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班家长反馈意见如何写?帮我写一份100字的假期孩子表现反馈,谢谢
导读:本文讲述了家长对孩子在园表现和假期表现的评价,以及家长向幼儿园提出建议。文章提到了家长应该多让幼儿动手动脑,并且希望幼儿园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家长更多的支持。文章也探讨了家长如何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全面发展。文章呼吁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如下为有关幼儿中班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那个能帮我写一家长在假期孩子表现反馈100字.跪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幼儿中班家长反馈意见怎么写
1--某某幼儿园小班某老师你好,我是小班某某家长,感谢您对宝宝的细心照顾,最近宝宝进步很大,很快适应集体生活,每天在园很开心,晚上回家细心讲解幼儿园趣事,宝宝去园以后懂得礼貌了,见到叔叔阿姨都问好,自己吃饭呢也有进步不挑食吃的很快,很感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在此给幼儿园提一些建议,尽量让幼儿多动手动脑,比如办一些亲子手工作品展览等。
2--这次在元宵节活动前开了一个简短的家长会。幼儿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
儿的好的学习、
生活习惯基本上就是要从幼儿园养成的,
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关键的转折点,我们针对幼儿的发展又提出了怎样的目标要求呢?家长该如何指导孩
子?哪些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会上向家长一一说明。
2、那个能帮我写一家长在假期孩子表现反馈100字。。。。。。。。。。。。跪求。。。。。。。。帮帮忙。。。。。。。。。。
孩子劳逸结合的度过了这个假期。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孩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尽管有时我要求他做家务,他不愿意做,但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最后还是会做的。孩子今年最大的进步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孩子在假期中表现很好,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总觉得比以前强了很多,挺高兴的。
3、孩子照抄要反馈
老师您好!
作为家长我感到很不是滋味,孩子没有学好,考试中作弊,让我感到羞耻啊!孩子没学好一是没有学好功课,再有没有多加练习,其责任与家长的督促教育不够是分不开的。孩子的问题反映了家长的责任心不强,为了今后让孩子改正缺点,我们会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在家给予耐心的批评和教导。
孩子的错误本身是不可以原谅的,但因为无知还是请老师多多帮助。希望老师继续给予帮助,家长与学校配合将孩子引导教育好。谢谢老师 不懂你的意思
4、请问怎样该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
很好,对自己的孩子也要经常评估,看看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进步。
首先要看孩子的身体,健康。面色红晕,或者和以前比没有不好的现象。
二要看孩子的精神是否还像一前那样精神饱满。有没有郁闷的现象。
哪怕是轻微的。
三是要看孩子放学回家后的表现是否正常,能不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
四是看孩子是否还那样和大人交流,话题有无变化,看看聊的话题是否有质量和品位。
五是看老师对孩子是否家访,或者家访频繁。看看老师都反映出什么问题,有没有表扬的方面。
六看同学对孩子有没有什么问题反映,看都反映什么问题。
对孩子个评价要从以下几点:
一是要评价孩子的成人情况,看是否尊重家长,是否尊重老师,同时是否尊重他人,有没有同情心。是不是经常说:对不起,没关系,不好意思,早上好之类的话。
二是要评价孩子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学习的目的是否明确,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没有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评价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是否认真听讲,作业是否及时完成。读书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有没有看书的好习惯。
三是评价孩子的生活习惯是否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否自己完成,是否能帮助家长做些家务事。
四是评价孩子是否有坚强的意志,是否有耐心,恒心,遇到困难是否能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当不能自己解决时是否请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五是评价孩子有没有好的兴趣。
六是评价孩子有没有偏食的、吃零食的习惯
七是评价孩子有没有攀比的习惯。
就说这么多,现在家长和学校老师对于孩子的评价就是一个词:学习。
但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看学习,其实有很多方面都要我们去考量,去规范。
5、我当一天家家长反馈
反馈
有部分孩子养成了自私、懒惰、娇纵、任性的坏毛病,没有艰苦朴素、自强自立、谦让奉献的意识,学校适时提出了
“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育人宗旨,。
“我当一天家”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亲身体验,
将爱父母的情感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这点非常好,希望学校继续举办这样的活动,从我当一天假活动中,让孩子们
体会父母的辛苦,从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体谅他人;在参与家务劳动中提高个人的生活自理
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学会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参与中感受劳动和付出的快乐,这样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爱
心和孝心,有利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谢谢学校举办的这次活动。
0816兰雄涛 石家庄的 请勿冒充
