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愚痴心理有哪些表现,佛教指的痴是什么

laoshi 心理科普 2024-04-16 20:50:02

1、佛教指的痴是什么

佛教指的痴是什么

【 痴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及修道中断之。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载,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暗等异名。又同论卷五十五谓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乱、不正知等,皆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之生起必由痴,故痴必定与其余九根本烦恼相应。

反之,若心处于非痴之状态,或与痴相反之精神作用,称为无痴,乃三善根之一。俱舍宗不以其为独立之心所,唯识宗则以为善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九谓菩萨之十地以及佛地,各有其应断之二种愚痴,合为二十二种愚痴,又称二十二愚。

【 痴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梵语慕何Moha,译言痴,又曰无明。心性暗昧,迷于事理也。一切之烦恼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识论六曰:‘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曰:‘诸烦恼生,必由痴故。’俱舍论四曰:‘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大乘义章五本曰:‘暗惑为痴。’

【 痴 】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又名无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为三毒之一。

贪嗔痴,佛门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对情来说,专一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2、谁知道佛教中“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吗?

谁知道佛教中“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吗?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

”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不用那么复杂,就是拜师的意思.以佛法僧为师.也可以单独依止一个师傅.

3、佛教里贪嗔痴慢代表什么

佛教里贪嗔痴慢代表什么

贪——贪爱五欲

指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嗔——嗔恚无忍

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

痴——愚痴无明

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慢——骄慢自大

指怠慢;傲慢;轻慢;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或者是惯性思维,原来我是对的,现在也应该是对的;缺乏激情,缺乏学习精神

4、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

佛法的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明达善恶因果。知道什么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明辨善恶就能修善断恶,趋吉避凶,生活就会美满幸福。

第二个是明辨真假空有。知道世间一切法皆是无常变幻的,生生灭灭,无有真实。即不起贪嗔痴等妄执,没有了贪婪心、嗔恨心、愚痴心就远离诸多烦恼,减少很多戾气,增加很多祥和,生活中就会轻松自在。

1)佛家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2分);2)佛家子弟勤奋专注,不求速成,善于积少成多、由难到简。(2分)

佛法处处都是智慧啊。智慧是什么?其实是深刻地认识到和讲出的事物的本质性的内容。因此,所有佛法,都是智慧的体现。

佛是随缘度众,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众生,面对不同的根性,佛陀都能随缘善巧地智慧方便地讲法度众。因此佛法分大乘、小乘和密乘,针对的是不同的根性的众生,传授的都是对机的智慧。

佛法一切智慧的基础,就是因果。成佛下地狱的道理,都在因果之中。空性开悟,也不离因果。可以说,明白了因果,就不再是迷信了,开始走上正信的道路。

5、佛:怎样解释今生愚痴

知道今生愚痴便不算愚痴,愚痴之人不会认为自己愚痴的。问佛怎样解释今生愚痴是觉的开始!众生愚痴只因迷惑颠倒,而迷惑颠倒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因此会在六道中累劫轮回受生。今生能觉悟自己愚痴颠倒,也是因缘具足,当来通过修行,定会脱离六道苦。

? 上师解答:佛讲众生“愚痴颠倒”,你看,我们想要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快乐的因;我们不愿意感受痛苦,但是我们所做一切都是痛苦的因。我们所想和所作所为都是背道而驰的,我们都想快乐,但是不会行善,这就叫愚痴颠倒! 你执着痛苦而想逃避,这本身是个痛苦,你永远脱离不了这个痛苦;你执着快乐而去追求,快乐离你越来越远,你永远得不到快乐。我们不执着快乐,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快乐自然而然就来了。我们不执着于痛苦,更不想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自然而然就远离你了。 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心转变了,一切都会转变。我们持咒念佛、诵经打坐都是为了转心,如果你心没有转过来,这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内心里不要再那么愚痴颠倒!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7670.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