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儿心理现象有哪些表现,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有哪些心理特点
1、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有哪些心理特点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常常为了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等动物,就把图书上有关狼给破坏掉;喜欢那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
3岁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这时,如果用新的或他喜欢的玩具来哄他,他会马上又破天涕而笑了.
家长在了解这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后,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每年开学初,小班的孩子都面临一个上幼儿园哭闹的问题.尤其是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甚至更长的时会发生哭闹现象.所以,送幼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要在开学的前几天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一定要交代接孩子的时间,千万不要骗孩子.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一定要马上离开幼儿园,千万不要一会儿不放心,偷看孩子活动,只要这样才能使幼儿能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接孩子要按时按点来接孩子千万不要提前来接孩子,如果你提前来接孩子,别的孩子就会受影响而哭闹.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由于3岁幼儿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我画的是太阳”等.
由于3岁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此外,对3岁幼儿提出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
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4、5岁孩子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已经能计划游戏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律,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家长帮助和解决.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
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家长都抱怨孩子很不听话,很淘气.3岁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注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5-6岁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
4、5岁的儿童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3岁孩子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
5、6岁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因为活波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
4、5岁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尝试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事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人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而孔融“让梨”,是因为“他人小,大的吃不了”.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共同的特点,幼儿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摆弄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
5、6岁儿童就不同了,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些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要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家长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要因嫌麻烦而拒绝孩子的提问.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幼儿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探究行为,对探究过程中的失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适时地交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低下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水面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
己、对事物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家长应及时配合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全面地得到健康的发展.
2、宝宝会闹情绪吗?大概都有哪些现象呢?
小宝宝也有各种情绪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它不适的反应,哭叫正式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主要是大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由于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还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加上大人不能了解宝宝的想法,宝宝自然就会以哭、闹等举动,来达到他们的需求。
