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活动有哪些,请大家帮我分析下小孩的心理活动谢谢!
导读: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心理活动及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文章介绍了婴儿期、儿童期及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以及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尊重其心理发展、避免过度给予压力及多与同龄人交流等。文章提醒注意婴儿期及儿童期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断奶、大小便训练及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情绪教育等。如下为有关婴儿心理活动有哪些,请大家帮我分析下小孩的心理活动谢谢!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请大家帮我分析下小孩的心理活动。谢谢!
青春期的应该多多教育他,多多和他聊他们同龄人的话题,少给他一些压力,多多宽容,和他聊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 开心 难过 生气 委屈 心碎 很简单,有人分享了他重视的东西,他表现了出来 因为他在嫉妒 说说你们的性别。
2、婴儿期的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呢,父母在平时在怎么注意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4个月的儿童能区别各种气味,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物体。4-5个月便能分辨出亲人和生人。从第4个月起开始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如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高兴起来,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
5-6个月婴儿就可以再认妈妈,这是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婴儿出现的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时起,由于儿童多次感知某种物体或动作,并同时听到成人说出关于这一物体或动作的词,在他的脑里,就在这一物体或动作的形象和词的声音之间,建立起暂时联系,以后只要再听到这个词的声音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并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信号,即第二信号儿童的语言或说出的词是从成人所发出的词或者语言的声音模仿开始产生的,因此,为了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给予语言刺激。
儿童情绪自两个月以后,积极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可以看到儿童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能引起否定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呆滞等。因此,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应经常和儿童交往,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当的玩具,并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 心理学上把一至三岁的孩子叫婴儿。婴儿开始懂事了,自我意识也开始发展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就更复杂,更多了。
值得高度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比如,有的妈妈为了断奶与孩子暂时隔离;有的突然断一次未断成,又突然断一次,接二连三地给孩子不良情绪的刺激;还有的往奶头上涂辣椒面。这都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容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大哭大闹,或者夜惊、拒食,甚至为以后患神经症埋下种子。
因此,母亲为孩子断奶要有计划,慢慢来,不要搞“突然袭击”。在断奶之前的
二、三个月里,就应哄着孩子吃蛋糕、稀粥等食物,而且这类食物的量要渐渐增加,使断奶达到“水到渠成”。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
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3。不要吓唬孩子。人们常看到成人以吓唬该子来逗孩子,这是不利于儿童心理卫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曾做过实验,当孩子正在玩弄小猫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下;又当他与小猫玩的时候,再突然惊吓他一下。以后他见猫就怕,甚至见到带毛的东西都怕,而且终生在心理上留下痕迹。
比如成人说:“大老猫来了”’“大狗来咬xx了!”,并做出害怕的表情,吓得孩子听话了,老实了,感到很好玩。可孩子是不是也觉得好玩呢?不!他是真的害怕,甚至受到惊吓。惧怕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是有影响的。据研究,孩子先天性的惧怕很少,怕这怕那大都是后天学来的。
例如;从来没见过猫的乳婴儿并不怕猫,如果他一抱猫被猫猫抓一下,或是大人说猫咬,孩子就渐渐怕猫,而且,以后还会通过“泛化”,见带毛的动物就怕,甚至连毛皮衣服都怕。又如,孩子不小心手破了,流点血,父母如大惊失色,这不仅会加重孩子惧怕和疼痛,而且孩子长大成人也往往痛阈低,连打针都怕痛。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和举止,父母如果怕狗、怕蛇、怕雷、怕黑暗等,孩子也往往跟着怕。
如果孩子从小这也伯,那也怕,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就会造成人格缺陷,影响心理发展。
3、请综述近期的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理论
婴儿的心理发展基于三方面的条件:
1、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婴儿出生后,脑的重量在第1年增长最快。新生儿脑重平均为350~400克,到
8、9个月平均为660克;2岁半到3岁时脑重已达890~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23%。2岁婴儿的脑在形态及各部分的比例上已基本与成人的脑相类似,且脑的白质部分已出现髓鞘化。脑的髓鞘化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婴儿期,脑的髓鞘化过程在显著地进行着。首先是感觉系统的髓鞘化,而后是运动系统的髓鞘化,最后才是与智力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额叶和顶叶等部分的髓鞘化。脑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遗传编码,但环境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因为脑的正常发展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婴儿脑的发展从出生起就与环境的作用结合在一起。新生儿脑的功能已有了一定的成熟,只是各部分成熟的程度不同。一般是投射区最先成熟,而在种系发生上最新的联合区最后成熟。
