⑤、自我发展突出高涨
人的自我发展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与制约。而自我意识则是人们对人生对自己逐渐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价值观、自我认识能力,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去探求人生道路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具体表现为:企图和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长者平等相待,希望父母和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
总之,到了青春期,人们开始注视自我、关心自我、发现自我、突出自我、独立自我。
⑥、情爱发展单纯幼稚
在青春期,情爱包括友情、育情、爱情等多个方面。
友情,反映为对同学、同志的情爱。青春期与儿童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专注性和稳定性。到了后期,友情甚至会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浪漫性,讲“义气”,较“虔诚”。
育情,反映为对父母、师长和抚养、教育过他们的人的情爱。青春期,表现为有一定的感恩性和真诚性。
爱情,反映为对异性的情爱。这是人类特殊的感情,是复杂的精神表现之一,是青春期男女追求和探索人生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性意识的出现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正式初恋之前,往往会有一个爱情发展的早恋阶段,具有性的痴情性、轻信性和幻想性。在青春期,由于他们尚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正确的恋爱观还没有形成,双方的社会地位又不很稳定,节操观念与法制观念较为缺乏,只是凭借着单纯的对异性追求和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求,因而早恋乃至初恋往往是不成功的,甚至是痛苦的。
郁闷,无聊,性幻想。
6、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
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
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
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1.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
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
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
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
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
成不变的,常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
稳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
,不论感知物体、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注意都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
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就象照像,不把镜头对准物体,调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
的影像。所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脑皮质留下深刻的痕迹,记忆才会牢固。
对幼儿进行的观察和实际都发现,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
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
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
入学后学业的好坏。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7、两岁孩子的心理?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2岁多的孩子,这时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已经能够用单脚保持平稳2-3秒,双脚同时起跳,着地能不摔倒。从这时候起一直近3岁,孩子一般都采用双脚同时起跳的方式,能够双脚交替一步踏上一阶楼梯,有时也需要手扶栏杆或由大人牵引。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劲也越来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书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妈妈的包、一本厚书等。对物体的操作也日趋精细、准确,大多数的孩子已能在1分钟正常用纸穿上5-6个珠子,在2-5分钟内把5-7个小球装进瓶子里,这说明孩子的动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2岁半的孩子80%能进行颜色命名,但正确率只有25%。表现出较明显的颜色偏好,一般来说,易受孩子喜欢的颜色是红、黄、绿、橙、蓝。有80%的孩子能用语言说明物体的大小,88%能正确选择物的大小。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未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2岁半10-20分钟,到了3岁时间更长一点,他们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2岁以后的孩子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他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还能表现出较好的回忆,也就是重现,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事物或物体。过了2岁时,孩子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无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2岁多的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知识和新的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一完善的环境。
8、儿童心理年龄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二、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三、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9、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法说具体内容,因为大家不可能内容都一样,只能说思路,自己去举一反三。比如命令式的,要求式的的做法,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被动或反抗或回避,而丧失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模式化、绝对化的,孩子兴趣不同,做法不同,能力不同,那如果能分开做不同的事情,或者在做的过程中能允许各种结果出现甚至不评价结果,那就好了。比如拒绝的,孩子有什么想法都正常,有相应的做法也正常,这样做必然有原因,所以不能拒绝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被认同感、归属感,会戒备和抗拒等。可以接受任何情况出现,然后问孩子的想法,以分析原因,作出引导。很多,我关注的都是大人的做法,而不是具体活动内容。 因为内容本身没有问题,是做法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1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主要是环境因素,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就是一张白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受什么样的教育都会影响到他,这个阶段的小孩子主要是一个模仿和玩耍心理,有时候不应该过严的管理,过严管理会影响他以后的性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