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粉丝的心理问题有哪些,粉丝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9-11 23:00:01

1、粉丝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粉丝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支持的明星不怎么红的话。。。 我仍然会支持的~~ 因为只要我喜欢的。。就表示那个人仍然有实力、、总有一天也会红的

内心空虚,不知为谁活着,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到追“星”,有何实际意义?舆论误导毁了多少人。

2、为什么脑残粉不允许他人说他的偶像一说就被怼..这帮人脑子是怎么想...

为什么脑残粉不允许他人说他的偶像一说就被怼..这帮人脑子是怎么想...

我觉得脑残粉不让别人说他的偶像是因为在他心中偶像是那么的完美绝对不允许别人玷污,假如有人说他的偶像就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不尊重,脑残粉是太过在乎自己的偶像了以至于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脾气去怼对方,已经失去了自己正确判断事情的能力,所以会出现粉丝怼别人的事。

这是个人偏好与人生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

主观性不同,人生价值观不同,价值选择自然不同。

脑残粉只是一部分对于偶像十分热爱而易冲动做出一些让其他人无法忍受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东西,所以这不是什么心理疾病。

反之太过抱怨的你反而会被影响,置之不理即好,尊重每个人。

因为喜欢的东西被说了

你有喜欢的东西吗,类比下就知道了

极端的人 讨厌别人说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缺点。

个人觉得脑残粉是比较幼稚,不太能够认清现实,觉得自家真主就是哪哪都好,天天都可以到处吹;或者比较极端吧,认定了真主就全心全意扑上去了,不允许有别人不认同的。

当然还有黑粉故意骂人给偶像招黑的,这种真的恶(⊙﹏⊙),但是也就是一直都有,不可能消失了。

首先粉丝喜欢管说他们偶像的叫无脑黑,而说了他们偶像的人会说这帮粉丝是脑残粉。

其实要真想揪出来谁对谁错挺难的。

首先是粉丝,如果那些人说的是理性客观的问题,真的需要改正的,那这时候就是粉丝的问题了,他们能接受别人对偶像的褒奖,却接受不了别人点出的不足。这说明他们还不够成熟,做事情欠思考。

再说所谓的无脑黑,无缘无故的在人家偶像的帖子里,一顿问候全家,也不知道人家偶像哪里得罪你了让你嘴巴这么臭,这种人就是刷存在感型的,现实生活中应该是被人欺负了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却在网络里重拳出击。但是不建议这样,毕竟你问候人家全家,人家怎么可能放过你,你一张嘴对着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张嘴,你能比得过吗?万一哪天那几千万张嘴中,那一张嘴灵验了呢?

3、如何利用所谓的粉丝现象

如何利用所谓的粉丝现象

粉丝,英文fans趣译,原意为歌迷、影迷,现泛指文体娱乐明星的崇拜者。“粉丝”现象,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偶像崇拜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集体迷狂是“粉丝”们,特别是年轻崇拜者的心理特征。从古至今,先祖、英雄、圣人、明君、忠臣、标兵、模范、明星等一直是各类“粉丝”所迷恋和崇拜的对象。偶像是一种被过度阐释的文化幻觉,是价值诉求的超负荷承载。在自我塑造与自我丧失之间,偶像崇拜作为“粉丝”个人的心理悲剧,是一种特别努力但又十分贫乏的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偶像的黄昏”随时可能降临。

偶像是被呼唤出来的,表明时代精神在寻找其代理人。改革开放以前,标兵与模范是全社会的偶像。那个时候,“粉丝”们表达对这些偶像崇拜的方式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他们乐于助人、忠于职守等行为和精神进行深度模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动用国家力量所推举的偶像,是对社会欲望的整合与塑造。遵循某种道德话语的生活,是充满喜悦的,人们需要这样的偶像。

偶像叙事更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崇拜/学习/模仿正在进行一场宏大的“形象工程”。“粉丝”们通过幻觉获取了某种价值和体验,“偶像崇拜”则填补了他们成就感与身份感的空缺。

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偶像逐渐成为消费欲望的表征。偶像的流通进入不同管道,比如知识、财富与政治,货币成为偶像们的偶像。偶像符号的增殖与繁衍,偶像市场的细分化,产生出来的是固执、狂乱和浮躁,这与理性社会所需要的坚守与宽容相去甚远。

时下新崛起的“粉丝”(fans,英文“迷”的谐音)一族,为什么会成为媒体热炒的对象?

粉丝群又是怎么出现的?

放眼时下的大众文化市场,但凡受到热烈追捧的偶像明星都会派生出一连串绵长的产品联动效应,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不仅拉长了传播过程的外延,更丰富了人们消费偶像的方式。于是,在偶像崇拜情结的驱动下,在媒介宣传累积效应的刺激下,在大众文化市场逻辑的引导下,当下的“粉丝”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把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作为传播互动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消费想象中,大众媒介向“粉丝”提出了一个类似于“数学极限”的命题:你可以通过不断消费与偶像相关的一切产品以拉近与偶像之间的距离。

