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孩子为何嫉妒别人
导读:本文介绍了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嫉妒心理是因为占有欲强而产生的,其结果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的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要加强心理疏导。文章提到,父母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同时要避免溺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如下为有关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孩子为何嫉妒别人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2、 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因为此人占有欲比较强,特征主要表现在只要别人有的东西他都会要想得到,否则就会很不开心甚至相当生气,防治措施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立杆见影的措施,主要还是要他可以把心放开一点,应该想到的是世界万事万物如此之多,哪能一一据为己有呢?!
2、为什么孩子会嫉妒别人
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混合心理,其中含有焦虑、恐惧、悲衰、消沉、猜疑、敌意、怨恨、报复、羞耻等成分。从本质上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竞争、攻击和对立,嫉妒心理对孩子之间发展正常的交往具有不良的影响,会妨碍孩子的进步。 孩子为什么会嫉妒别人呢?心理学家发现,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大多数都有嫉妒的表现。如,当孩子发现别的小朋友被大人抱着,而自己没人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嫉妒行为,不愿意和小朋友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类似的表现是正常的,不必采取特别的矫正措施,可是如果孩子已经好几岁了,嫉妒心还特别强的话,就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这种毛病长大后继续存在的话,会带来种种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孩子的嫉妒心强常常是因为家庭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等。有的父母经常拿孩子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相比较,也是造成孩子嫉妒心理的原因。另外,嫉妒还与老师的行为方式有一定关系,如有的老师在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不够公平,偏袒某一方,往往是嫉妒心理的直接原因。 过强的嫉妒心会扭曲孩子的性格,父母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首先,父母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嫉妒不仅影响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应当认识到嫉妒的本质和危害,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了别人,还会毁了自己。 其次,父母要注意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自强观念。与孩子一起进行自我分析,帮他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和赶超对方的方法。父母要帮助孩子形成合理的自我观念,认识到人和人天生就存在着许多差别,有富有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聪明有愚笨……如果处处都想和别人争个高低,什么事都想压过别人,只会自寻烦恼,因为处处都超过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超过别人的目的是可耻的、不道德的。竞争并不是要把人拉下来,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 另外,培养孩子的热情、乐群的性格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助于孩子克服嫉妒心理。最后,父母还应特别重视的是,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因为溺爱是滋生嫉妒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对待比自己更成功的人,使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什么是妒忌心
嫉妒心理是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嫉妒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一种仇恨心,社会上称它为“红眼病”。一般来说,一个人并不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过自己的那些人。每当与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时,嫉妒就会产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的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最后把这种变 态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从差别和比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基于此而想平衡这种不平衡心理。但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
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心看上去似乎是对自尊心的一种满足与安慰,但实际上它满足的只是自己并不正确的欲望。倘若一个人不能从与他人的相互比较中努力进取、合理竞争,仅以嫉妒别人的进步与优势来安慰、满足自己的自尊心,那么,这种不正当的心理防卫势必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重大障碍。
4、孩子有嫉妒心,父母该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复杂化。荣誉感、竞争意识、嫉妒心等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正常现象。在大班这个年龄段,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孩子之间会互相比较。所以家长要和老师互相配合,教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请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和孩子交谈幼儿园的事,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说和对事情的评价,并且帮助孩子分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3)、家长也可以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事例教育孩子,讲一些由于嫉妒心强,做事情失败的故事以警示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具体实例教育孩子,容易理解,她会牢牢记住,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只要坚持正确引导,一定能培养出虚心好学的好孩子,她会获得更多的友谊。
5、女儿,刚上幼儿园,发现宝宝有嫉妒别的宝宝的心理,怎么办?
好多孩子由于年纪小,这也是个过渡期,慢慢的教育,如做游戏等。或者教孩子多多的做点帮助他人的事,我觉得这样更能教好孩子的妒忌心的。 孩子很要强,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平时要多开导宝宝,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是看动画片的方式侧面教育可能会好一些的
6、如何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
林林下午放学后对妈妈说:“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我的手工做得好,老师却把涛涛的手工放在柜子里展览,他做的一点也不好。”当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时,林林总会闷闷不乐,而且经常故意攻击受表扬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源是嫉妒心在作怪。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成就及其他条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嫉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中伤、讽刺、排斥 等。
3、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击、嘲弄、疏远,甚至怨恨。
4、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和替代,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他就向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嫉妒心理在孩子中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向着自己,好东西都应该是自己的。再加上心理调节能力差、社会经验不足,以及羡慕别人,渴望受到师长重视等原因,都是造成嫉妒心理的因素。一般来说,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导,便可以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除。
1、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2、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认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骄傲自满,过高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诚实待人。
7、什么是嫉妒?
