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初一(1)班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小明的自信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生和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列举了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包括组织布置数学环境、教室数学角、出数学墙报或数学小报、制作数学教具或学具、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安排数学讲座等。如下为有关小学生要注意养成哪些数学学习习惯,初一(1)班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一次,小明胸有成竹地对小亮说只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小学生要注意养成哪些数学学习习惯
1。上课认真。小学生只有上课认真听讲,才会理解教师授课的内容,作业才会完成的好。如果光光人坐在那里,心思却不知在哪儿,那也是不行的。
2。做作业态度要认真,不要应付作业,应付作业对学习数学一点用也没有。题目至少要认真看3遍,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够写好作业。
3。不懂的问题应请教教师或同学。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他人。
如果不问,过了好久你还是不会。
4。要学会去探索数学。数学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认真、细心,就会发现数学其实很好玩。
5。学完了某个新知识后,应当掌握方法。数学题目会灵活变化,有时会改变题目中的某个数字,有时会把乘法变成除法,其实方法都是一样的。不能记答案,答案记着没有用,只有把方法记下来才行。如果记下了方法,就算题目再怎么千变万化,你还是能够答的得心应手。
2、初一(1)班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一次,小明胸有成竹地对小亮说:“只要你将心中所想的数
初一(1)班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一次,小明胸有成竹地对小亮说:“只要你将心中所想的数加上2,乘以10,再减去20,最后告诉我结果,我就知道你所想的数是多少.”小亮不相信,就与小明比赛,却屡战屡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分析:可根据小明所说的条件设出未知数,经过合并化简后看得出的结果和所设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就能得出规律.
解:设小亮所想的数字为x,则
10(x+2)-20,
=10x+20-20,
=10x.
所以,小明只要知道小亮告诉他最后结果是多少,再除以10就是小亮所想的数字.
3、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有哪些形式
1、数学兴趣小组
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跨班级。
数学兴趣小组可以开展布置数学环境、教室数学角、出数学墙报或数学小报,制作数学教具或学具,组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阅读数学课外读物,安排数学讲座等多种活动。
2、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的内容很多,有算术棋、数学扑克、打靶计数、猜数游戏、猜年龄游戏、猜数学谜语、数学接力赛、智力游戏等。这些游戏活动参加人数不限,灵活多样、简单易做,不需花很多时间准备,随时可以开展。
3、数学故事
小学生爱听故事,给小学生讲数学家的故事,最能打动他们的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愿望。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学故事,往往能激励他们去攀登数学高峰。
4、寻求“趣味数学”的主题
1。有3个人去投宿,
一晚30元。
三个人每人掏了10元凑够30元交给了老板。
后来老板说今天优惠只要25元就够了,
拿出5元命令服务生退还给他们,
服务生偷偷藏起了2元,
然后,
把剩下的3元钱分给了那三个人,
每人分到1元。
这样,
一开始每人掏了10元,
现在又退回1元,
也就是10-1=9,
每人只花了9元钱,
3个人每人9元,
3 X 9 = 27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9元,
还有一元钱去了哪里???
此题在新西兰面试的时候曾引起巨大反响。
有谁知道答案呢?
(2)。有个人去买葱
问葱多少钱一斤
卖葱的人说 1块钱1斤 这是100斤 要完100元
买葱的人又问 葱白跟葱绿分开卖不
卖葱的人说 卖 葱白7毛 葱绿3毛
买葱的人都买下了
称了称葱白50斤 葱绿50斤
最后一算葱白50*7等于35元
葱绿50*3等于15元
35+15等于50元
买葱的人给了卖葱的人50元就走了
而卖葱的人却纳闷了
为什么明明要卖100元的葱
而那个买葱的人为什么50元就买走了呢?
你说这是为什么?
好好想想 把答案留下
(3)。有口井 7米深
有个蜗牛从井底往上爬
白天爬3米 晚上往下坠2米
问蜗牛几天能从井里爬出来?
想好答案留言
(4)。一毛钱一个桃
三个桃胡换一个桃
你拿1块钱能吃几个桃?