所以,1岁以内的婴儿不易形成复杂的条件反射,以后随着皮层的联合区及其联系系统的逐渐成熟,婴儿的条件反射也就逐渐复杂起来。
2、言语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婴儿言语的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概括和调节作用,所以婴儿在不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心理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婴儿出生的第1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时期。
他们以各种形式练习了发声器官,并学会利用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从对言语毫无反应到能够运用声音与人们交际;从完全不会说话到咿呀学语,为言语的发展准备了条件。但是,这一时期的婴儿所反映的只是人们的语音和表情,并不懂得词义。直到1岁以后,词对婴儿才具有信号意义。词的刺激逐渐代替具体刺激,并与具体刺激的作用相联系。
1~3岁是婴儿掌握言语的最初时期,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岁半以前主要是理解言语的阶段;1岁半以后则是积极言语活动的阶段。在前一阶段,婴儿能听懂的词明显增多,能以动作、表情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或要求,但能说出的词极少,只能运用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单词称为“单词句”。1岁半以后, 婴儿的积极词汇迅速增长,其中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少量的代词、副词、量词和介词。
在语句上已从单词句进入到多词句,出现了主、谓、宾等基本语法结构,表现了人物、动作、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能说出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婴儿的心理发展是在个体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3、婴儿的活动以动作发展为直接前提。3岁前是动作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1岁内,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手的动作和直立行走动作的发展上。其顺序是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具体说就是,从抬头到翻身(3个月)、坐起(6个月)、爬行(
8、9个月)、站立(1岁),再到学会行走(1岁又
1、2个月)。 手的动作也是从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到随意抚摸(5个月),再到抓握动作的发展(6个月以后),逐渐形成了眼手协调的运动。2~3岁的婴儿已能随意行走,手的动作也灵活协调起来,并学会了双手运动。
在此基础上,婴儿的游戏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活动也发展起来,如能灵活地摆弄和使用物体,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洗脸、洗手和收拾东西、整理玩具等。这就说明3岁前的婴儿已发展出一定目的的活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萌芽。婴儿通过活动接触了各种物体,训练了感官,发展了各种心理活动。但是,婴儿的活动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主题经常变化,很不稳定,在内容上也比较贫乏和单调,只限于简单的模仿。
4、两岁孩子的心理?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
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
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
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
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2岁多的孩子,这时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
这时已经能够用单脚保持平稳2-3秒,双脚同时起跳,着地能不摔倒。从这时候起一直近3岁,孩子一般都采用双脚同时起跳的方式,能够双脚交替一步踏上一阶楼梯,有时也需要手扶栏杆或由大人牵引。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劲也越来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书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妈妈的包、一本厚书等。
对物体的操作也日趋精细、准确,大多数的孩子已能在1分钟正常用纸穿上5-6个珠子,在2-5分钟内把5-7个小球装进瓶子里,这说明孩子的动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2岁半的孩子80%能进行颜色命名,但正确率只有25%。表现出较明显的颜色偏好,一般来说,易受孩子喜欢的颜色是红、黄、绿、橙、蓝。有80%的孩子能用语言说明物体的大小,88%能正确选择物的大小。
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未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2岁半10-20分钟,到了3岁时间更长一点,他们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
2岁以后的孩子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他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还能表现出较好的回忆,也就是重现,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事物或物体。过了2岁时,孩子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无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2岁多的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知识和新的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一完善的环境。
5、婴儿情绪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兴趣变化无常,说明了其心理活动的( )?
