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有向善的心理呢,人为何要追求向善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2-19 05:20:07

1、人为何要追求向善

人为何要追求向善

所谓善是人心所向,它基于全体人类的价值取向,人类的共同意志。人们以此意志制定规则,伦理,法,就是为了规避违背共同意志的行为。这个共同意志既有最根本的生存意志,又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生存意志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潜在愿望,生存是最大的利益,而利益往往是互相牵扯的,因此要有机制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伦理(善恶标准)是这种机制的一部分。符合人类生存意志的,且不违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行为人们就称之为善,其余均为不善。追求善是意志和利益实现的方法,所有人都在追求善,楼主说的那些所谓追求恶的人其实也在追求善,只是他们追求的善是对自身的善(为自身的),与共同意志相冲突,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变成别人眼中的恶。

楼主的假设可以这样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互相牵扯,在假设两者矛盾不可调和时,男人想要女人符合他的利益,女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就要损害男人的利益,那么利益最大化就是男人放弃一部分利益(一次交欢),而保全更大的利益(把根留住),同时女人也保持了自己的利益不丢失。

当然,这是伦理学的解释,我也不喜欢把所有的事都归结利益,我认为,善念是人的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并非先天形成,最初是来自母爱,后来才加上了社会伦理的规范。刚来到世间的人对于感情是自觉复制的 ,得到的是爱,心中就会存有爱,每个人都不是吃土长大的,多少都在生命之初接触了母爱,所以人心都是先存爱,而后恨才产生的,看起来像是人性本善,而其实人性来自母性,是母爱赋予所有人以良好的开端。当你发自内心动善念的时候,你应该感激母亲。

补充:很抱歉楼主有这种心情。是我们共同把问题挖得太深了,不是吗?真理是朴素的,可能也并不美丽,与其知道一个不美的真相而谁都无力改变它,不如继续维持心中这个美丽的幻象,不要点破它。浮生若梦,没有什么真相是不可接受的,而人如蝼蚁,何不把梦做得更美一点呢?善是一个美梦,你把它作为一种境界去追寻,就会体验到佛的快乐。谁说行善不快乐?善念发动处,便是快乐倾溢时。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性善论追求向善是本性,性恶论追求向善是为了赎罪!

我个人觉得不管什么论点,善本身就是人自己订的一个标准,而且每个人不同,也许恶人觉得为己谋利就是好的,于是他作恶来满足自己善的标准,仅此而已!

不是要追求向善,而是“善”实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一般人心中的善大概都遵循一般的道德准则吧!

唉,这个追求向善是最可悲的说法了,因为善是让大多数人获利的价值取向,所以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如果你现在认为追求善事正确的,追求恶是错误的,那你就没领悟透彻。一切皆有理,善恶皆有缘。

有人说善是人的本性,但是却又说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那人类不也该是弱肉强食么?

我相信人性本恶,恶与恶的互相牵制才会有善的出现——大家都想得到利益因此而产生一种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游戏规则,这就是道德啊,法律啊之类的。

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恶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因为善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人都会向善。

所谓追求恶,也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享受的当作善了。没有人会想要自己做自己也认为是恶的事情。

1 干坏事,之前人会觉着获利了,可以改善自己的状态了,出于兴奋中。之后,人就明白自己伤害他人了,善良的本性就会告诉人做错了,就会产生内疚和悔恨。可是重利益的恶人会很快沉浸在满足欲望的喜悦中,忘记了良心。

2 善是人的本性,而所谓的利益驱动恰好是不善的心,是邪恶的,违背本性的。

3 大义就维护所有人的善,维护社会的道德。在人善心显露的时候,人就会遵从大义。

4 良心谴责促使人赎罪。如前所说,利益驱动就是恶。

5 良心谴责和满足欲望之间,很多人会选择满足欲望。这就是懦弱。作恶可以带来快感,而行善给人平和。

你好!

