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养生方法有哪些,如何正确的心理养生
中医养生有哪些方法?
1、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2、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5、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养生之术: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楼主您好,以下是我的回答
欢迎您的采纳和追问
中医养生之道:冬季"冬藏"的养生原则
冬藏,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原理。所谓“冬藏”,就是指人到了冬季,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
补益: 民间有“入冬进补”的习俗。总之,冬季的保健用药,应该围绕着“藏精益气”上作文章,少用一些清解药。当然,对于一些体质属“热身”者,也不能拘泥“冬藏”,这是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与保健原则。
保暖: 重视保暖,也是“冬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老弱病残者。进入冬季,既有室内外温度高居不下的暖冬,也会出现因寒流南下而气候急剧下降的寒冷天气。这种急剧下降的天气,容易使人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血管疾病。因此,应该重视随气候变化而加衣。
睡眠: 为了适应“冬藏”,应该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冬季应该提倡早睡,适当多睡,以达到养精蓄锐的目的。当然,在夜间保证8个小时睡眠的情况下,午睡可以适当减少。
锻炼: 冬季进行运动锻炼如何体现“冬藏”呢?一是不主张太早晨练,二是不能运动得“汗流浃背”,以免伤气,同时也避免因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最好的活动还是散步与打太极拳,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尤其是年老者,不要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防病: 感冒、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是冬季常见病。对于防治感冒,一是衣着防寒,二是对免疫力差的人,使用参芪一类补益药扶助正气,以防感冒。对于有积火者,应该及时用清热药清解积火。对风寒感冒初发者,可以用姜茶汤一类进行保健。
山东济南地区适合怎样的养生方式?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六大学派。各大学派的着眼点各异,但却殊途同归。按照“治未病”的养生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心理 心理养生的方法,除顺应四季调摄神智外,还包含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做到清心寡欲、戒骄戒躁、思想安静、神气内持、减轻负担。使神智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可以养生防病、预防早衰。
(2)饮食 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辨饮食之宜忌、适寒温,平衡膳食、忌偏嗜诸方面。
(3)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养“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老年人的运动养生,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四套养生功法“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都十分适合中老年朋友习练。
(4)生活习性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中医所讲究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些都是损耗元气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习性中不知道保养元气,使元气充沛,步入中老年,必然会百病丛生。
(5)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炙、推拿、按摩及中医各种临床实践。只有经络畅通,气血方能运行正常,人体的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滋润给养。所以,认识和掌握经络的重要性,对保健养生会起到很大作用。
(6)药品方剂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即是药物养生。药物养生的根本就是固本培元。老年人服用保健药物,应着眼于培补先天、后天之本。如冬虫夏草、枸杞、狗脊、胡桃肉、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等,皆为补气益精之药。
建议到柳埠镇去。有山水的地方,除了周末人稍多,其他时间都很安静。饮食也比较方便。春夏很舒适,秋冬如果家里有暖气的话也不是很差。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六大学派。各大学派的着眼点各异,但却殊途同归。按照“治未病”的养生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心理 心理养生的方法,除顺应四季调摄神智外,还包含两个具体内容,一是养意志,二是调情志。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做到清心寡欲、戒骄戒躁、思想安静、神气内持、减轻负担。使神智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可以养生防病、预防早衰。
(2)饮食 中医养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饮食不足或调理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辨饮食之宜忌、适寒温,平衡膳食、忌偏嗜诸方面。
(3)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养“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而,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老年人的运动养生,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四套养生功法“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都十分适合中老年朋友习练。
(4)生活习性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中医所讲究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些都是损耗元气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习性中不知道保养元气,使元气充沛,步入中老年,必然会百病丛生。
(5)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指导着我国针炙、推拿、按摩及中医各种临床实践。只有经络畅通,气血方能运行正常,人体的五脏六腑才能得到滋润给养。所以,认识和掌握经络的重要性,对保健养生会起到很大作用。
(6)药品方剂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身目的的方法,即是药物养生。药物养生的根本就是固本培元。老年人服用保健药物,应着眼于培补先天、后天之本。如冬虫夏草、枸杞、狗脊、胡桃肉、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等,皆为补气益精之药。
6、如何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什么是养生?什么是中医养生之道?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与方法。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黄帝内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主张房事有度
中医认为性生活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
“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
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防止外邪侵害
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如何才能做到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
古人有哪些养生诀窍?
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注重养生,但是往往不得其法,效果不明显。其实,现代人不妨参考一下古人的养生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保健,效果更佳。
1、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 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增强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捶背还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背部皮肤新陈 代谢。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不过,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捶背须谨慎。
2、经常梳头脑神通
孙思邈说:“梳头可以使身体愉泽,面色光辉,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两手五指分开并屈指伸入头发间,从前额沿头顶至后脑循环往复按 搓头部,每次梳头十次至百次。动作轻柔,或用木梳每日梳头3—5遍,每遍60—100次,可以疏通头部经络。常梳头可刺激头部经络,引气血下行,有助于缓 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又能引气血上行,治疗脑供血不足。
3、面宜多擦气血平
经络系统中很多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擦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擦10余次。这样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还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状况。
4、目宜常运眼不花
眼球转动,中医称为运睛。闭上眼睛,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睁开眼睛即可。眼球转动时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做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做能年老目明、看事物清晰。
5、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为胃肠等脏器所在,常做腹部按摩有利于消化。仰卧在床上,两腿伸直,脚尖朝上,两手搓热后叠加在一起,用掌心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照小圈、中圈和大圈的轮廓,各按摩12次。这样能健脾胃、助消化,久练对肾亏乏力及便秘均有疗效。
6、谷道常提防痔疮
谷道指肛门,平时有意识提肛门,可防痔疮、肛裂等疾病。站立或躺在床上均可,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起并紧缩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停顿一下,再放松、呼气。反复做5—7次。
7、肢体常摇筋骨壮
两手握拳,连同两肩,向前轮转胳膊,先由里向外下方转,再由外向里上方转,再换一只胳膊按同样方法轮转,各20次;平坐,提起左脚向前缓缓伸直,脚尖向 上,当快要伸直时,脚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5次后,再换右脚做。此方法能舒展四肢关节,对中老年人预防肩周疾病,提高身体机能具有益处。
8、足心常擦心清净
泡洗双脚后,用右手握住右脚趾,用左手摩擦右脚的涌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发热为止。再将足趾稍稍转动,然后放开双脚,向上、向后尽量翘起足趾,再收缩足趾,像这样反复做10次。右脚着地之后,换左脚。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降虚火,缓解头昏、头痛、目眩、咽痛,还可缓解失眠及足部萎缩、麻木等。
【来源:网络】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