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主要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宝宝闹情绪的具体原因:先天气质每个宝宝的气质皆不同,有的宝宝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宝宝却是常常笑容满面……父母应多观察宝宝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先天的气质。生理上需求当宝宝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睡不安稳等,就容易有情绪反应,了解宝宝闹情绪的原因,再进行安抚。
过渡时期反应两岁左右的宝宝,开始会借由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他的想法和意见;如果父母不能了解宝宝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宝宝自然就容易以哭、闹等举动来达到他们的需求。管教不当宝宝会在与大人的互动中去探测大人的反应,当大人回应方式养成后,宝宝就会以此方式预测。如宝宝一哭闹就有玩具、糖果,日后就会以哭、闹方式来取得。
方案1冷静面对当宝宝情绪不稳定时,父母必须成为宝宝的好榜样,先控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表示任何看法,慢慢走到宝宝面前,让哭闹中的宝宝感到你的冷静,降低哭闹情绪。千万不要在宝宝情绪不稳定时,自己反而更生气,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方案2利用辅助工具安抚宝宝宝宝闹情绪时,可以利用一些宝宝平常喜爱的玩具、布偶,让他抱在怀中,暂时安抚宝宝失控的情绪,然后进行安抚、询问动作。
方案3抱在怀中,安定情绪当宝宝情绪失控时,可将宝宝抱在怀中轻拍以安抚情绪,或是放一些轻柔音乐、宝宝平时喜欢听的歌,借以安定情绪。方案4用温柔的语气对宝宝说话用温柔的语气对宝宝说:“宝宝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还哭得那么伤心?”“你很难过,哭一下没关系,等会儿告诉妈妈为什么会难过,让妈妈帮助你。”如此会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尊重。
方案5一杯水、一条毛巾,让宝宝感觉到你的关心拿水给宝宝喝,或是拿一条毛巾,拭宝宝脸上、额头上的泪水以及汗珠,让宝宝得到照料,感觉到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注意,降低哭闹不安的情绪方案6站在宝宝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宝宝闹情绪时,须了解宝宝发脾气、哭闹的真正原因,站在宝宝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当宝宝对你诉说他的感觉和想法时,除用心倾听外,父母可以重复宝宝所讲的话,让宝宝感觉到你是了解他的。
方案7适当的管教如果发现宝宝每一次都是以闹情绪为手段,来达到引起父母的注意或需求的目的时,这时父母就须给予宝宝适度的管教,并且非常严肃地让宝宝了解,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小宝宝也有各种情绪婴儿的情绪最初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愉快,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另一种就是不愉快,是生理需要未获满足或其它不适的反应,哭叫正式不良情绪的反应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情绪会逐渐复杂起来。主要是大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由于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还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加上大人不能了解宝宝的想法,宝宝自然就会以哭、闹等举动,来达到他们的需求。
婴儿从满月到3个月末,主要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宝宝闹情绪的具体原因:先天气质每个宝宝的气质皆不同,有的宝宝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宝宝却是常常笑容满面……父母应多观察宝宝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先天的气质。生理上需求当宝宝肚子饿了、尿布湿了、身体不舒服、睡不安稳等,就容易有情绪反应,了解宝宝闹情绪的原因,再进行安抚。
过渡时期反应两岁左右的宝宝,开始会借由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他的想法和意见;如果父母不能了解宝宝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宝宝自然就容易以哭、闹等举动来达到他们的需求。管教不当宝宝会在与大人的互动中去探测大人的反应,当大人回应方式养成后,宝宝就会以此方式预测。如宝宝一哭闹就有玩具、糖果,日后就会以哭、闹方式来取得。
方案1冷静面对当宝宝情绪不稳定时,父母必须成为宝宝的好榜样,先控制、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表示任何看法,慢慢走到宝宝面前,让哭闹中的宝宝感到你的冷静,降低哭闹情绪。千万不要在宝宝情绪不稳定时,自己反而更生气,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方案2利用辅助工具安抚宝宝宝宝闹情绪时,可以利用一些宝宝平常喜爱的玩具、布偶,让他抱在怀中,暂时安抚宝宝失控的情绪,然后进行安抚、询问动作。
方案3抱在怀中,安定情绪当宝宝情绪失控时,可将宝宝抱在怀中轻拍以安抚情绪,或是放一些轻柔音乐、宝宝平时喜欢听的歌,借以安定情绪。方案4用温柔的语气对宝宝说话用温柔的语气对宝宝说:“宝宝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生气,还哭得那么伤心?”“你很难过,哭一下没关系,等会儿告诉妈妈为什么会难过,让妈妈帮助你。”如此会让宝宝感觉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尊重。
方案5一杯水、一条毛巾,让宝宝感觉到你的关心拿水给宝宝喝,或是拿一条毛巾,拭宝宝脸上、额头上的泪水以及汗珠,让宝宝得到照料,感觉到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注意,降低哭闹不安的情绪方案6站在宝宝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当宝宝闹情绪时,须了解宝宝发脾气、哭闹的真正原因,站在宝宝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当宝宝对你诉说他的感觉和想法时,除用心倾听外,父母可以重复宝宝所讲的话,让宝宝感觉到你是了解他的。
方案7适当的管教如果发现宝宝每一次都是以闹情绪为手段,来达到引起父母的注意或需求的目的时,这时父母就须给予宝宝适度的管教,并且非常严肃地让宝宝了解,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
烦躁
3、怎么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回答“新生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发展心理学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不同的特征。新生儿是这些方面发展的快速期.