想明白了留言,把你吃桃的方法写明白 ~
(5)有十二个乒乓球形状、大小相同,其中只有一个重量与其它十一个不同,现在要求用一部没有砝码的天秤称三次,将那个重量异常的球找出来,并且知道它比其它十一个球较重还是较轻。
(6)一个商人骑一头驴要穿越1000公里长的沙漠,去卖3000根胡萝卜。已知驴一次性可驮1000根胡萝卜,但每走1公里又要吃掉1根胡萝卜。
问:商人最多可卖出多少胡萝卜?
(7)话说某天一艘海盗船被天下砸下来的一头牛给击中了,5个倒霉的家伙只好逃难到一个孤岛,发现岛上孤零零的,幸好有有棵椰子树,还有一只猴子!大家把椰子全部采摘下来放在一起,但是天已经很晚了,所以就睡觉先。
晚上某个家伙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椰子分成5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手就给了幸运的猴子,然后又悄悄的藏了一份,然后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悄悄滴回去睡觉了。
过了会儿,另一个家伙也悄悄的起床,悄悄的将剩下的椰子分成5份,结果发现多一个椰子,顺手就又给了幸运的猴子,然后又悄悄滴藏了一份,把剩下的椰子混在一起放回原处,最后还是悄悄滴回去睡觉了。
又过了一会 。。。。。。
又过了一会 。。。
总之5个家伙都起床过,都做了一样的事情。
早上大家都起床,各自心怀鬼胎的分椰子了,这个猴子还真不是一般的幸运,因为这次把椰子分成5分后居然还是多一个椰子,只好又给它了。问题来了,这堆椰子最少有多少个?
(8)某个岛上有座宝藏,你看到大中小三个岛民,你知道大岛民知道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但他有时说真话有时说假话,只有中岛民知道大岛民是在说真话还是说假话,但中岛民自己在前个人说真话的时候才说真话,前个人说假话的时候就说假话,这两个岛民用举左或右手的方式表示是否,但你不知道哪只手表示是,哪只手表示否,只有小岛民知道中岛民说的是真还是假,他用语言表达是否,他也知道左右手表达的意思。
但他永远说真话或永远说假话,你也不知道他是这两种类型的哪一种,你能否用最少的问题问出宝藏在山上还是山下?(提示:如果你问小岛民宝藏在哪,他会反问你怎么才能知道宝藏在哪?等于白问一句)
(9)说一个屋里有多个桌子,有多个人?
如果3个人一桌,多2个人。
如果5个人一桌,多4个人。
如果7个人一桌,多6个人。
如果9个人一桌,多8个人。
如果11个人一桌,正好。
请问这屋里多少人
(10)有人想买几套餐具,到餐具店看了后,发现自己带的钱可以买21把叉子和21把勺子,或者28把小刀。如果他买的叉子,勺子,小刀数量不统一,就无法配成套,所以他必须买同样多的叉子,勺子,小刀,并且正好将身上的钱用完。
如果你是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11)一个小偷被警查发现
警查就追小偷,小偷就跑
跑着着跑着,前面出现条河
这河宽12米,河在小偷和警查这面有颗树
树高12米,树上叶子都光了
小偷围着个围脖长6米
问小偷如何过河跑???
5、六年级班会主题有哪些??
喔喔,那可以叫《团结奋进》嘛,写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其乐融融,在学校上互相帮助。
可以叫做《分别在即》虽然有点伤感,但是却是到了不得不分开的时候,分别倒计时
感谢老师,感谢陪了你六年的同桌和玩伴··················
6、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依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制定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是不会作大的变动的。
2、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中能做的只是与他兴趣相符的事情。数学教学活动的计划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事先预设和规定的,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有所忽略或注意不够。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将预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进行学习,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身心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具有的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戏化的特点,能较好地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需求,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策略。
7、什么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前者能够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又以构造能力最让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数曝光的所谓geek,比如什么Nash之类的。当然也有两种能力的结合体。
8、中班数学游戏《看谁的记忆力强》教案与反思
要说出同类物的总数。看是否说得多,说得对。游戏指导:
1、家长布置物品时,幼儿不许回头窥看。
2、物品的体积不要太大,以小物品为宜,而且是幼儿认识并能叫出名字的。
3、观看的物品根据幼儿的反应能力,可多可少,难度提高。比如:两个苹果、三个梨、三块积木、四只笔。
4、可以请小朋友来家中一同玩游戏。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快。
活动反思幼儿园数学
设计思路:随着幼儿生理的不断成熟,幼儿活动能力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也不断增强,本课将让幼儿在感知自身机体的发展下,进一步感知自己心理及认知能力方面
9、小学生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数学习惯
小学生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数学习惯?
