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扫描,概念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了心理扫描的概念和实验研究,以及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心理扫描实验主要研究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而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美学分割又称黄金分割,是一种古老的构图原则,在摄影中应用广泛。形式美是一种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与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它是独立存在的审美特性。如下为有关心理扫描概念,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有哪些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心理扫描概念
以Kosslyn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为此,他们进行为心理扫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心理扫描实验材料(一)
心理扫描实验材料(二)
这是Kosslyn等进行心理扫描所使用的刺激材料。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注视图上某一物体并形成表象点,然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越长,反应时越大,说明心理扫描的心理真实性。
2、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有哪些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
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美学分割又称黄金分割,最早见于古希腊和古埃及。黄金分割又称黄金率、中外比,即把一根线段分为长短不等的
a、b两段,使其中长线段a对总长(a+b)的比,等于短线段b对长线段a的比,列式即为a:(a+b)=b:a,其比值为0。6180339……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因此,0。618又被称为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长方形的本身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黄金分割的长方形组成,可以将这两个基本形状进行无限的分割。由于它自身的比例能对人的视觉产生适度的刺激,他的长短比例正好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因此,使人感到悦目。黄金分割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绘画等各方面。 ? 在摄影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曾不同程度地借鉴并融汇了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黄金分割也因此成为摄影构图中最神圣的观念。
应用在美学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照黄金分割率0。618排列出数列
2、
3、
5、
8、
13、21……并由此可得出2:
3、3:
5、5:
8、8:
13、13:21等无数组数的比,这些数的比值均为0。618的近似值,这些比值主要适用于:画面长宽比的确定(如135相机的底片幅面24mmX36mm就是由黄金比得来的)、地平线位置的选择、光影色调的分配、画面空间的分割以及画面视觉中心的确立。
摄影构图通常运用的三分法(又称井字形分割法)就是黄金分割的演变,把上方形画面的长、宽各分成三等分,整个画面承井字形分割,井字形分割的交叉点便是画面主体(视觉中心)的最佳位置,是最容易诱导人们视觉兴趣的视觉美点。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体现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本质内容的那种自由的感性形式,也就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的重大区别表现在:首先,它们所体现的内容不同。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是它所表现的那种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容,是确定的、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并且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不可分离的。而形式美则不然,形式美所体现的是形式本身所包容的内容,它与美的形式所要表现的那种事物美的 内容是相脱离的,而单独呈现出形式所蕴有的朦胧、宽泛的意味。其次,形式美和美的形式存在方式不同。
美的形式是美的有机统一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而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
色彩的物理本质是波长不同的光,人的视觉器官可感知的光是波长在390—77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各种物体因吸收和反射光的电磁波程度不同,而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分复杂的色彩现象。色彩既有色相、明度、纯度属性,又有色性差异。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
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
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
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
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3、什么是思维视觉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等。
阿恩海姆在美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对视知觉的论证,而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中,视觉思维学说也是一个重点,那么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学说是关于什么的呢?