然而,哪怕这种距离被无限制地缩短,最终它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这其中的距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物理距离,其本质显然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区隔。在现实生活中,明星与“粉丝”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在消费主义的面纱下,这二者也会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执手共舞。但那条无形的鸿沟却不会消失,它依然存在于粉丝迷蒙的视线和发热的头脑之外。而那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粉丝”则沉湎于消费所带来的快感中,乐此不疲地体验那些虚无缥缈的所谓零距离偶像接触,成了明星经济不自觉的牺牲品。

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双重驱动不仅导致了“粉丝”群体的诞生及其消费行为,也在无形中促使“粉丝”建立了一种以寻求身份认同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在“粉丝”的国度里,地域和阶层已经不再是划分人际交流圈的绝对法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及情感的共鸣。当代的“粉丝”幸运地享受到了跨越空间、自由交流的便利,这使得“粉丝”力量的聚集成了转瞬间的事。

而“粉丝”之所以放弃个人的追星行为而投入到群体的狂欢中,除了技术限制的解除外,文化观念及心理机制也在起作用。虽然当代“粉丝”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没有选择,只得沉默”的颓势,但个体的“粉丝”依然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在繁华都市的冰冷建筑中,隐藏的是一个个漂泊的、寂寞的灵魂。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人口的不断集中而缩短,但熙熙攘攘的表象下却是心灵的日渐疏远。亲朋好友间缺乏沟通,同事邻里间关系淡漠,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孤独、空虚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来填补情感的缺失和内心的空洞,于是,对明星偶像狂热崇拜并进而加入“粉丝”群体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在一路追星的过程中,“粉丝”得以宣泄自身的情感并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同时,为了印证自我的审美偏好与品位,寻求志趣相同者,“粉丝”们选择了结伴成群,他们成了各种粉丝团体中的一员,与志同道合者分享追星的体验,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情感信任,确立身份认同。他们不再是大众中默默无闻的一员,他们成了围绕某明星的一个小群体的成员,这些成员共同拥有一种亚文化。

由此看来,“粉丝”亚文化的不断壮大是因为它满足了越来越多的“粉丝”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原子化”的大众社会寻找到一种新的身份。此外,“粉丝”现象还折射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关注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正是这种自觉与热情推动了都市化的繁荣与进步,同时又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强大主力,对发展文化产业大有益处。①

今天,“粉丝”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这一方面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粉丝力量日益膨胀的忧惧:作为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少年亚文化的阵地之一,粉丝亚文化中包含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异,甚至相悖的因素。

不可否认,通过“粉丝”各种具体的行为表征,我们看见了粉丝文化的蓬勃生机,它的确使传受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透明。但与此相伴的是,因为过度的偶像崇拜所引起的病态追星行为也并不鲜见,这些“粉丝”现象中的极端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粉丝”在娱乐文化事件中的定位?文化评论人杨禹的这段话可以给出关于此问题的形象解答:粉丝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撅就折,一泡就软,一煮就化,一挑就断。

虽然粉丝文化并不乏一定的时代感与合理性,是传播时代、互动时代里不可缺少的一道辅料,但若以粉丝主导宴席,不仅会令主料迷失其味,也会使全席失去风骨。②这也昭示我们,面对粉丝现象产生的负面效应必须果断地采取措施予以规正或引导。

综上所述,从传统的受众研究角度来看,“粉丝”的勃兴无疑是媒体策动下的一次集体出走。而粉丝现象中展现出来的强大的表现欲、互动性、参与性及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消费潜能,均表明它既是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主体性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传媒娱乐经济所导致的一种结果。然而“粉丝”究竟能否在出走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在媒介、社会、受众等多方联动下,建设并维护好健康和谐的“粉丝”文化。

4、感觉有些粉丝的脑子是不是有点毛病

去看看浪潮吧,就是说这种群体行为里面的个体对自己是有很强的心理暗示的,当然,现在的粉丝经济造就的粉丝有很大一部分是没形成是非观的低龄群体也是一个原因

应该不是吧。

5、社会上粉丝,你对这有什么看法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原义是“热心的追随者”、“xx迷”之类意思,早期多指女影迷、女歌迷、女追星族等,其后泛指所有影迷、歌迷、追星人群。很多粉丝建立了各自的小圈子,有些还成立了协会、网站等组织体。在粉丝人群中,每个人“着迷”的程度都不一样,大部分都表现得相对“温和”,但也有极个别人行为极端,甚至引发暴力或恶性事件。粉丝通常会给他们所“迷恋”的明星起一个称呼,如蔡依林的粉丝叫“骑士”,陈楚生的粉丝叫花生。在现代西方国家,“fans”一词还扩展有“同志恋”、“同性恋”的引申意思。

粉丝一般为年龄在12——2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男女居多。粉丝首先通过电视等传媒认识一位偶像,既而或多或少地产生出一种迷恋情绪,欣赏那位偶像的一切作品以及他/她本人,甚至与他/她有关的一切事物。大多数粉丝仅仅是喜欢收集偶像的作品,讨论偶像的逸事,参加有偶像出席的活动等。比较痴迷的粉丝会对偶像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在幻想中与偶像沟通,为偶像花费过多的精力与金钱,或抱有不现实的追求。

我觉得嘛,追星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像我也追星啊!既然会追星,那么当然会有粉丝啦!我也是东方神起的粉丝啊!尤其喜欢在在!!但是我认为当粉丝要有个度,不要太盲目地去追星勒!不然的话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可能会有不好的效果!!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7391.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