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心理误区是哪些,糖尿病患者误区主要有哪些
1、糖尿病患者误区主要有哪些?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发展。糖尿病的饮食很重要,但很多患者存在误解,导致病情加重。糖尿病的饮食误区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下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糖尿病的饮食误区主要有:不甜就能吃。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该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饼干等,饥饿时可以用来充饥,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吃下去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的饮食误区还有打上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了。
少吃主食。不少患者认为,主食越少吃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样会造成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
少吃一顿就省一顿药。有些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认为能省一顿药。其实,吃药不仅是为了对抗饮食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致的高血糖。并且,不按时吃饭也容易诱发餐前低血糖而发生危险。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饮食误区。
以上为糖尿病的饮食误区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对糖尿病的饮食误区已经有所了解。唐乐膳提醒:患了疾病要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2、在糖尿病认识上的六大错误
不能只依靠“三多一少”判断
分析:通常情况下,只有当血糖明显升高(超过10 mmol/L)时,糖友才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而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只要空腹血糖≥7.0 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在7.0~10.0 mmol/L的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依赖“三多一少”症状来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十有八九会被漏诊。
需要指出的是,“口渴、多饮多尿”并非糖尿病的“专利”,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现上述症状。因此,不能完全根据症状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
对糖尿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认识不足
分析:糖尿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化是其一大特点。除了“三多一少”症状外,还要熟悉和了解糖尿病的其他症状。
对餐后血糖检测重视不够
分析:在2型糖尿病早期,尽管胰岛β细胞受损,但尚残留部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糖友往往表现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
当餐后血糖升高并超过11.1 mmol/L时,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因此,诊断糖尿病不能光查空腹血糖,还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
空腹血糖大于5.6 mmol/L且肥胖的人,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免漏诊。
用尿糖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
分析:在血糖水平正常的情况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的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故尿糖检测呈阴性。
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时,肾小球滤液里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余的部分随尿排出,于是尿糖检测呈阳性。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糖与尿糖具有一致性,即血糖越高,尿糖越高。
医学上将能够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值称为“肾糖阈”。正常成人的肾糖阈为10 mmol/L左右,老年人的肾糖阈要更高一些。
也就是说,血糖浓度达到10.0 mmol/L时,尿糖才会呈阳性。而空腹血糖≥7.0 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那些空腹血糖在7.0~10.0 mmol/L的早期轻症糖尿病患者,如果靠尿糖阳性来诊断,就会被漏诊。
此外,尿糖阳性也未必就是糖尿病。例如,某些肾小管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障碍,尽管患者血糖正常,尿糖却呈阳性,我们称之为“肾性糖尿”;妇女在妊娠期间,肾糖阈往往降低,也可出现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的情况。
因此,不能靠尿糖阳性与否确诊或排除糖尿病,而应以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用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诊断糖尿病
分析:诊断糖尿病应根据静脉血浆(血液去除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为血浆)血糖的测定结果。
而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血糖,它比静脉血浆血糖低10%~15%。因此,如果以快速血糖仪的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很容易使空腹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糖尿病病情监测数据,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对糖尿病发病日渐年轻化认识不足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许多肥胖儿童,小小年纪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
对有糖尿病家族史、黑皮病的肥胖儿,家长或医生要格外警惕。一旦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食量大增、体重锐减、口渴、多尿、疲乏无力、皮肤爱长疖肿或伤口不易愈合等,应及时检查,排除糖尿病。
3、儿童糖尿病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资料显示,儿童1型糖尿病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发病为主,但1—5岁以内发病者也不少见,最小的发病年龄只有2个月。婴幼儿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注射、饮食和血糖、尿糖监测等完全依赖于家长。这一时期的患儿不可能理解胰岛素治疗和监测血糖的意义,对由此带来的疼痛必然会出现挣扎和反抗,这就要求父母要有较强的感情忍耐力,能正确地认识和适当忍受诊疗措施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治疗条件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小于5岁的患儿缺乏识别低血糖发作的能力,因此要求父母不仅要完成对患儿的一般管理及治疗,还必须掌握对低血糖的认识、预防和处理的知识,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有哪些防治糖尿病误区?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1:空腹血糖很重要,平时只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临床上许多患者只重视早上监测空腹血糖,而忽视了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人的血糖在一天中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单纯一点的血糖不足以反映人的血糖水平。近年的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的意义甚至比空腹血糖的意义更大。所以,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血糖状况,以便更合理地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该进行多个时间段的血糖监测。当然,患者也不必每天都需要监测多个时间段的血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确定合理的监测方式。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2: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有人认为血糖降得越快说明治疗效果越好,这是错误的。血糖降得太快,人体内环境是无法马上适应的,患者会有不适感,甚至发生低血糖,所以应该平稳降糖才是最佳的治疗。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3: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