生是人的本能,死亦是人的欲望。

为什么会有生命?

生的人又想死。

而想生的还在,占大部分

想死的已经死了或正准备着,占小部分

哪一方的力量更大,哪一方的嘴更多,道理就是哪一边。

所以提倡向善,当然,你完全可以去做恶,不过,去杀人放火前要有可能被群众吊起来扒皮的心理准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人为何要向善,为何要同情弱者

人为何要向善,为何要同情弱者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剖析人类善恶观的本质。

善恶其实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套集体对于个体的约束,有利于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和延续。其外在表现形式是道德。

这种约束在个人上体现于,由环境影响发展成的固定心理模式。教育环境告诉你做这件事是对的,久而久之,你的心理就形成一种常态。违反和顺从它就会感到难过或高兴。

所以说善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你成长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并且这种行为对繁衍有利,那这就是善。

那我们为什么要向善?

很简单,心理分为变态和常态。并不是说无恶不赦、想法异于常人就是变态,而是当人违反了自己从小建立的心理模式,两种意向产生牵扯,便会影响到人的正常思维、行为,这才是变态。(一个人如果心理上认为杀人是对的,那他杀人并不会有罪恶感,只是很难在我们这个“不杀人有利”社会生存下来而已,会被排斥)。反之,顺从内心便会感到愉悦,让我们保持常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向“善”的原因了。

同情弱者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积累下来的善恶观之一,我就不另解释了

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0-,以上我一个个字打了10分钟

你好!

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

在人的潜意识里总是不自觉地把对方的境况假设成自己,只不过是没有察觉到罢了。

另外从多元的角度看,任何人都会是一个弱者,没个人都乐于保护别人就是保护自己了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弱者,也就是孩子(老人),简单来说就是尊老爱幼。人为何向善?简单来说就是,助人为乐乃快乐之事。 呵呵,不知道帮助您没?

要做个好人,做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也要做个值得别人帮助的人。

这是本能吧

需要你换位思考

3、...为什么善一类的情和事为世人尊崇,而恶被唾弃,人心为什么一定要...

...为什么善一类的情和事为世人尊崇,而恶被唾弃,人心为什么一定要...

其实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为什么世人崇尚善而厌恶,你想想如果世人崇恶弃善呢,又会是什么样子,人心相善,其实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自我催眠,是指相信万物有灵,万物皆善,其实不是,善恶都共存,没有善,恶也就没有相对立,没有恶,也体现不出善的美德,其实世人崇善,你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种定律。

这只是个人观点,跟心理学没有关系。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4、佛说没有对错善恶,为什么向善?是执着吗?

是心态而亦。

5、为什么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句话是孔子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提出来的,古代皇帝为了巩固统治,独尊儒家,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三字经流传很广。人之初,性本善,就广为人们认知,其实他只不过是儒家的一种对待事物看法而已。其实还有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故而人之初,性本恶。

“人之初,性本善”,是就人人都天生具备同情心理而论。同情心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善良的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高贵的品质。从我们懂事时起,人人都希望所有人都过得幸福美满,即人人都对他人抱着一种“善”的倾向。这种希望和倾向是发自内心的,当他人快乐时,自己也会觉得快乐;他人痛苦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心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始终充满希望并不断地得以发展和进化。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有很多人并不希望“某些人”快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具有主观性,有思维,有理性。当特定的人们相互在后天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对方有很多的思想和举动并非自己所认同时,就会产生“希望”对方不快乐甚至痛苦的意识或倾向。但这并不是人的本性,因为所谓希望对方痛苦只不过是由于有了后天的接触和深入了解才产生这些负面情绪和倾向的,这种倾向是人们对自身的天生本性“加了工”才形成的,故不能算人之本性。到这时,可能有些人仍然感到困惑,我们现在假定,人们相互之间根本不了解对方,突然发问:“你希望对方快乐吗?”你毫无疑问会立即回答:“是的,我希望对方快乐。”而这就是从人的内心里发出的声音和思想倾向,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向善的。

