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矛盾心理,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导读:本文讲述了家长矛盾心理、家长吵架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家长之间的矛盾。文章提到,家长矛盾心理很常见,但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多和孩子交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长需要学会相互理解和宽容,避免使用威胁或指责的语言。家长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得到缓解,可以通过相互体谅、理解、宽容的方式来处理。文章提醒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下为有关家长矛盾心理,父母吵架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家长矛盾心理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有时候方法很重要,要不孩子可能理解不了。有一些事能让孩子解决的就不要管了,这样孩子才会长大。有张有持的管孩子,这样在一些大事上你提出的意见会更有份量。我本身是孩子,我觉得我父母做的很好,所以我多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为这是两代人之间生活的背景不同,思想也有所不同,我觉得家长要给孩子些自由。
多跟孩子交流,多跟孩子参加一些有义活动 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心的爱,一种是强加式的爱。得到真心的爱的孩子是幸福的,家庭是和谐的,但是这样的很少,而我们大部分见到的是强加式的爱,这种爱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用心,这样的家庭未必不和谐,只是容易引起情绪,当然这也不能怪家长,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为人父母的心里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每位父母心里都有对孩子的标准,当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时候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只是有极少父母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绪,而大部门父母把它发泄了出来。所以也就出现了两种爱孩子的方式。通过你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你认识到了两点:一是家长有压力,二是抱怨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互相理解、宽容,作为父母发脾气前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心情,作为孩子在对父母说话时,应该理解到父母的心情。希望你能尽快理解。
反之,你承担压力的时候,往往也是一样的。这时候就需要相互体谅,相互理解,而不是相互埋怨,相互发泄。
2、父母吵架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如果父母有不良行为,孩子的模仿能力绝对不能小看的。
教育孩子是极其重要的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如果父母是暴燥型的,孩子肯定会性属暴燥;如果父母当着孩子面打架和吵架,孩子肯定会和其它孩子吵架和打架;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孩子肯定会去打骂别人;如果父母不尊敬长者,孩子肯定不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凡此种种,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庭的不和谐还会导致孩子不聪明、不爱学习、心情烦燥、多动调皮、不专心和心理内向变态等不良行为。
实践证明,和谐家庭的孩子都比较乖、性恪好、心理正常、学习成绩都很好。要把孩子当成朋友,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家长一定要抽时间陪伴孩子,不管有多忙碌,这样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加强学习教育知识,积极向上,父母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玩和一起爱读书,一起讨论学习的问题,要把孩子的心思转移到学习上来。
家长要花时间陪孩子玩,可以让孩子玩一些益智趣味小游戏,比如有个叫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工具中内置了舒尔特表和记忆训练小游戏能培养孩子专注力和记忆力提高,安装于电脑上用鼠标点击就可以,孩子会感觉很好玩就会喜欢,在玩的过程中就养成了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谓一举两得。从小可以读《弟子规》,最好要背诵,不要养成玩电子游戏,许多游戏都是打架的不利于孩子成长,不讲卫生,什么事都让父母包办的习惯。
让孩子看一些优秀的教育动画片。最好能让孩子吃点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自律生活习惯,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不接触不利孩子成长的人和事。
如果满意帮助采纳一下吧,谢谢了。
3、孩子日常生活中应该监督父母的哪些不良行为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十全十美的。
所以,不能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而是经常用别人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当然是越比越生气。有的父母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所在,也找到了纠正的方法,但往往是父母没有耐心,中止了矫正孩子不良习惯的训练。例如,现在不少孩子参加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来矫治学习能力障碍,但是,许多父母误以为一个疗程就会好,或者因为孩子学习紧张而没能坚持做下去,当然也就不能看到孩子的最后疗效了。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面对问题要充满耐心和希望,而不要把孩子的前途葬送在自己的不耐烦上。 (1)找准目标。在着手改变孩子的行为之前,要搞清楚你需要纠正哪些不良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说孩子“讨厌”、“不听话”、“烦死了”等。
必须客观、理智地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竖线,左边写上“多做什么”、右边写上“少做什么”,当孩子能够克服一个缺点了,就把缺点画掉一个。父母和孩子一起监督这些不良行为的逐渐改变。 (2)不要急于求成。定出目标后,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给孩子机会,一点一点地改掉坏习惯。