答:
1、预习的习惯,
2、课前准备的习惯 ,
3、勇于举手发言的习惯,
4、能用完整的话发言的习惯 ,
5、勤于动手的习惯 ,
5、勤于动手的习惯 ,
7、质疑的习惯,
8、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 ,
9、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
10、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11、协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12、课后复习的习惯,
13、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是从思想上进行“软着陆”,二是从行为上进行“硬加工”,即既需要指导,也需要训练。
10、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数学活动区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相对来说数学区域活动更适应小班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
特别是教师如何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该如何对幼儿的学习真正起到支持作用?以更好的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以下是我通过实践得到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明确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讲解、示范。
而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 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会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幼儿本来应有的兴趣,降低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课改后的区域活动,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区域活动有很大的灵活性,利于教师掌握,教师很自然的在此过程去完成角色的转变意识。
如:我在数学区域中提供材料各种各样的纽扣,让幼儿分组进区角玩纽扣,我没有在幼儿进区角活动前布置游戏任务,而是先让幼儿自己玩,一周后在区角活动评析中,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玩的?在玩的过程中有没有有趣的发现?许多幼儿说了自己的玩法并上来演示给大家看,有的把五颜六色的纽扣排成了一条妈妈的项链(有规律的排序),有的把纽扣排成了一个图案太阳(内圈外圈颜色不同),有的把纽扣的大小颜色分了一分做了买纽扣的游戏,还有两个小朋友把纽扣摞高了比一比谁摞的最高等等。
这时我表扬了小朋友的创意玩法,同时给孩子梳理活动经验,比大小、颜色分类、高矮、配对等。最后再次请幼儿进区角活动加以巩固。很多的数学活动都可在区域中完成,很多时候老师都处在观察者、记录者的状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而不是强行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通常是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同时幼儿也能发现许多未知的问题,幼儿有了很多直接面对困难的机会和独立解决难题的机会。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但决不是包办代替幼儿一切思维与想法。老师的建议也仅仅是建议,幼儿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不采纳。而且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帮助幼儿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将幼儿从弯路上拉回来一点,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旧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在此时只是引导者。
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教师的指导所带来的不足,又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能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有效的利用区域中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提供给幼儿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获取知识。在设计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美观性、趣味性,更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即材料是否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数学思维是在活动中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而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因此在数学区域活动中,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游戏材料供孩子自由选择,引起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并保证孩子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
如:在主题活动《漂亮的衣服》中,数学区域中,我提供的材料有:对应游戏大小刚刚好,通过比较图片中衣服和人物的配套来感知大小,娃娃的衣服通过给布娃娃穿衣服比较衣服的大小、长短,还提供了大人的衣服裤子帽子让幼儿体验做小大人的滋味来感知大人服装和孩子服装的不同,小朋友玩的特别开心。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区域中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
三、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引导作用
幼儿正处于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阶段,对新鲜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会产生极大探究的兴趣,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语言,设计悬念,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能更好的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
如:悬念性的语言很奇怪,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等等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起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鼓励的语言:你再试试看,换一种方法也许会更好你快要成功了鼓励孩子进一步的探索活动,特别是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经常性地给予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
我班的陈敏章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每次进区角活动一会儿就跑掉了,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拼蛋糕游戏,他拼好了三个很开心,可还有两张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图案、颜色、大小要一样才可以拼起来,开始没耐心了不相拼了,我及时鼓励他:今天你真棒,拼的很快,我相信你的眼睛很厉害,再仔细得看看就快要成功了在我的鼓励下很快找对了完成了拼蛋糕游戏,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他还高兴地拉了好朋友过来看他的拼图。
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他比以前进步了许多。表扬的语言:你真棒!你做得很好等等,表扬的语言使孩子有成功感,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更需要老师的表扬和鼓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
因此,在数学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运用竞争性的语言、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或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初步发展小班幼儿的竞争意识。
如:你们俩比一比谁做得快!看哪一组先完成等等,以竞争效应激发兴趣,激励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数学区域活动的作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
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活动区教学才能够帮助幼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幼儿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项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