然而,人除了天生有“向善”的本性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本性”呢?当然有,那就是人生来就有“自私”的本性,但“自私”这两字总觉得让人有些不舒服,于是人们对之更换了一个称呼,即“本我”。为什么说“人之初,性本私”,或者说“人性本我”呢?这主要是从人类天生具有各种欲望而言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尽管“希望他人快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欲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愿望”。但对自身则不同,更多的是本能的“欲望”使然,而不仅仅是“愿望”。我们天生就就有“本我”的欲望,如生下来就要吃奶,饿了就会哭,对自己的父母分外亲近等,都是“本我”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无论我们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满足自身的某种欲望,而决不会首先想到满足别人的欲望。这既是一种本能,也无可厚非,只要不“损人”,只要不刻意地“利已”,都是应该得到认同的。

为什么我不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呢?持“人性本恶”观点的人们主要是基于与“人之初,性本善”作比较而言的。在这种比较中,所谓的“善”,是指对他人有益的思想和行为,是利人又利己的思想和行为;而所谓“恶”是指对他人利益有损的思想和行为,是损人而利己的思想和行为。但在我看来,一切的“恶”都来自于后天环境才引起的思想和行为,与本性虽然有关,但并不是人的本性之一,更不等同于人的本性。这在《三字经》中也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而“恶”就是由于“习相远”导致“性乃迁”的结果。

《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孟子的儒家思想:人刚出生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性是善的,可是到了成年人,因为教育不当,人性被歪曲了,就变成了丑恶了。在评法批儒年代,《三字经》一打开就受到了批判。人生出来什么都不懂,哪有善恶?性善论是唯心主义,“性本善”就是克己复礼,是孔孟之道在蒙骗老百姓。

与性善论相对的就是性恶论,两种对立的观点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

为什么会争论呢,因为他们都是从道德层面来判断善与恶。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出生的善恶,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都是错误的。

其实,在先秦和远古,善恶和老子的道德一样,并不仅仅是指意识形态,更广泛的是指自然规律,是唯物论。善恶、吉凶都是辩证、对立的统一体。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吉也就没有凶。《论语》也好,《道德经》也好,它们都源自于易经。易经中的吉凶,本来指的是自然规律,从而引申到社会规律和人的本性。人们拿去算命的时候,就成了迷信,而孔子就是反对用易经算命的,他是通过易经来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如果把“善”理解为是遵循客观规律,那么,人之初,从怀孕到出生、到吃奶,到学语、到学步,总之,都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本性是善的。如哭闹是人们最讨厌的,但小孩放声大哭的时候,就有大人说,哭得好,越哭肺活量就越大。刚出生的时候,谁都要哭一声,不哭的时候,接生婆还要在婴儿的屁股上打一巴掌,让他(她)哭。用打屁股来让初生儿哭,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还有,小孩跌倒了,大人会说,跌了就会长得快。长得快慢与跌有关系没有我们不清楚,但是,一个自小从不跌倒的人,长大以后,他能经受起摔打吗?所以说,只要符合客观规律的,都是善;违反客观规律的,都是恶。

6、为什么有的人内心单纯

有的人内心单纯,多数产生的原因是他的,生长环境所造成的,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被社会上不良环境所影响,内心世界当然是纯洁单纯的。

人无完人!对于这个而言我们没有绝对的回答。只是我们认为,有的人的社会经历比较少,想的也比较少,所以头脑只想得很简单!很单纯!这种情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

性格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把人心想的特别的向善,内心特别的单纯善良,我觉得这样的人其实是交朋友最好的人选,我也喜欢这样简单纯净的人。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天生的脸,天生就是这样的模样;

二是人内心的气质问题,有一个词叫做:相由心生,是有些道理的。

还与平时的生活、教育、家庭有关。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3294.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