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心理技术有哪些,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8-13 21:20:02

1、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连接,连接内在小孩,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但是在某些忽视自己身心的个案身上,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点,个案自身可能怀疑内在小孩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想看到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这时候会用理性来保护自己,哪里有一个所谓的内在小孩?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或者会强调,过去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去看又有什么意义?的确,并没有一个外面的小孩,存在过的现实也无法改变,然而留存在记忆里的受伤害的身心感受以及这些身心感受对我们的当下产生的影响,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回溯过去的目的,不是反刍创伤,更不是为了沉浸在创伤里。切开结痂的伤口,对谁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创伤极其深重,而麻木和冷冻,已经成了惯有的保护模式的时候。这时候,回溯是难的,然而也是更加必要的。回去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感觉,允许那些伤痛的浮现,就好像是伤口下的脓水,切开伤口,是为了允许这些腐化的部分放出来,然后包扎上药,让伤口真正的愈合。

接下来,过了案主这一关,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内在小孩的拒绝连接。就是我在《内在小孩的几种类型》里强调的冷漠型极其衍生的恐怖型内在小孩。这类小孩连接起来通常比较困难,他们会拒绝沟通,不听不说不看面无表情,无论怎么尝试,就是保持这个状态,或者恐怖型会变出吓人的样子,来拒绝。这时候,需要引导需要疗愈的技巧,然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带动案主的耐心和对内在小孩的接纳以及无条件的爱。通常,我都会说,“就这样陪伴他呆一会,对,就是这样简单的仅仅就是陪伴他呆一会儿,什么也不必刻意去做,就这样跟他在一起”。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的接纳和陪伴之后,才可能有进一步为内在小孩解冻。而大部分案主的问题是,对内在小孩有期待和要求,很焦虑的渴望“疗愈”或者说“改变”,这时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大家,先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感,然后,逐步的带出对内在小孩的接纳和爱。而这,也是之后的疗愈的基础。

连接到内在小孩之后,第二阶段就是倾听,允许内在小孩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个部分原理也还是很简单,就是允许创伤浮现,允许脓水流出来。

这个阶段,内在小孩可能会很情绪化,比如愤怒,比如自怨自艾无比委屈,比如恐惧充满担心和忧虑,也可能对自己充满罪恶感对他人充满愧疚感,或者企图做拯救者等等,这些类型的具体解释在《内在小孩的几种类型》一文中有详细说明,此处就不再赘述。

这个阶段首先要允许内在小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而不加评判。具体到每种情绪,处理的方式,需要有所差别,但接纳和允许都是前提,情绪没有好坏,情感是在经历和碰撞中自发的结果,无法用理智或者道德来一下子扭转,因而这个接纳和允许,是一个基本的尊重和前提。而对内在小孩情绪和感受的切身的体会和接纳,也是跟内在小孩进一步建立信任感和亲密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有下面的转变。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就是沟通和转变,这个阶段也是重中之重,也就是消炎上药包扎的过程。如果疗愈,仅仅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就会造成对内在小孩的过度认同,用内在小孩来面对生活,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糟糕的现实问题。比如对父母充满愤怒,关系恶化,或者我行我素,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造成工作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曾经有不止一个个案问我,不是很多教导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吗?那我听内在小孩的话,他不喜欢这个人或者这份工作,我干嘛还要跟他来往/听他的安排/继续做这份工作?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混淆就是“倾听”和“听话”,倾听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听到内在小孩的声音,包括她的需要,甚至她的不喜欢,但是倾听不代表我们要所有一切按照内在小孩说的去做。

内在小孩有不同的年龄阶段,在某些年龄的内在小孩本身就是无法区分主客体的,对这些内在小孩来说,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需要无条件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是“好的”。然而,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非常片面和偏激。这时候,我们需要倾听到内在小孩的需要,也看到内在小孩这个没有得到成长的部分如何去影响自己的生活的,而不是把内在小孩当成真实自我,去按照内在小孩的要求行事,而不负起成年人应有的责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在疗愈中,第二阶段都会不同程度的配合第三阶段的疗愈进行,倾听内在小孩的声音,允许接纳他们的情绪的同时,我们需要另一个角色来平衡,就是内在父母。在这个两个阶段的整体疗愈中,连接到内在小孩的同时,我会引导成年的案主来扮演内在小孩的父母,也就是树立成年自我的内在父母这个角色。内在小孩的每一步打开,都伴随着内在父母的陪伴和引导,同时成年自我在树立内在自我、扮演内在父母的过程中,也在学会对内在小孩负责,也对自己的生活更加全面的负责。这个过程不止是疗愈内在小孩,同时还是自我力量的培养和开启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疗愈在某种程度上是全息的,内在小孩看似简单,却也关系到方方面面。当内在小孩的创伤得到抚慰疗愈并进一步得到滋养的时候,我们的成年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接纳,如何去爱人,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幼年童年的创伤得到了疗愈,成年的自我也得到了拓展和成长。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连接,连接内在小孩,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但是在某些忽视自己身心的个案身上,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点,个案自身可能怀疑内在小孩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想看到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这时候会用理性来保护自己,哪里有一个所谓的内在小孩?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或者会强调,过去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去看又有什么意义?的确,并没有一个外面的小孩,存在过的现实也无法改变,然而留存在记忆里的受伤害的身心感受以及这些身心感受对我们的当下产生的影响,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回溯过去的目的,不是反刍创伤,更不是为了沉浸在创伤里。切开结痂的伤口,对谁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当创伤极其深重,而麻木和冷冻,已经成了惯有的保护模式的时候。这时候,回溯是难的,然而也是更加必要的。回去看到听到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感觉,允许那些伤痛的浮现,就好像是伤口下的脓水,切开伤口,是为了允许这些腐化的部分放出来,然后包扎上药,让伤口真正的愈合。