婴儿前期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性情变化无常。说明了他心里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我想做并不舍得坏事。 婴儿情绪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兴趣变化无常,说明了其心理活动的( 多),因为婴儿他不会说话,所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一般婴儿哭了就是小孩表达情绪的时候。 婴儿的情绪变化持续时间比较短,正说明了其心理活动的多变性和持续短暂性。 婴儿情绪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兴趣变化无常说明这个活动非常好。 要求就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兴趣变化,无常说明了其心理活动的频繁。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6、2岁7~9个月宝宝的心理发育有什么特点?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育是在新的生活条件和各种活动中向前发展。
3岁左右的儿童独立行走后便能自由行动,主动接近别人,和其他儿童一起玩,接触更多事物,对幼儿期儿童的独立性、社会性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均有积极作用。
此时儿童的双手动作发展得复杂多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手,洗脸等。双手协调,不论在动作的速度和稳定性上都有明显增进。
3岁左右的儿童已掌握300~700个词,和人交往时已能会用合乎日常语法的简单句,并出现问句形式。
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智力活动更精确,更有自觉性质,在感知、想像力、思维方面都得到发展。儿童透过游戏活动,开始出现高级情感萌芽,懂得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知道“洗了手才能吃东西”,“不可以打人,打人妈妈不喜欢”,这些行为准则,可使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也是为品德发展做准备。
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人的意识形成是和参与社会生活及言语发展直接联系的。儿童能够自由活动,可广泛参加社会生活,同时又为掌握语言,为意识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我意识发展,使儿童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参加实践活动。自己提出活动目的,并积极地克服一些障碍去取得吸引他的东西,或做他想做的事,这种积极行动如取得成功,能激起他愉快的情感和自己行动的自信心,从而又促进了儿童独立性的发展。此阶段儿童,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偏不”,成人应尊重儿童独立性的愿望和信心,同时要给予帮助。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当他开始出现的“自尊心”受到戏弄、嘲笑、不公正待遇或在别的儿童面前受到责骂等时,可引起愤怒、哭吵或反抗行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复杂的内容,经历很长的过程,在儿童期只是开始发展。 七个月宝宝心理发育特点
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但宝宝仍有与妈妈分离时焦虑的情绪,会哭闹一会儿。
这个月的宝宝由于正处在出牙期,宝宝多从嘴里发出“璞璞”的声音。宝宝虽不会因为出牙而发热,但也许是多少有些痛的缘故,常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改变,夜里不易入睡。
有时还会频繁地发出“啊—”“爸—”“妈—”等声音,这有时是意在招呼妈妈,这时,妈妈需用准确的、容易听懂的普通话和宝宝交流。
7、剖腹产的孩子要注意哪些心理训练?
剖腹产的孩子要注意哪些心理训练
由于生育年龄推迟和一些观念上的原因,更多的妇女选择剖腹产来生孩子,但是,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习,虽然他们的智商不受影响,甚至很优秀,但是,容易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脚笨拙等问题。对于剖腹产出生的孩子,我们要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训练:
大脑平衡功能的训练 在孩子出生后前三个月,要适当的摇抱孩子,或让孩子躺在摇篮里,训练他们的前庭平衡能力。七八个月时要多训练爬行,不要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再大一些要训练他们走平衡木、荡秋千、做旋转游戏等。
本体感的训练 剖腹产出生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觉不良,身体协调性差,动作磨蹭,写作业拖拉,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语言表达障碍和尿床等问题。可以训练他们翻跟头、拍球、跳绳、游泳、打羽毛球等活动。
触觉训练 对于两三岁以前孩子的吃手,不用限制他,再大一些还有吃手、咬指
甲、咬笔头、爱玩生殖器等问题,则是孩子触觉敏感的反映。有的孩子容易发脾气、胆小、紧张、爱哭、偏食、爱惹人等。可以让孩子玩水、土、沙子,游泳,赤脚走路,骑羊角球,洗澡后用粗糙的毛巾擦身体,用电吹风微风吹身体,用毛刷子刷身体,用毛巾把孩子卷起来做卷蛋卷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玩需要身体接触的游戏。
剖腹产出生的孩子顽皮,容易紧张,老师和家长不要训斥和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是故意捣乱,而是需要训练矫正。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