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的本质是心理上的博弈,怎么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心机博弈
1、人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要说明一个基本常识,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中国人往往在谈论人的本性,这是从人性角度去谈论人这个存在者,而西方哲学说的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的,是谈论人这个存在者的抽象性最高规定。本质不等于本性,这是两个概念。
从你对别人的回复中,看得出,你没有接受过哲学教育,建议你从零学起,哲学不是中国人那种随机性的思考,他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非常严格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会产生出专攻语言的哲学家的缘故。当你没有接受过哲学基础教育时,你在读一些专著的时候是不可能读懂他们在说什么的,理由就是因为,语言太专业,每一个单词都有他特殊的意思。中国人大多没有这种习惯,概念非常混乱。 人的本质要看我们把人放在怎样的环境和话语下去定义它。
一般人对人的本质的定义都是受到了马克思哲学的影响,他借助现实社会生活或称为社会学意义来定义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符合伦理学的标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定义是有前提和目的的,它虽然揭示了人在社会层次的表达法则,但是它也忽视了人这个单一自我的维度。
正因为此,所以,不同哲学家站在不同的前提和角度下,就出来了很多种说法,有些人把人的本质同人的欲望联系起来,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无休止的欲望,这类哲学家还不占少数,尤其是非理性派大多这么倾向。这缘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出于个人主义的前提下的。如果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那么人的本质必然同于自然的本质,但是这必然体现不出人的特殊性。
所以,当我们说人的本质的时候,往往是希望找到人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定义。我原本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人是超越存在之存在者。但是这样定义还是稍显抽象了,所以,进一步去思考它,也可以说,人的本质在于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能动性活动者。 至于你说的人性问题,我可以更准确的告诉你,人的本性在于蒙昧。人之初性本眛。 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正因为人是蒙昧的,才需要启蒙。
通过高等教育,一个人越是有理想就越是渴望超越,他们的价值在于存在者之外,生命被贬低到了很低的地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相反,一个从来就拒绝超越自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乏味人生的人,无论怎么样,都不会理解什么是高雅和精神的事业。 因此,大众和世俗的人性,因为其环境的狭隘,导致其思考狭隘,只见人性之恶,不见人性之善,片面独断,更说明不了哲学思考的全貌。
而真正的哲学家,就在于指明最深层的见解,哲学家的作用在于启蒙大众和世俗。 ——以上内容由业余学者提供,自认为比专业学者要专业,你可以不采纳,但是不应该不看,我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回复的,谢谢阅读
2、人的本质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交织在一直的。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什么是人的本质?
本质,我的看法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内在特征。人的本质,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首先,人是自然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各种基本需要。其次,人是社会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里的人,人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了工具,同时人脑的特殊机能,使得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高于一般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可以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人的本质包含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即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在历史维度上,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追求自由的过程.而实践使人获得质的规定性.
5、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之初、性本善..现在的人自私.自利..性质额略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利己,人们做的一切是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利益,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自私 利他性 善 恶!!总之 人的本质也是多种多样的!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使某一方面突显出来,久而久之成为你做事为人的标准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
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
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
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活着并快乐着
6、为什么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说人是理性的?在许多博弈赛剧中很...
这是博弈论的思想啊,就是说,当人人都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行动时,所得到的结果,往往非但不像传统经济学所说的会使人人的效用都最大化,反而往往会得到一个最坏的结果,是人人的效用都得不到满足。
仔细研究一下博弈,人作出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得到的结果是最坏的结果。
博弈论的基本假设就是博弈参与人总体是共同理性的:(1)每个参与人被假定为可以对所处环境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正确的信念与预期;(2)给定他们的信念,每个参与人能理性行动,即选择最大化自身偏好的行动。这个也是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
另外,博弈论还要求全体参与者的选择行动时共同一致、不可偏离的,这就是纳什均衡的概念。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4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