视知觉,又称视觉思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而这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西方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思想僵局。视觉思维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继承了各家的研究而逐渐形成的概念。到了20世纪阿恩海姆的进一步研究,视觉思维的概念才得到较为详尽的阐明。
阿恩海姆继承了韦特海默关于知觉和创造性思维的思想,进一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探究了视觉思维的理性功能,开始了探索如何弥合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裂缝的研究历程,并出版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使视知觉的研究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阿恩海姆认为:“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而这就基本上反映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的主要思想。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研究艺术首先要研究人的知觉结构。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思维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是最有效的,其同样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跟一切思维活动有更紧密的联系,所以从“完形”论出发,从视知觉及其同艺术、审美的关系这个角度上分析,在通过大量的知觉实验和艺术实践的事实,可以认为视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
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媒介,而且视觉思维的知觉特征不仅仅限于直接的知觉范围内,广义的知觉还包括心理意象,以及这些意象同直接的感性把握之间的联系,因而它也就有了一般思维活动的认识功能。具体来说,人类对于动势的判断也不是理性的判断思考得出来的结果,而是我们的视觉在接触到图形的一瞬间所产生的知觉判断,并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加工。
而我们人类通过视觉捕捉到的现实事物的轨迹,便在人的心里产生一个意象,而意象是沟通知觉与思维的中介,将表象世界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阿恩海姆认为:“思想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因此思维需要意象,而意象中又包含着思维。
总之,这种意象的形成,其实是心灵对感性事物之本质的解释的产物,它不是对物理对象的机械复制,而是对其总体结构特征的积极主动的把握。简而言之,包含意象的视觉艺术乃是视觉思维的故土。
阿恩海姆指出,知觉中的思维成分和思维中的感性成分之间是互补的,意象可以从不同抽象水平上被创造出来,知觉活动中的意象主要是捕捉或把握有意味的形式,从而体认出对象的某些最突出和最本质的结构特点。
以“视觉意象”为媒介的视觉思维具有与非视觉思维不同的特性,非视觉思维只不过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媒介(意象) 的辅助者,而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它以视觉意象为中介,从而它能突破知觉与思维的分界,摆脱已有规范,由认识主体去直接感受思维活动中那鲜活的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的形式结构与它表现的情感因素之间在结构上有一种力的同形同构关系,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因此视觉意象对一般思维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对艺术思维的心理学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对克服纯理性主义或直觉主义的片面性有一定贡献。由此可以说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点对心理学、美学等学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史风华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版
2。杨锐 《艺术的背后:阿恩海姆论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年12月版
3。汪振城 《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读》 《学术论坛》2023年第四期
4、普通心理学中表象具有什么和什么特点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彭聃龄所著《普通心理学》是国家教委推荐的一本高校心理教材,它适用于全日制高校心理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自学高考心理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心理爱好者,电大、函选修心理学课程学员的参考读物。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实质和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等。
对这些心理学一般理论问题的阐述,构成了普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即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其他心理学分支有重大的意义。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
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
在近代心理学史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 积累感性知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为想象提供素材。
