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虚荣心,怎么办,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该怎么办
导读:本文介绍了如何应对孩子出现虚荣心的问题,包括以身作则、多给孩子讲道理、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想要的东西以及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逆反心理,如与孩子以朋友的方式交流、鼓励孩子分享心事以及避免过度溺爱等。王丽敏教授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如下为有关孩子有虚荣心怎么办?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该怎么办?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孩子有虚荣心怎么办?
(1)应以身作则,不要同别人攀比,以免孩子模仿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此,爸爸妈妈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爸爸妈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同别人攀比,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爸爸妈妈也不要总是给孩子买东西,习惯性地给孩子买各种礼物,因为如果形成习惯,孩子就会感觉他得到这些礼物是应该的,而且需要你不断给他买,他的虚荣心就会不断膨胀。
(2)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道理
有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不受委屈往往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有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则采用先吼后打的办法,让孩子有理说不出。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多给孩子讲道理。
爸爸妈妈应告诉孩子,与别人攀比、拥有名牌并不意味着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爸爸妈妈应教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买东西,而不要为了同别人攀比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消费,还可以把家中的收入支出讲给孩子听。
(3)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
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东西。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一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知道仅靠不停地向爸爸妈妈张口要这要那,不仅不光彩,而且行不通。
(4)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作为爸爸妈妈不应该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盖孩子的缺点。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爸爸妈妈应给予表扬,但应适度。因为经常性的表扬会使孩子认为这些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一旦这样做了,便能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虚荣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他分析原因,并鼓励其逐渐克服。
2、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该怎么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大多数父母都是以忙为理由,忽视亲子教育。
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所以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断学习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3、初三的孩子现阶段心里波动很大,有心事儿但不愿向任何人倾诉,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
你应该确定在他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你能帮他解决,不然还是别问他了。
我想你应该跟他以朋友的方式交流,唠唠跟学习无关或者轻松的话题,这样他心理放松了,也会自然的向你慢慢吐露心事了,慢慢来,不是着急的事,既然想交流,想帮助他,那就用心去对他,会有回报的
4、孩子太自私怎么办
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你问他,好吃吗?你就说我也想吃一口看看他的表情,还有告诉他他吃的东西别人也喜欢吃,如果他给,你下次还给他买,不给的话,以后什么都不给他买。
还有就是大人什么都不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造成孩子自私是家长教育不当,记住,孩子只要给你吃,不要拒绝,而且要夸他懂得疼爱你,还要说你也喜欢吃,谢谢他,这样下次他还给你留。如果你拒绝,他心理就想哦,你不喜欢吃,所以时间久了,你们大人老是拒绝他就再懒的让你们了。
答:这个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辅导工作室特聘咨询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
她说,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别是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很少关心别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但需要家长及早认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使其养成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的习惯,否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指导他们学会分享就会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长辈的疼爱更是让幼小的孩子感到我是家里的中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几乎每次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这种过分的溺爱、迁就,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
当然,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儿童,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
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您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3。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
家长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即碰钉子的机会,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4。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 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不是现在的孩子自私,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能认为这是道德问题,总是用“自私、小气”的字眼批评孩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与外界交流的增加,他会改变的。
5、孩子思想出了问题怎么办?
孩子思想消极,可能是孩子的父母思想悲观消极,或者孩子周围的成长环境里有这样的因素存在,或者是孩子身上发生某个事件时,身边缺少正确的引导,而导致形成这样一个消极的信念;或者是一些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我表妹的儿子快要两岁,有一次这孩子看见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快乐的孩子在自由的玩耍各种彩色颜料,孩子的小手上沾满了红色的颜料,很开心的样子。
但是,你猜表妹的儿子看到了什么?自由、欢乐、五彩缤纷,他都没有看到,他看到的是,画上孩子的手流血了……
还有表妹儿子第一次来到幼儿园看见老师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恐惧,一问才知道,是身边经常有人对孩子说,“老师会把你抓走,打你!”