过分降低血糖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不过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所以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4:血糖控制正常,表示糖尿病已治愈。
糖尿病是慢性的、终身性的疾病,到目前为止,糖尿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患者在经过不断的常规治疗后,许多症状完全消失,血糖也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5:吃了降糖药,饮食就不用控制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必须伴随糖尿病患者治疗终身。如果单纯依赖降糖药物而不进行饮食控制,降糖效果肯定不理想,而且降糖药物服用过量会造成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6: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功能,不能长期服用。
口服降糖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严格按医嘱服用是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相反如果长期高血糖而不服药,那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会更大。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生化指标。
糖尿病的防治误区7: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表示血糖控制理想。
糖基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以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一次血糖高,而HbA1c正常,表示平时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和HbA1c都高则表明一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单次血糖正常而HbA1c明显增高说明此次抽血前较注意了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的。所以,同时测定血糖和HbA1c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慢性高血糖。
总之,走出糖尿病的防治误区,建立科学的饮食方式,制定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对用胰岛素的患者,还要学会计算胰岛素的用量,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的方法。患者还要学会发生低血糖时处理的方法,并重视血糖的监测,了解血糖水平,从而全面实现血糖的平衡控制。
5、1型糖尿病?
主要是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的稳定性.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有帮助。
糖尿病饮食禁忌:
忌食:白糖、红糖、葡萄糖、糖制品、甜食、果糖等
少食:土豆、山药、藕根、胡萝卜、芋头、奶油、猪油、羊油、黄油、花生、瓜子、核桃、动物内脏等
宜食:粗杂粮(荞麦、豆麦、燕麦片、豆制品等)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四个点、五套车、六达标。
四个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多懂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增加自己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的了解,我们科室每月10日下午,进行免费健康宣教,希望大家有时间来听听。“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热量的摄入,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常有患者问我们,糖尿病是不是少吃糖就行,其实不然,除了糖之外,脂肪类、蛋白类食物也是血糖升高的元凶,同样需要控制。曾经有一个患者得了糖尿病之后,严格控制糖的摄入,不但甜的不吃,连米饭也很少吃了,血糖却总是居高不下,仔细一问,原来他饿了就吃肉来充饥,血糖哪有不高的,其实人每天能量的供给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米饭、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控制饮食应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控制摄入总量。“勤动点儿”就是增加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进行有氧运动,避免肥胖。“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既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又要避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劳逸结合,心理平衡,避免过度劳累。作到以上“四个点儿”,糖尿病发病率就会减少50%。
五套车:“第一套车”——糖尿病的教育与心理治疗。要真正懂得糖尿病,知道如何对待糖尿病,既要重视它,又不要惧怕它,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以控制的疾病。“第二套车”——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这就要求我们作到合理用餐,在保障营养的前提下,避免摄食过量,多进食高纤维食物,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少进食肥厚甘味,饮食清淡,戒烟限酒。“第三套车”——糖尿病的运动治疗。长期坚持适量的锻炼,从而增加热量的利用和胰岛素的敏感性。我们强调有氧运动,这个有氧不是单单可以呼吸氧气就行,而是既要达到运动量,又要避免过度运动,对人体造成伤害。具体来讲青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20次以上,老年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每分钟100次以上,并且持续30分钟,每周至少5次。我们做过临床实验,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人,平均血糖就可以下降2-3mmol/L。“第四套车”——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在饮食、运动治疗不能使血糖达标的情况下,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并同时控制好血脂、血压、血黏度。少听野广告的宣传,多与专科医生联系,科学治疗糖尿病。“第五套车”——糖尿病的病情监测。因为糖尿病的不可治愈性,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糖尿病人要定期随诊,进行血糖、血脂、尿常规、眼底等相关检查,了解病情,接受医生指导。
六达标: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度、胰岛素抵抗六达标,就能够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达到良好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其中饮食、运动是治疗的基础。
为什么总是这么多1型的人啊?哎....除了终身治疗的办法,没有其他办法!胰岛素!
对于Ⅰ型糖尿病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主要是采取胰岛素注射治疗
胰岛素疗法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4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