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特征遗传给孩子的特点, 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分析
导读:本文讲述了父母哪些特征最容易遗传给孩子,以及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提到面部五官的部分相仿性、父母的性格以及具体分析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文章呼吁父母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栽培孩子,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成长。如下为有关父母特征遗传给孩子的特点, 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分析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父母哪些特征最容易遗传给孩子
具有遗传性的特征 所有的 相貌。。身高。。性格把。。。。 情绪,这是他唯一让我真切感受到的。但遗传不等于复制,不然你就等于小爸爸,或小妈妈了。开个玩笑。至于基因,你不可能去选择。你也没法控制。学习爸妈好的优点就是尽孝。 1 面部五官的部分相仿性;
2 父母的性格
2、具体分析父亲和我的教育方法的特点。
主要写了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让子女当上大官,当上个什么什么家,好光宗耀祖,有大把大把的钱花,就让子女不停地写作文,背论文,读科技文,把课余的时间全部塞的满满的,子女一点儿自由也没有。有时,写累了,想放松一下,但又很快被父母责骂,自己又得开始写写写、背背背、抄抄抄、读读读了。而文中,周海婴的父母就不是这样,是真正的让海婴顺其自然的长大,相信海婴一定比其它的一些人有更好的技能,更健壮的身体。关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话 号方法如下: 1/查询阅读量:查询微信多篇文章的阅读量,包括头条和非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广的最直观的数据就是阅读量。这直接决定到你推广
4、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
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注意到生活中的“关门现象”:“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
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老师举了生活中的一例。女儿3岁时,着不愿意去,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亲子教育,早期教育,早教,早教中心,幼儿教育,幼教)
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要做“最好的家长”
有些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
己、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这只‘杯子’是满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也会备受压力。”
5、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家庭教育的侧重点是什么?_?
(一)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与孩子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都有他的内在的衡量标准。父母是否重视子女教育及将子女引向何方是其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体现。生活中,有些人孜孜不倦地探求事物本质、追求发现真理;有些人努力谋求经济利益、获得财富;还有些人则以善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不管您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客观、积极、正视现实和人性化应是最基本要求。
人的价值观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无论哪一个侧面和层次都应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导引人的生活。就以教育孩子这个侧面来说,您对孩子的期望、教育应该注意并考虑到孩子个人的实际情况。一是能力方面。有的孩子不具备艺术天赋,但可能具备科学研究的资质;有的孩子理性学习能力一般,动手能力却可能很强;有的孩子聪明伶俐,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智力中等,反应稍逊;有的早慧,有的晚熟……对此都不能一概而论。二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您可能出于种种原因,希望孩子从事某个职业、有某种理想的前程,从自己出发替孩子设计未来,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结果可能是空中楼阁。即使孩子听从您的意见,从事与自己个性特点不相适应的职业,他也可能干不好或觉得不愉快,这样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生活。此外,还要考虑社会成员分布的实际。社会中“尖子人才”、“名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孩子将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如果不顾实际地要求孩子出类拔萃,忽视子女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目标的偏差会带来对孩子发展的伤害。这些都和能否接纳现实、尊重实际的价值观念有关。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人格成长
有些家庭当孩子做错了事或失败时,父母往往会挖苦、嘲笑、责骂孩子,致使孩子心理负担沉重、自尊受损;父母不和、常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温暖;而有些把孩子当作中心的家庭,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已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使孩子没有自我存在的感觉;还有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如果孩子有违自己的愿望,虽对孩子不打不骂,但自己却唉声叹气,表现出极度失望或不真实地安慰孩子,这些情况都可引起孩子的巨大心理压力。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形成密切相关。
(三)家庭休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孩子完成规定作业后,哼哼歌、下下棋,或与朋友聊天、游戏时,您有没有说过“时间还早,还不再做点习题”?孩子复习迎考期间,偶尔看看电视、踢踢球,您有没有提醒过“快考试了,还能玩吗?”诸如此类的话?其实,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和丰富多彩的,即使在学习化的社会中,学习已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仍不是人生命的全部。富有情趣的休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侧面。现时代,人们的休闲意识较以前明晰。不同的家庭有各自具体的休闲方式,无论怎样都应促人上进、使人热爱生活、给人精神享受;能融洽家庭关系,使一家人更加相亲相爱;让人愉悦、放松身心,从中得到真正的休息,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人在所处环境中的行动及结果、发现与体验,对人有巨大的潜在规定性。积极、乐观、宽松向上的家庭气氛,会对您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金色雨林整理发布
6、父母应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
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 不使用暴力,无论什么错,虽不是都可以原谅,但认真教育是必需的。根据孩子的爱好,适当采取行动。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理解自己……推荐书:『今天我来当家长』,『好父母,好家教』 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诺言都要实现。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就一句话:不要想着去教育孩子,用你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因为教育是枯燥,现在的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不如换个方式,如果你做不到的你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到,甚至要求做得更好!比方说:你说孩子总看电视不学习,那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是不是你去在看电视呢?如果身为家长都忍不住要看电视,那还怎么去要求孩子呢?我家孩子在学习时我尽量不看电视,自己可以去看看书,哪怕是你最没有兴趣的书,你都要坐稳了,目的就是带动并影响孩子能够安心的坐下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你对孩子说过的话要记住,并要实现,不要给孩子说空话,孩子的记忆可是很好的,做不到的话千万别说,这样让孩子很失望,次数多子,孩子就不会再信任你了.(我说的都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不是空空的泛谈,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加我为好友,我们一起讨论吧.) 首先我们要想到孩子的心里问题,这就必须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他再想什么,平时注意孩子的言行,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里教育。