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化,新兴文化,特点是什么
导读: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文化学、新兴文化和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的相关内容。心理文化学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以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新兴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的文化,主要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包括中庸之道、辩证论等。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如下为有关心理文化,新兴文化,特点是什么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什么是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学是从心理人类学分离出来的,以许烺光倡导的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和方法,主要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的学问。心理文化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的国民性的研究。由于“文化与人格”学派在“人格”概念使用上的缺陷,被许氏以心理人类学所取代。而今对于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这一部份,又从心理人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行为科学系统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2、什么是新兴文化,有哪些特点
新兴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的文化,主要包括网络文化、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和广告传媒等。它们的特点是娱乐化、传播速度快、多以网络传播、以影音为主、个性化、互动性等。
新兴文化产业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对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的新的文化行业。20世纪马可尼成功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无线电广播业开始兴起; 1930年代英国第一次正式的电子电视系统的公开广播,预示电视时代的来临;1970年代以后出现了激光照排技术,带来了图书出版业的巨大变革,等等。19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变革的火车头。
当代高新技术有一些新的特点:数字化实现了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信息化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视频、动漫的有机结合;交互性使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实现双向互动交流,产品呈现人性化、特征。
3、请问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自近代以来 ,传统伦理的反思就此成为持续讨论的热点。但是 ,对传统伦理的单纯礼赞和轻率拒斥 ,妨碍人们建立起传统伦理反思的确当问题意识。因此本文强调建立起这种问题意识的四个前提 :告别二元对峙思路 ;告别单纯的思想史定位 ;告别描述性的研究方法 ;告别与伦理实践相疏离的玄思方式。进而以六大问题支撑起这种反思的合理性 :凸显传统伦理的结构特点 ;比较中西伦理的异同 ;勾勒传统伦理反思方法 ;刻画伦理—社会互动情形 ;寻求现代伦理理论建构 ;摸索现代伦理实践方式。
4、什么是文化心理及东西方文化心理有什么不同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①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②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③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5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⑤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我们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从理论上讲,思维方式研究可以回答一些我们以前难以回答的问题。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就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后者提出?心理学家把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叫做“尼德汉姆难题”。很显然,如果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思维特性,这种矛盾并不难理解:西方人强调个体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把一个客体从它所处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忽略它所处的环境的作用。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需要对作用力的分解。西方人善于分解和分析,所以他们做到了这一点。
尼斯比特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理论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任何一种文化都来自于某种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但一种文化永远不可能代替另一种文化。时代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从对比中认识我们自身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同时也应该为继承和创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相信随着心理学和其它诸多学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将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学对思维方式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文化影响机制问题的认识也必将越来越深入。
5、古人是怎样调和心灵的
由于历史的选择,中国古代文人有很强的做官意识,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把一腔才华贷于帝王家。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金榜题名。多数人往往官梦难圆,或放野于山林,或泛舟于江湖,或躬耕于陇亩,或为僧为道,以诗言志,著书立说。
文人怀抱经纶大志, 期望科举仕途, 但在屡试不第后, 或出家修道、削发为僧, 或走上隐居不仕的道路。实际上, 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文人精神世界超越性的具体表现。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其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上, 所谓“道”, 即“穷则独善其身”, 即道家的隐逸情趣结合儒家的“孔颜乐处”。历代那些潜居避世的隐士, 或处山林, 或在草野, 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 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这一层面~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