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有哪些内容,幼儿心理
导读:本文讲述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解决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爱心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四个案例,分别从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式。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给孩子关爱;其次,学校要积极引导;社会要提供更多的让孩子接触自然、与他人合作的平台。如下为有关儿童心理有哪些内容,幼儿心理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幼儿心理
尊重他 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爱心,特别是在高楼林立、生活快节奏的大城市中更为突出。造成孩子缺少爱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四个案例中的家长,能够关注孩子的成长,积极探索教育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缺少爱心,既有性格因素,又受环境、后天教育的影响,孩子缺少爱心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长辈过分宠爱,孩子只会享受爱,不懂得关心别人;二是有的父母自己本身就缺少爱心,不关心孩子,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自然而然缺少爱心。三是有的父母不懂教育方法,不是宠爱过度,就是粗暴对待,致使孩子形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四是独生子女生活圈子封闭,没有朋友,在孤独中长大,造成了情感上的冷漠。
因此,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缺少爱心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第一种情况可以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培养其爱心。第二种情况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典范,有爱心才能培育爱心。第三种情况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该多看一些如何培养孩子爱心方面的书籍,用艺术的教育来引导孩子。第四种情况要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社会,在交往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爱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多做有益游戏,多看益智图书。孩子喜欢做一些简直而有趣味的游戏,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表达爱心的游戏来吸引孩子;从孩子识字起,就应该多给他们看一看益智图书,让他们开阔视野,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真善美。
第二,多交往,拓展交往空间。孩子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多与人交往,从交往中学到东西,孤独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造成自闭症。爱心,是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第三,父母重视,多教育,善于引导。孩子的第一临护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作为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与学习情况。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加表扬,让他们的爱心行动得到鼓舞。
第四,注重言传身教,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大人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孩子有爱心,大人们就要做出有爱心的行动,有什么会比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呢?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孩子爱心的培养,关键时期在童年。如何让孩子的爱心茁壮成长呢?
一、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尊老爱幼,用心去影响孩子,包括尊敬乡邻,爱护一草一木,珍惜光阴等,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同时,耐心的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父母为什么这样做,结合生活中孩子破坏玩具,撕毁图书等坏行为,进行教育,使爱具体化。(建议:语言不要成人化,可拟人化,如你不爱护玩具,玩具生气了,不和你玩儿了)。孩子会从熟悉的人的生活和言行中汲取爱,从小让孩子懂得:尊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爱是相互的,拥有博爱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人。
二、转移坏习惯,引导正确的方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冷静的对待孩子的缺点,要宽容的给孩子尝试性错误的机会,善意的批评要讲方式,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会有新的体会,才能有目的的、恰当的进行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接受你的建议。不直接地去指责,埋怨,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不说不能怎么样,多说如果能怎么样会更好。让孩子确实认识到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不是阶级敌人,能让孩子信服的父母是拥有博爱的父母。作为父母,放下架子,身入童境,循循善诱是关键。不怕孩子出错,就怕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孩子坏习惯的纠正,全在父母的转移和引导上。
三、欣赏孩子的变化,促使自爱、自立、自强心的形成。日常生活中,父母尽可能避免正面批评现状,而是赞扬幼时“现状”。不仅巧妙地让孩子知道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而且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很优秀,感到自己在变化中长大,从而产生自爱、自立,努力把握正确的方向达到自强。
四、巧设意境,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教育。父母要做爱的发现者和讲解员,及时进行爱的传递,让爱从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如看到母鸡保护小鸡时,可介绍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奋不顾身;雪后的草地上,我似乎听到小草在呼喊:“哎哟,雪压的我喘不过气,谁来帮帮我?”孩子会主动开始铲雪;讲故事、阅读书籍也是培养爱心的方式之一。
最后,爱的培养,途径和方式很多,关键是注重爱,拥有一颗纯真的爱心,别对爱不理不睬,父母首先要做一个爱的使者,长期地、不断地把爱影响、传递给孩子。
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人故。但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
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爱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憎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伶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周而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憎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求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土义、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不懂地尊重
2、0~3岁婴儿心理发展都包括那些方面?
几乎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回想起3岁以前都干了些什么。于是有人说,3岁以前培养记忆不重要,因为成人后根本记不住,白忙一场。这是一个误区。
3岁以前,婴幼儿有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形成印象。
头脑构造以蛋来比喻,则“旧皮质”类似蛋黄部分,这个部分是在出生后的6个月便已生成。人类的潜意识就储藏在这一部分,它是记忆的储藏库。蛋白部分是出生后逐渐增长的“新皮质”,这是人类的显意识。
人生的最初三年,或更长一点时间,进入大脑的信息储藏在旧皮质,所以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教育叫做“潜意识教育”,以后当新皮质逐渐生成,进入大脑的信息主要储藏在新皮质,这以后的教育叫做显意识教育。如果将潜意识与显意识对个人素质发挥作用的功能进行比较,则潜意识的功能比显意识的功能强50倍以上!
婴幼儿并不像成人那样,把事物一一理解之后才记下来,而是将很困难的事物原封不动放入头脑里的“基本库”中。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婴幼儿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双手去感受,并陶醉其中。这种潜意识将终身受用。
3、应从哪些方面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美】布鲁尔。
。
卡特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这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使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法宝。
一【英】卡尔。
。
威特爸爸妈妈们,们好。
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成长扫清心理障碍是所有爸爸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实生活充分说明:一个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人,身体往往是健康的。
相反,一个消极悲观、抑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则容易患病,容易衰老。
因此,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在情绪上表现出:轻松、愉快、乐观,这些情绪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而且也能使人的思维活跃。
特别是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不但能精力充沛地去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他的智力能够得到高度发展。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所具有的焦虑、抑郁的情绪,会导致人的认知错乱,反应迟缓、思维呆滞、记忆力下降。
这不但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而且长此下去,还会阻碍智力的发展。
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受到不良刺激后,能够很快地调整过来,一般不会产生自卑、冷漠、孤僻、自负、多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不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更能够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教育专家指出:少年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壮的体质,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所以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疾病尤为重要。
把身心发展看成一个整体,如果一个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但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也仍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心理健康不但能让孩子身体健康,还能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自信,并使孩子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而实际上许多人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例如,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公正无私等。
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健全孩子的体魄和人格的重要保证。
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产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欺负、爸爸妈妈的训斥,更多的是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来说,它们都不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消极的、自卑的心理。
只有有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才能从容地把压力转化为促进自己不断进取的动力。
因此,孩子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等重要。 如果想很透彻的了解孩子的心理,最好是买一些相关的书籍,家长看一看,做个参考,也会了解一些,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孩子平时的表现,个性,与小朋友之间的相处,遇到问题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处理,观察孩子这些特点,再根据书上的讲解来分析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从而时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