成年人无意识的行为,有时可能会对孩子的思想信念造成创伤,了解到这一点,并不是让我们去责备父母,而是说父母有必要学习如何科学有效地养育孩子了。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育儿理念是,关注于解决办法,而非追究责任。
这是一个颠覆三观的重要理念。
传统的思维模式里,有许多消极的,被动的东西。
禁锢1: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孩子犯了什么错,捅了什么篓子,我们习惯于追究责任。
现在很流行艾灸,我给我妈妈买了盒。我4岁的小侄子在一个人时,好奇的玩着艾灸条,最后艾灸条一根根断了。
奶奶发现后直接训斥小侄子“是不是你干的?!” 我的小侄子很干脆地回答“不是我!”
旁边的我说:“鑫鑫,奶奶只是很生气,她不是真的想厉害你,也不会打你的。” 小毛孩立刻改嘴:“那好吧,是我弄断的。
姑姑,我只是想看一看那是什么,它就断了…”
培养积极思维的法宝1:
上面例子说明了成人不同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形成了不同的信念和思维模式,一个让孩子学会了逃避,一个学会了承担,;一个让孩子产生恐惧不安,一个给孩子鼓励和信心;一个向过去看,一个向将来看。
法宝一是,和孩子感同身受,给孩子安慰鼓励,“奶奶厉害你,你很害怕;弄断了艾灸条,你一定很担心,很内疚吧。发生这样的意外,是难免的。
”
接着,关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想想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再发生呢?比如,小心的用手轻轻的摸?比如先经过奶奶的同意再玩?还有吗?”
禁锢2:想做什么事情时,就会预设很多可怕的后果。
我知道有很多成年人,想去做一件事时,就会陷入一种封闭的思维循环圈里,比如我想外出学习,就会想,万一被骗了怎么办,孩子还小怎么办,万一讲的不好怎么办,等等。
这样自己给自己“想”出来很多问题,作茧自缚,只能是越想越泄气,让人心生悲观,永远在原地踏步不动。
法宝是,关注于解决办法,多问问自己“要怎样做,才能顺利完成这次学习?”“外出之前,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多问这些解决办法,
当你得到很多答案时,
你会感觉到一切充满希望,
对即将要做的事充满期待和行动力。
当你一直以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
你也会以这样方式与孩子互动,
在你的示范带动下,
你的孩子也会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6、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问题怎么办
家长带孩子一起找适合的心理咨询师做家庭咨询来调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在各中小学普遍开设,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得到各中小学的高度重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也从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干预模式,逐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们中小学校受校舍条件、师资条件以及教育观念的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适宜的场所。
尽管我们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地方课程,用课程标准来促使学校重视此项工作,但是中小学受其办学条件的限制,或受其办学理念的影响,不少中小学仍将学生心理咨询室与卫生室合并,一个屋子挂两块牌子,但是屋内的环境设置则完全按照卫生室的布置来进行,一张床、一个药品柜,一个体重秤,每一件物品上还都盖着白布,这种纯医院的环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式。
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少足够的专业师资。现在中小学受其编制影响,没有设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是由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甚至是校医兼任。这些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没有上岗资格证,不能系统把握心理学理论,不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不能准确、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而且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或校医不如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长,如果再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很难与学生沟通,学生不能真心与老师交流,老师仅靠观察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有的学校设有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心理咨询室等,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培训,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对策与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失去信心。
三是中小学心理教育缺少差异性。随着地方课程的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将心理实践活动处理成课堂讲述内容,以传统的课堂讲述向学生灌输心理认识、心理感受,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后再死记硬背,这与心理课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群体性班队会、讲座、讨论活动向学生进行积极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但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环境、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不同,心理感受是有差异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就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强调差异性就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逐步形成既重视积极地发展性心理教育,又能够针对学生实际,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的合理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使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以政策或行政文件的形式细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标准。
根据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布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前培训、考核、认定制度,责成专业培训机构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认定;或者像上海一样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一项专业职称进行定期评审、考核,吸引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到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师。
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指导与引导,多设计一些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体验活动,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