6、家访的时候家长会问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答
如何开好家长会?笔者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家长会,即家长会的目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家长会至少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
一、了解学生家长及家庭情况。
我们知道,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
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对学生如何进行教育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学生渠道和家访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但家长会更是了解情况的良好时机。
通过家长会,教师要了解如下情况:
1.家庭的成员及经济状况。
2.家庭的氛围(如家庭和睦与否、家风情况等)。
3.家教状况(如对孩子是溺爱放任、粗暴严厉还是不问不闻,教育内容与方式是否恰当等);
4.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性格、处世态度等。
了解的方式可以用问卷调查,也可以在谈话中完成。教师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可以为制订教育措施提供详细的依据,使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相互交流学生表现情况。
家庭、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
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是家长会的重要内容。不过,作为掌握主动权的会议主持者,应该慎重地进行这种交流。为了节省时间,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认真选择内容,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心里一定要“装着”学生。
三、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家长是教师的助手,家庭是学校的第二课堂。
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可以大大促进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做这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在对学生家长的家教方式和家教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详细设计出辅导家长的工作日程。
2.注意典型引路。一些优秀家长的家教情况是最生动的教材,最易为其它家长学习仿效,因此,班主任可以帮助这些家长总结经验。
3.把学生心声反馈给家长。理解孩子,这是优秀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会给家长的心灵以极大的触动,自觉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家教方式。
7、怎样正确评价孩子
1、教育评价首先得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这样才不会偏离评价的方向。家长要多学习,力求对孩子评价科学一些,这样会使孩子各方面发展得更好。
2、评价要有依据,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当然地评价孩子,没有依据就暂不要评价。评价不客观、不正确错误信息误导孩子会产生消极的心里暗示。
3、切忌贬低性的评价,就是家长一定要禁止自己在总体上对孩子进行贬低和否定性的评价,否则会造成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形象的贬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不利。
4、家长评价孩子是容易带上感情色彩的,它容易使家长偏离客观,评价孩子“走样”。
既使孩子某些方面很优秀,家长也不要以毫不掩饰的溢美之辞、不留余地的评价,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评价,对孩子毫无益处,所以评价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才是教育之常法。情绪不好,心情不佳时不要进行评价,容易失去理性,从而使评价偏离客观。
5、避免错误归因评价,这是传统家教中常犯的错误。“归因”,意思是把一件事或态度行为归为某个原因。
正确的归因评价是指导孩子找到一种正确的努力方向,应该引导孩子经常从主动的、内部的方向去找原因,使孩子的不足成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不足。千万不能在归因评价时将孩子置于无能为力的境地,使孩子总把挫折和失败归于外在的、客观的原因,而不会去深思自己内在的、主观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职业中自己没有成就,总怪老板不重用,或上司排挤他。
6、不要总是评价孩子。
评价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关注,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评价愈多愈好,而且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被评价,让孩子在自然的、轻忪的、没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状态中学习、游戏、思考。所以在评价是要注意一是不要对孩子随时随地的评价,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事情不要评价,自然发生,自然消失。二是孩子在学习、用脑或专注某件事情时不要任意打断。三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升降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不要评价。
8、如何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表现
下面的和这个孩子情况差不多 你可以参考下
刚下过雨,地上有一些积水,3岁的点点正跟着爸爸妈妈往家走。突然一声响,点点故意踩进了积水里,鞋子、裤子都弄湿弄脏了,爸爸妈妈也未能幸免。
如果你是点点的父母,这时你会怎么做?下面这些父母的做法可能代表很大一部分父母对这个问题所持的态度。
父母A——“积极拒绝”
做法:我很生气,会骂点点,还会忍不住打他,谁叫他故意的?如果不加禁止,下次他还会照样做。打骂孩子当然不好,我心里也疼啊,但我觉得还是要严格管教。否则,行为不好很容易惹人厌的。今天我对他严格了,他改了,那对他今后可是受益非浅的。
虽然我们也知道3岁的孩子其实就是调皮,可做父母的不能纵容,不是说“3岁看老吗?”