他做错事时不要武力解决,不要轻易对孩子做承诺,说过的就必须要实现,为孩子在心里上树立一种“言行必果”的心态。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孩子有成绩是要尽量表扬,当然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学习上,要有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心态,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适适吧,祝你们幸福。温馨提示: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风险,让孩子经理一些小的“意外”有利于培养他们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7、现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在中外教育史上,曾有一些教育理论家在总结自己和他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原则。如:我国古代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过早教、威严有慈、以身作则、环境熏陶等家教原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了全面发展、尊重子女、理智施爱等家教原则。家庭教育原则,来自家庭教育实践,并随着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充实完善。根据我国国情和家庭教育现状,现代家庭教育应遵循下列主要原则。
一、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相结合
这个原则是指家长必须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发展特长。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可能带动其他几方面的发展;同样,某一方面的滞后,也可能妨碍其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关心和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决不能重智轻德、重学习轻劳动、重营养轻锻炼。
当然,全面发展决不等于平均发展。由于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别。家长不仅应当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别,而且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如某种兴趣、爱好、技能以及个性等),引导和鼓励孩子利用这种特点发展成某一方面的特长。
全面发展的人,能自如应付社会的各种需求,因而获得社会选择的机会也多;有特长的人,能在竞争中以一技之长脱颖而出,从而实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全面发展与培养特长的原则,无论是国家需要。还是家庭发展,都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向性原则。
二、立足家庭与面向社会相结合
这个原则是指在确定育儿目标时,既要符合家庭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的国家要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个人和家庭的存在与发展都同社会紧密相关。因此,家长一定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教子观,必须把家庭利益和子女的发展前途纳入国家利益之中,把为社会服务确定为培养子女的方向。如果一味考虑自己家庭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势必脱离实际,难以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甚至陷入个人主义的泥坑而贻误孩子的前途。
当然,每个家庭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家庭教育主要是 在家庭中进行的,他受到家长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和子女素质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子女发展目标的设计、对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家庭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8、两岁孩子的心理?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2岁多的孩子,这时最明显的是运动功能的发达,所以当孩子眼睛一张开就开始吵吵闹闹。这时已经能够用单脚保持平稳2-3秒,双脚同时起跳,着地能不摔倒。从这时候起一直近3岁,孩子一般都采用双脚同时起跳的方式,能够双脚交替一步踏上一阶楼梯,有时也需要手扶栏杆或由大人牵引。孩子胳膊和手上的劲也越来越大,能扔出一些略重的玩具、书本、沙包等等,能提、拿一些重物,如妈妈的包、一本厚书等。对物体的操作也日趋精细、准确,大多数的孩子已能在1分钟正常用纸穿上5-6个珠子,在2-5分钟内把5-7个小球装进瓶子里,这说明孩子的动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2岁半的孩子80%能进行颜色命名,但正确率只有25%。表现出较明显的颜色偏好,一般来说,易受孩子喜欢的颜色是红、黄、绿、橙、蓝。有80%的孩子能用语言说明物体的大小,88%能正确选择物的大小。对时间的知觉是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们从成人那儿模仿学到了一些有关时间的词语,但却不能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说明了孩子对时间概念的认识还未清晰。他们的注意力从1岁起就开始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1岁半时能集中注意力5-8分钟,2岁10-20分钟,2岁半10-20分钟,到了3岁时间更长一点,他们能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自己也能独立地玩较长的时间。2岁以后的孩子的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此时他已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个月的事物,还能表现出较好的回忆,也就是重现,自己能回想到相隔一个月甚至更多时间的事物或物体。过了2岁时,孩子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趋于复杂化,大人这时不可再一味地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护和自我意识强烈,正在尝试独立自主,父母若无不马上适应这种急速的变化,只会带来泄气和灰心,如果顺着他,也许反抗心还不至于太强,其实一个可爱且有依赖性的孩子试着反抗,这对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产生点反抗意图,较能激起他应对人生冲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2岁多的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上,虽然能和亲近的大人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不认识的人或不熟悉的同龄孩子仍然不能打成一片,不过心里非常渴望与之交朋友。对于语言和知识的吸收非常有兴趣,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借此逐渐吸收知识和新的语言。这时大人若能顺水推舟,孩子就更能顺利成长。在知识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中要回答孩子的问题,为孩子的成长准备一完善的环境。
9、有关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你知道多少???
晚上好?作为父母是应该有一套自己教育孩子的合适方式方法。如:怎样育儿和批评孩子应该注意那10点,还有怎样测查孩子习惯的养成情况,及怎样开发孩子的所有潜能为根本教育理念等等。看到你的问题就知道你肯定做得很好,很高兴认识你,祝你家庭幸福美满!周末快乐! 培养孩子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受智力影响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等。据有关幼儿工作者的观察,孩子在3岁以前是否接受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在3岁前形成的“不良模式”以后是很难改变的。
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孩子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儿童身体的发育,而且决定着儿童今后的人生走向。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呢?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3、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10、孩子的心理健康
发展心理学里面讲 孩子的每一段时期 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以后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您说的那种心理特点 努力去了解顺应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是家长们应该去好好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按着自己的思维逻辑教育,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5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