5、表征 表象 意象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
表象亦称意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心理过程。
表征(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例如,对文字材料,着重其含意的知觉理解和对字体的知觉就完全不同。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人脑对它的加工也不同。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
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
好好理解吧
6、什么是视觉偏爱
有学者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构成的人脸画面中,新生儿表现出喜欢看正常人脸图片的偏爱倾向。这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就已经具有了对周围环境的视觉偏好。
这种被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势必给婴儿的教养者,特别是父母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婴儿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处理好婴儿的需要与家长“供给”之间的关系。
新生儿和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刚生下来不久的新生儿,有没有能力适应周围环境的问题,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父母渴望了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按照传统的观点,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处于一团混沌之中。有人认为他们如同一块“白板”,对大千世界茫茫然一无所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为新生儿和婴儿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有人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婴儿是有本事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多种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比如前面提到的婴儿对人面孔模式的偏爱便是有利的证据之一。
怎样认识婴儿的视觉偏爱现象
1。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0至
2、3个月的小婴儿喜欢看正常的人的面孔图像,也比较偏好看五官位置颠倒的人面图像,这说明他们的注视兴趣在于人面图像的特征,如图形的模式、大小、颜色对比等。这与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生理功能相一致。
所以说婴儿的这种视觉偏爱现象属于一种视觉生理现象。
2。是先天具有的视觉模式
对这么一点点的小宝贝,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他们优先去看什么,多看什么或者少看什么。而且这种现象是古今中外的小婴儿所共有的,所以说这是先天带来的视觉倾向。小宝贝的视觉偏爱是一种模式化了的现象。因而把这种视觉偏好成为先天具有的模式视觉。
3。促进视觉模式的发展
婴儿初期显示出来的视觉偏好行为,主要是针对他们比较容易看清一些的东西,他们搜索这类视觉刺激物。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的发展。3个月的婴儿才开始形成心理表现,以人的面孔为例,经过几个月,他们逐渐积累了人的面孔的经验,形成了开始模糊而后渐渐清晰的人的面孔的表象。当他们熟悉了人的面孔,就更加喜欢人。
从3-4个月到5-6个月,随着辨认面孔的视觉能力的增强,婴儿对周围的成人表现出偏爱,并且在不同人之间有所选择,更偏爱的是母亲。可见,婴儿的视觉偏爱对象是从视觉生理功能向心理表象转化,再发展成为有选择性的视觉偏爱能力。
视觉偏爱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促进视觉生理基础的发展
婴儿不断地在环境中搜索适于自己视觉的物质,搜索较为容易看清楚些的东西,这种活动越积极越能促进视觉中枢的发展走向完善。
视觉器官和视觉中枢是视觉功能的生理基础,视觉功能的发展是随生理基础的发展而发展,是随视觉中枢的完善而完善的。
2。促进婴儿的认知发展
从认知的角度看,婴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是认知事物的主要途径,视觉探索过程中首先是对他们偏好的图像从不清楚到逐渐清晰地形成图形知觉。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新异事物功能的增长,都是以图形知觉为基础的。
所以,婴儿生来就有的模式化的视觉偏爱倾向对其认知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促进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婴儿在接触人的面孔的过程中,对越来越清楚的人面图像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心理表象的水平上,在从100天左右到半岁左右的时期内形成了对熟悉的人爱慕的倾向,欢迎他们的接近,显出明显的偏爱,进而开始区分熟悉的人的面孔和陌生的人的面孔,对熟人,特别是母亲产生了明确的依恋态度,而对陌生人则显出警觉和回避的“认生”反应。
这些有选择性的对人的态度标示着婴儿社会性的重大发展,而这则是以婴儿对人的知觉为基础的,其中尤以对人的面孔表情的识别能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婴儿生来就有的模式化的视觉偏爱倾向对其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视觉偏爱倾向与早期教育
了解婴儿的特殊视觉功能和他们的心理表象,对认识婴儿心理发展特点具有增长知识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对于年轻的父母,对于教养婴儿的祖辈和保姆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诚然,除了习得知识和获得理论的意义之外,这些内容对如何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的作用——
1。给予婴儿丰富的环境
早期教育讲究给婴儿丰富环境,而丰富环境需要以他们的心里需求为依据。就视觉刺激而言,小娃娃喜欢什么图像我们应该就给他们安排相应的刺激物。