接下来,过了案主这一关,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内在小孩的拒绝连接。就是我在《内在小孩的几种类型》里强调的冷漠型极其衍生的恐怖型内在小孩。这类小孩连接起来通常比较困难,他们会拒绝沟通,不听不说不看面无表情,无论怎么尝试,就是保持这个状态,或者恐怖型会变出吓人的样子,来拒绝。这时候,需要引导需要疗愈的技巧,然而,最根本的是需要带动案主的耐心和对内在小孩的接纳以及无条件的爱。通常,我都会说,“就这样陪伴他呆一会,对,就是这样简单的仅仅就是陪伴他呆一会儿,什么也不必刻意去做,就这样跟他在一起”。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的接纳和陪伴之后,才可能有进一步为内在小孩解冻。而大部分案主的问题是,对内在小孩有期待和要求,很焦虑的渴望“疗愈”或者说“改变”,这时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大家,先来释放自己的焦虑感,然后,逐步的带出对内在小孩的接纳和爱。而这,也是之后的疗愈的基础。

2、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怎么样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怎么样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大陆一直没有出版。我国的心理学落后世界太多,很多心理有痛苦的人,只能孤身奋战,苦苦探索。太欢迎这类书的出版了,真是积德行善啊。 其实这本书是精神分析流的,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多进步和改变了。可惜国内介绍的很少,还是佛洛依德的复杂灰暗的理论。精神分析的本质就是幼年的生活经验会进入潜意识,并影响今后的心理。与其假设性驱动力,恋父恋母情结等复杂不可证明的理论,不如直接跳出来,更直接的解释我们痛苦的来源。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轻量级的精神分析。 这本书用通俗直接的语言解释了我们痛苦的来源,性格的形成,与如何改进我们的心理。是人人可以理解读懂并付诸实践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90%是对的。但路要靠自己走,看书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有收获。人要改变自己太难了,如果谁能跳出命运的循环,一定是蒙受了太大的恩惠。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做到这点。 内在小孩疗法,是现在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你直达潜意识的深处,接受自己,爱自己,抚平内心的伤痛。建议配合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关注行动,内在小孩关注内心。 最后希望内心有痛苦的人,都能走出来,活出自己的人生。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除非你喜欢一直想他! 不用刻意去忘记,这样只会更难忘记。记忆就在那里 不去不来。你要做的是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前行

3、什么是内在小孩

什么是内在小孩

谓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父bai母在日常生活中会地自己孩子施加du非常大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吧,长zhi期作用的结果,就会在小孩子的心中留下烙印,形成思维定式,dao就算父母不在版身边,甚至小孩长大成人离开自己的父母独立生活,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旧会权

4、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看好孩子,不要让他早恋,对孩子的危害较大。

5、内在小孩是几岁之前叫内在小孩?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到要从生理角度来说的话,一般孩子都是在18岁以后吧,毕竟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再叫小孩的话难免会显得牵强。

没长大的都是小孩子,就算是十七八岁了都还是孩子,但是成年了的男女孩在父母眼中永远是个孩子,不管年龄多大了都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所以多大了父母都会叫自己为孩子。

清楚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没长大的都是小孩子,就算是十七八岁了都还是孩子,但是成年了的男女孩在父母眼中永远是个孩子,不管年龄多大了都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所以多大了父母都会叫自己为孩子。

谓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会地自己孩子施加非常大的影响,正所谓言传身教吧,长期作用的结果,就会在小孩子的心中留下烙印,形成思维定式,就算父母不在身边,甚至小孩长大成人离开自己的父母独立生活,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旧会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7427.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