专家分析:父母A的做法是典型的“积极拒绝型”养育方式,一看到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就马上采取严厉地打、骂,以为这样的惩罚可以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踩水坑”这样的事情很多孩子都会做,或者曾经做过。
其实孩子的动机很简单,他们只会考虑到“好玩”,而不会去注意“脏”与“他人”的,毕竟其社会性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好!因此,孩子的本意并无“恶意”,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可一旦成人对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就等于给了该行为一个反馈,根据行为理论,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将决定该行为是否会再次出现。
许多研究都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惩罚(即“积极拒绝”方式)越多,孩子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容易产生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的体验自然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容易引发不良行为,如退缩、攻击等。具体分析,表现如下:
(1)“积极拒绝”导致逆反心理
积极拒绝的方式非常粗暴,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容易留下创伤。
比如,点点在惩罚后会认为:“我怎么做什么都错啊!我怎么做都要挨打、挨骂!”结果,非但不能改变点点的“不良行为”,还让点点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干脆“坏”到底了——你不让我踩,我就偏要踩,反正都是打,还不如多踩两下。这也就是“逆反心理”。其实,在很多的儿童攻击性行为中,都有父母积极拒绝方式的影子。
(2)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学到了父母惩罚的样子
父母在施以惩罚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榜样,一旦被孩子认同,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就不是简单的“踩水”问题了,而是真正的“行为问题”,诸如:打人、挑衅,甚至杀人等攻击性、反社会性行为及情绪问题,如冲动、易怒等。
(3)造成其他不良的行为
这种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为了逃避伤害,孩子可能采取另一些不当行为,如谎言、外逃等。
比如,点点可能会当着父母的面说“不踩了”,可父母一下不在,会更变本加厉地“踩”下去。
父母B——“冷处理”
做法:我会说孩子两句,但不会很在意,毕竟是小孩子嘛,不过贪玩罢了。我们小时候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吗?如果他不听,继续这样“恶作剧”,那我干脆不理他,小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你越是当回事,他就越得意,越要去干。
何况书上不是经常讲
2、3岁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吗?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硬来,他也会很倔,倒不如干脆不理他,他弄得没意思了,也就不做了。
专家分析:“冷处理”确实是改变孩子行为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强调对行为问题的暂时搁置,既不鼓励、也不惩罚,就好像这个行为根本没发生。行为的延续总是需要“反馈”的,需要一个说法,而“没反应”恰恰让行为摸不清方向,反而会自然消退。
比如点点的“踩水”,也许他确实有故意“恶作剧”的成分,如果你骂他,他觉得激怒了你,挺得意;如果你好言相劝,他觉得你注意他了,也有收获。他其实就是要个“反应”,要“引人注意”,这种心理在孩子中很常见。
但对于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冷处理”就结束得了,一般还需要“热加工”,也就是在孩子没有了或者降低了行为冲动的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最好能同时给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
正所谓“有所破,有所立”,父母B只要再多做一点点“尾声”的工作,与其让孩子不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该做什么,父母B可以回家后让点点与自己一起清理衣服和裤子上的“污迹”,让点点在清理过程中体验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起应有的责任,学会弥补与改正的途径,得到“自我负责”的锻炼。
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都存在行为结果的问题,即使是像点点那样只是出于“童心”而出现的行为。
如果他真是故意的,为了引人注意,当然“冷处理”的办法很好;但如果他只是出于“童心”,那么其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必须让他知道,否则听之任之,确实可能发生父母A所担心的后果——被人厌。
父母C——“预防犯错”
做法:在没有到水坑之前,就提前将点点抱在身上,远远地绕过水坑,让点点根本无法接触水坑,“踩水”问题不就没有了?
专家分析:“预防”会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习惯用“预防”的父母,实际上是将孩子“监控”起来,尽可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
”这种方式现在还非常盛行,以致使年幼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更不会处理与小朋友的交往。一旦习惯了“预防”的孩子,会逐渐变得软弱无能。
那么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
第一种: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
对于年幼的孩子,你怕他烫伤、触电或者吃下不该吃的东西,最好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不可能接触到,比如:放在高处、全面包装、锁入柜子等。
第二种:询问与原谅。
你不可能预想到孩子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孩子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孩子知道,也会因为缺乏直接体验照样去做。这个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询问”原因。
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例如: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么?千万不要用“定罪”的方式去问孩子例如:“你知道错了吗?”“定罪式”问话,只会让孩子害怕、拒绝、逆反,因为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孩子身上,而且不容解释。
而“询问”的真实目的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思维轨迹与内心需要,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年幼的孩子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孩子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你也必须学会“谅解”。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等待他告诉你“为什么”。
第三种:弥补与共同改变。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知道了错,更能有机会改正错误。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