那么婴儿都偏爱哪些图像呢?据研究,新生儿和婴儿偏爱的刺激有:
人的正常的面孔、靶心图、活动的刺激物、鲜艳的颜色;图案的明暗交替,对明暗交界的差异特别敏感,如明暗对比鲜明的黑白格;颜色对比鲜明的图案,不喜欢空白的,无条纹的,单色的或者没有明暗对比的图像;喜欢曲线图胜于喜欢直线图;偏好中度复杂程度的图形,太密集的黑白格会被视为一团黑,如喜欢看类似于国际象棋的棋盘,而不喜欢报纸字体的细密图像。
以上这些刺激特点都是我们给婴儿丰富环境的良好参照。
2。适当变换环境布置
感知觉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和具有选择性的心理机能。婴儿的视知觉也一样,他们不喜欢总看陈旧刺激物,所以要适时地变换他们的视觉环境,也要适当地调整住宅的布置,以满足他们对刺激物新异性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对那些既有所熟悉,而又有些新异成分的东西更感兴趣。
3。注意多种感官综合训练
为了通过环境的丰富促进婴儿认知的发展,需要视觉、听觉、动作等多种活动的结合。
4。注意婴儿周围环境的图像的位置
为了预防造成斜视或偏头,需要适当变换悬挂或粘贴图像的位置。(特邀专家/李文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幼儿视觉偏爱的表现
幼儿视觉偏爱体现在他们选择事物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般1-2岁宝贝的视觉偏爱主要集中在物体的形状;3-4岁宝贝的视觉偏爱则集中在物体的大小、颜色上,只有到了5-6岁,宝贝才懂得兼顾大小、形状和颜色三个方面的特点。
宝贝视觉偏爱通常表现为——
1。导致宝贝忽视父母的要求
比如妈咪要宝贝选择一个大苹果,他可能会拿一个小苹果,如果让他拿一块圆形的饼干,他可能会拿一块方形的饼干。
2。受宝贝的“玩心”影响
比如让宝贝挑一好水罐打水,他一定会挑那个坏了的带窟窿眼的,这样可以玩水。
3。导致宝贝只注重事物的局部
比如让宝贝挑选衣服,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是注重花样、颜色,而对衣服的质地、大小、款式没有概念。
4。导致宝贝观察时特别粗略
比如让宝贝去做什么事情时,他们往往表现得很不认真,孩子越小,对事物的观察越粗略,越不精细,孩子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对事物进行特性的感知和比较的能力,有时需要到学龄期才能初步形成。
总之,宝贝对视觉的偏爱是由他心理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根据他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和指导,提高宝贝的视觉感受能力。
7、动画的前期制作
脚本和普通的电影剧本很相近,剧本只需要多交代事物的表象特征,记载对话,对白,动作之类的要求,是使剧本详细化的文字,而脚本具体到人物的衣着细小的挂饰及运动的方向,每一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的时间、做了什么动作等,场景的布置,镜头的运转切换等等,细节比较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通常动画脚本完成后需要绘制分镜头,即把脚本如数绘制成画面。
举例
钓 鱼
① 晴空万里,白云朵朵的在空中飘着,数枝在风的吹动下摇摆着。(镜头有上而下摇,对白云和树枝分别有特写)(有大全景向中景进景变化)。
② Robin骑上载满水桶、鱼杆的自行车迎者太阳,向目的地奔去。③ 车轮沿着小路行走着,在转弯处急速前进。④ 到达目的地后,Robin把车子放到地上。
(这部分基本上先是冲景,然后是跟拍,,在转弯处进行特写,尤其是自行车的速度表现出来)
⑤ Robin拎着自个儿的水桶,来到池塘边,池塘里有个别鱼儿扑腾扑腾地在水面里跳跃。(对池塘要有一个全景,在将镜头拉到池塘边,同时要对鱼儿有个特写)。⑥ 他放下钓竿和水桶,坐在一块石头上,扔下手中钓竿,水中的鱼一下子全都不见了,水面寂静如镜。(要交代池塘边的环境,同时用的景别是中景,对水面是特写)。
Robin将手中的鱼杆抽回水面上,水中的鱼儿一下子又活蹦乱跳起来,再次扔下手中钓竿,水面一下子又寂静如镜。
(中景描写鱼杆的运动和特写水面的变化,)
8、什么是“视觉形态构成”?
视觉形态构成是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它所涉及内容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内容涵盖平面图形的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肌理构成等基础设计语言。
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前提。构成艺术充分调动了造型因素中的有利元素,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形态要素。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存在于一切视觉造型中,同时立体构成的学习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中开创了独特的视觉角度,发掘了三维空间中材料的肌理、质感与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体验。心理体验是人们对艺术的深屋体验。它是现代艺术中着力研究的课题。
9、色彩心理学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各种颜色及其相应的视觉心理感受大体如下:
红色:兴奋、激动、活泼、温暖、庄严、前进、欢快、喜庆、生理、浓艳,同时会使人产生不安、烦躁和恐怖的感觉等。
橙色:会使人产生温暖、饱满、光明、愉悦、辉煌、华丽、贵重、丰收、果实、穿透力强等好的感觉,但也会使人觉得有一滴的压力或真实感觉疲劳等。
黄色:会产生明亮、灿烂、轻快、柔和、充满希望、明朗、年轻、活泼、等号的印象,也会产生软弱、酸涩、病态、颓废等相反的效果。
绿色:会产生活力、希望、稳定、生漆、自然、安神、养目、舒适、和平的感觉,同时也会有怪异、独特等效果。
蓝色:会产生由远、深远、透明、纯净、流动、秀丽、朴素、纯洁之感。
紫色:会产生华丽、高贵、优雅、神秘、忧郁、伪善不正之感。
白色:会产生明快、简洁、淡雅、朴素、坦率、纯洁、恐怖、丧气的感觉。
黑色:会产生庄重、严肃、坚定、悲痛、死亡、绝望等感觉。
灰色:会产生和谐、含蓄、高雅、精致、耐人寻味、单调、沉闷、寂寞、平淡、乏味、无个性、失去信心等感觉。
10、什么颜色代表幸福
幸福是五颜六色的。
有时候幸福像朵玫瑰花,幸福就是红色的。
有时候幸福像蓝蓝的天,幸福就是蓝色的。
有时候幸福像白白的云,幸福就是白色的。
有时候幸福像刚发的芽,幸福就是绿色的。
有时候幸福像初生的光,幸福就是黄色的。
。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3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