例如,孩子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胆小、吃手等坏毛病,父母不要指望他一下子将错误都改掉,而是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它。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父母要有恒心,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信心是来自父母的。 (3)注意孩子微小的进步。有时我们问前来接受训练指导的父母:“孩子有进步吗?”父母说:“没发现有什么进步!”孩子在一边不满地说:“怎么没进步?最近老师没再训过我。
”父母却说:“那老师也没表扬你呀。”孩子的进步特别需要父母的肯定,有心的父母应该用本子记下孩子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让孩子也看到自己的进步,他才会更有劲头。 (4)教育方法统一。每位父母的态度都要一致,不能爸爸严,妈妈松,爷爷赞成,奶奶反对。父母管教孩子的意见不一致,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4、老人爱捣乱什么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捣乱,也是孤僻心理的一种表现。
孩子出现爱捣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心理上有“需求”,比如:
① 渴望得到关注
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如果这种需求无法被满足,他们就会制造一些“动静”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现在很多父母工作忙,即使陪伴孩子,可能也是“躯壳式”的,所以孩子们故意制造出一些事端。丫头班上有一个同学,三天两头犯错误,不是把别的小朋友打了,就是明目张胆地“偷”了别人的文具,或者是影响其他同学听课。
班主任就和他说:“再这样就让你父母到学校谈话了。”听说叫父母,孩子依旧毫无恐惧地说:“他们很忙的,根本不管我。”
班主任明白了,这个同学喜欢捣乱,只是想引起老师和父母的关注。后来,和他父母沟通之后才知道,他从小到大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上了小学才接回城里,可父母平时工作忙,他的作业也都是在辅导班完成的。
② 嫉妒心太强
有的孩子看到别人某件事做得比自己好,或者是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可能就会通过“捣乱”来表达自己的嫉妒。比如,儿子的同学往小朋友的饭碗里扔橡皮泥,是因为那个小朋友吃饭不挑食,还吃得快,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
有时出去玩,遇见喜欢的玩具,妈妈总是跟他说,过几天咱家也进这个玩具卖,到时候让你玩个够。可是,当承诺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别人有了他却没有,他就去捣乱。
③ 好奇心重
孩子的好奇心要比成年人重,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索和学习。往往父母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看和做。在父母的眼里,这种“偏执”的结果就是捣乱。
老师让小朋友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就是把一滴油倒在水里,看油是否可以变得没有了,还是会漂在水上。乖巧听话的小朋友,往往就会安静地跟老师一起做实验。可好奇心重的孩子,就会想知道,很多油滴到水里,会是什么结果。
在倒油过程中,不小心洒了,或者滴到了其他小朋友身上了,这个孩子就成了“捣乱”的孩子。
5、家庭中的不良行为有那些
这位知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母的一些生活习惯,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父母的性情都会直接影响到宝宝,不良行为常见有的,吸烟,喝酒,打麻将,玩游戏,吵架,婚外恋、家庭暴力、背后说人坏话都是家庭不良行为,影响孩子成长。
6、父母常见的错误教养方式有哪些
5种父母常见错误教养方式
1。过分严格
有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育很严厉,有时甚至达到残酷的程度,他们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稍不顺心或宝贝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斥责甚至打骂孩子。
后果: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宝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极情绪,或产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2。过度溺爱
这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养方式与上面刚好相反,他们对宝贝过分的溺爱和宽容,对宝贝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
后果:这容易使宝贝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格。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贝由于自小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听从自己的命令。当他们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会时,可能会因挫折而拒绝接触社会,因被忽视而嫉妒和仇视他人,因不能自控而与人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侵犯性行为问题。
3。支配
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的家庭。这些爸爸妈妈总喜欢直接替宝贝拿主意,直接告诉宝贝做这做那,对宝贝自己的意愿漠不关心。
后果:虽然直接向宝贝发出命令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提高生活效率,但长此以往宝贝会养成过度依赖、服从的性格。由于事事都由爸爸妈妈决定,宝贝自然也无须主动的思考自己的事情,这样长大以后宝贝就会缺乏主动性,性格自闭,且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感。
4。不断拒绝
有些爸爸妈妈为了让宝贝长大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有意识的对宝贝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增强宝贝的“抗挫能力”。
后果:过度的“挫折教育”,对宝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拒绝,又不对宝贝解释拒绝的原因,让宝贝长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并且会伴随反社会和侵犯性行为。
“挫折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宝贝的心理卫生,在“拒绝”后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有安全的感觉。
5。忽视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宝贝,宝贝的护养工作大多由保姆或亲属代劳。