嫉妒之心不可有,要把嫉妒化作鞭策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己去追赶上目标者,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利.人要有一颗宽容平和的心,去对人对物.特别是现在汕头的口号:海纳百川.如果每个汕头人都做到了,那汕头就会真的有质的飞跃.起
8、嫉妒的表现与特征
嫉妒心理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心理.它一定要有第二者或第三者的存在。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是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影响。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从差别和比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基于此而想平衡这种不平衡心理。但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 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以下为具体特征:
1、明显的对抗性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 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9、嫉妒心强的人都有哪些特点
而且这个第二者或第三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嫉妒者要优越,或是虽不优越,却对嫉妒者产生一定影响。
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差别和比较的产物,属于一种内心情绪体验。差别和比较的结果是:从差别和比较中形成心理不平衡,基于此而想平衡这种不平衡心理。但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消极的。
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
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但主要是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还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以下为具体特征:
1、明显的对抗性
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
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10、如何帮孩子克服嫉妒心理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也会妒嫉,而且他们的妒嫉心理往往更加强烈且奇特。当孩子发现别人那儿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是相貌、玩具、老师的表扬,甚至是家长的关注,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冲动呢? 由于家里还有个哥哥,九岁的虎虎总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无论是外出游玩、生日派对还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老是抱怨爸爸妈妈偏心。当妈妈解释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他一起玩或者他做了哪些错事而哥哥却没有的时候,虎虎就撅着嘴说哥哥有的玩具自己却没有或者强调哥哥曾经犯的错而自己却很乖。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这样的心理,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包括衣服、能力、受欢迎程度和玩具等等,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都可能诱发他们的妒嫉心理。有些家长认为这种表现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但专家指出,过分的妒嫉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使他们在自己与别人的对比中感到自卑,妨碍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因此家长应该在孩子达到上学年龄之前教会他们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妒嫉心理,以及当孩子的小脑瓜被妒嫉所占据的时候如何平复他们的情绪。 注意孩子的暗示,并表示同情 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于家长们来说,观察孩子的行为方式、掌握孩子的情绪趋向却并不难。当孩子妒嫉心理爆发的时候,他们的行为经常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搞破坏、哭泣或者说妒嫉对象的坏话等等。有时候,妒嫉心理也会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方面,如胃疼、难过、焦躁、情绪低落或者没有干劲。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孩子把他们的想法说出来。比如,爸爸带着5岁的女儿玩秋千,站在一边的3岁的儿子委屈地要哭,这时候妈妈就可以说,“看,爸爸一直陪着姐姐玩,把我们都冷落在一边了,这真不公平,对不对?”如果孩子表示同意,家长就可以告诉他这种感觉就叫做“妒嫉”——“我知道你觉得妒嫉,是不是?不过这没什么的。”家长的理解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这种时候,孩子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家长耐心的倾听,以及对他们内心感受的肯定。 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妒嫉 显然,妒嫉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即使是他们尊敬的爸爸妈妈也会有妒嫉的感受。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当宝宝和爸爸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妒嫉爸爸,但是妈妈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或者感到难过。或者举出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宝宝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心情。比如,当虎虎抱怨自己不能和哥哥一样参加跆拳道班的时候,妈妈就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这种情绪是可以克服的。“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从来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邻居家的姐姐却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说多不公平!”这个故事让虎虎明白原来妈妈也妒嫉。随后妈妈告诉,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得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必须学会接受。 不要过分强调负面的东西 孩子会通过观察大人的做法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当你发觉孩子感到嫉妒的时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不要过多强调孩子的立场,更不要指责受到妒嫉的对象,否则不但会进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养成动辄归咎于他人的坏习惯。假如你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同桌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派队,而自己却没有被邀请。这时候我们决不能指责那个过生日的孩子“不够意思”,而应该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别难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请来吗?这样,孩子就会理解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受欢迎而未受邀请,也不会因此而记恨那个过生日的同学。 帮助孩子找到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样的待遇,假如此时家长能够诱导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但能够缓解嫉妒的心理,还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觉得球队一个队友比自己上场的时间长,我们可以问他,如果你加强练习的话,情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这时,孩子会发现,虽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练的选择,却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通过联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场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或者,当孩子对别人父母对子女所倾注的重视感到嫉妒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行动消除孩子的误会。5岁的美美因为妈妈错过了自己在学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满,“别人的妈妈都来了!”于是,妈妈就让美美在家里面给自己开了一个专场晚会。这样一来,美美明白了妈妈其实很关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别的同学了。 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婷婷越来越可爱了”,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个耸肩的动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有一次,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要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作无意义的比较。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专家指出,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