后果:宝贝由于没有太多的机会与爸爸妈妈接触,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由于在情感上被忽略,宝贝会倾向于用各种问题行为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如生病,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为。
7、导致父母唠叨的原因有哪些?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关心,也是父母“爱之切,恨之深”的表现,如果没有爱的关系,绝少出现唠叨的。非常有意思的是,许多喜欢唠叨的人,很少能主动发现自己是唠叨的人!不仅如此,很可能还感觉自己说的不多。
所以,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想验证自己是否是一个唠叨的人,方法上也很简单,去买一个录音笔或摄像机,让孩子或其他家人偷录,自己找时间听听或看看,立马就能得到答案。既然唠叨那么招人反感,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父母唠叨?第一,唠叨是一种畸形的“爱”。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
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第二,过度关爱,和孩子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什么都不会,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那怕是不停地嘱咐也是应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不再是“小不点”了,此时再对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们想尝试的行为,家长不厌其烦地“说教”,孩子必然不愿意听。
所以,家长该放手时要放手,千万别唠叨。第三,家长缺乏安全感,或是一个自卑和不自信的人。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必然较低,他们为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往往会借助品牌物质和炫耀孩子,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许。于是,这些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难于完成时,就开始无休止的评论、比较,甚至是抱怨、诉苦,以期孩子能够“达标”。第四,父母会唠叨,重要原因之一是亲子关系不佳。
人与人关系疏远的重要标志,就是“无话可说”或不愿应对,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高举“免战牌”,一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这样的做法将进一步加深相互距离感。所以,与其说那么多“心里话”孩子不听,还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或自己是否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第五,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不觉中唠叨越来越多。
每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家长既没有原则和界线,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约定惩罚孩子,或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学习祥林嫂,不停的唠叨了。一般孩子对最初几次的唠叨,还是能听进去一部分的,家长就感觉“管用”会延续使用,可这无疑是饮鸩止渴。第六,唠叨是父母有太多的惯性思维,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每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完全忽视孩子的发展特点。
所以,只看结果的做法,不仅会用自己的话打断孩子的话,还认为孩子是“狡辩”。这直接导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遭到伤害,严重的会自我封闭,不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第七,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能否认,很多父母也真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时间、金钱和精力上。但父母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听自己的“话”,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声,父母就感觉自己没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
当面对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时,孩子的对立就让家长不停“诉苦”,变成了一个“怨妇”!第八,父母的唠叨,往往是家长有过高的期望。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期望考入名校,并作为教育“成功”标志。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父母就忽视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过督促来促进孩子。其实,这种无情和过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第九,父母的唠叨,往往出于家长对孩子什么都想了解。现在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于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愿说,父母就会不停的唠叨追问。可问题是,幼小的孩子难于记住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假设没有良好亲子关系,他们甚至连露脸的事都不愿说。第十,唠叨的出现,是交谈双方的兴趣点不一致。
不少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比如关注孩子的成绩、人品、健康等,而这些对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使亲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语言。所以,家长经常会插孩子的话,孩子由于思维被打断很难恢复,交谈直接变成了父母的唠叨。上面啰嗦了这么多,其实,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
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
8、如何面对对自己造成很严重伤害的父母还有那些心理阴影
其实父母离婚了,对孩子的打击是最大的,同时也是孩子受到了最大的压力。就算孩子是快乐的,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是不会觉得幸福,因为他们不是缺少了母爱就是缺少了父爱。
答案补充
其实每个离异的家庭里,不管孩子是跟了母亲还是父亲,就算是父亲或者母亲,给孩子找了后爸或者后妈,在孩子的心里还是永远不可代替自己亲爸爸或者亲妈妈。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