掌握新生儿特点,经常对她进行微笑和按摩。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如何判断新生儿的心理健康
正常婴儿之间大脑的发育、智能的反应差别可以较大,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另外,婴儿智力发育的早晚,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大人的教育训练有关。所以,有时需在年龄增长过程中,继续观察,才能得出是否有智力缺陷的结论。
有的婴儿,儿科医生一看就知道孩子有智力缺陷,脑子发育有问题。这是属于一些先天性遗传病或代谢内分泌病,这样的孩子往往有特殊面容,与正常孩子长得不一样。如有一种先天愚型的婴儿,眼裂小、眼外角上翘、鼻梁塌隐、 眉间距离宽、嘴小舌头大,舌头常伸在口外,所以也称先天性伸舌样痴呆。还有一些影响脑子发育的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表现为头型异常,如小头畸形、尖头畸形等。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5、1岁的孩子脾气很大,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宝宝为什么脾气大
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1岁宝宝发脾气是独立意识的一种体现,这一点非常关键。您不妨对宝宝的内心世界再多些了解,以便更好地面对与处理问题。宝宝1岁以内,走路和说话等独立技能还不能掌握得很好,需要依赖父母获得满足,这时他会表现得听话、顺从,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安全。但到1岁以后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摔玩具,不高兴还会打人。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是几乎所有的宝宝在这个时期都会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只是有些宝宝表现的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如何应对宝宝的小牛脾气
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
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
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她)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质找出来,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对的地方。在宝宝的情绪得到了安慰后讲道理,比一遇到问题就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谓的移情教育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做好典范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让宝宝体验小朋友拿到最小苹果时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让宝宝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变得更友好,更谦让。
二、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认为在一种行为之后马上给予奖赏强化,这种行为就会增强。当孩子关心别人做出谦让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认同宝宝的表现。采取多赞扬的方法,让他体验其中的快乐。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对某些强化不良行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当爸爸妈妈发现宝宝脾气暴躁时,要多和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以便找出宝宝叛逆举动的原因,尽早消除。对宝宝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提出批评,并可以采取措施,教育宝宝学会如何处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处理让宝宝学会自我控制
当宝宝首次出现无理行为时,爸爸妈妈就不应妥协,更不要一出现问题就用买玩具或买吃的东西来买“和平”。宝宝从无知到有知,到完全认识,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保持一种明理是非的态度去教育,让宝宝逐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由家长来决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决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长共同协商决定。
当宝宝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适当强制性地让他休息片刻、换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一个轻柔的暗示、暂时的冷落,可能会产生效果。久而久之,宝宝就知道发脾气的方法没有效果了,就会停止用该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下,再慢慢地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大人都会任性、乱发脾气了,何况是小孩。发脾气从发展学上来说是“合理”的,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没有(或很少有)孩子没有发过脾气的。它和先天的气质也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发起脾气来比别的孩子大的缘故了。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会“动肝火”,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发脾气高峰在两到三岁,这和他们的自我意识地初步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有关。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同时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又要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社会化。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选择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规范和纠正他们的行为。一般这种现象会延续到四到五岁,以后会好一些。孩子发脾气并不说明他们“坏”,他们正在做着他们这个年龄要做的事。
细数孩子发脾气的6大原因
1、过分溺爱。父母如果溺爱孩子,任其为所欲为,有求必应,孩子就会倾向利用父母的失败,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放纵失教的情形,会养成他们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发脾气、哭闹的主因之一。两岁的孩子成长得很快,有一种强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愿望,却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这时孩子会对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无能感到愤怒,因此要发泄。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发雷霆,若父母或老师容易发怒,孩子会模仿他们。许多父母在儿女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有可爱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体劳累。导致身体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劳过度等,2-3岁的孩子可能已经不睡午觉了,但是体力仍不足以支持过久,而身体疲累会令人容易发怒。若婴儿湿了尿布,肚子饿了或身体虚弱等,都可能令他们容易发怒。
5、健康问题。身体不适、生病了都会影响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还有在生病期间,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头脑中并没有取消,孩子便会发脾气。
6、饮食状况。有些饮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应,会造成他们失去自制能力。对于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会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剂、巧克力或过多的糖分等。
聪明父母巧对孩子发脾气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们首先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其次应该了解孩子是怎样通过发脾气来得到需求的表达;然后应该和孩子沟通,了解和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后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这种反应方式不受欢迎。
1、表现对他的爱
▲千万保持冷静。发火的父母会使孩子更加发火。记住,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来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发泄怒气,但是不要针对自己的孩子,毕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温柔、温和地和孩子讲话,对他安静下来有好处。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简化自己的用语,而且平静地和孩子说话。不要让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气。
▲靠近孩子,抱他爱他。身体上的亲密能达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气氛缓和下来。让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亲密地坐在孩子身边帮她平静下来。
▲如果孩子因为生病而发脾气,此时你应该对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时收藏起来的玩具让他玩。因为这时他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
▲当他表现出一点控制自己的能力时,你要有针对性地表扬,比如本来他发脾气时要扔东西,这回虽然发了脾气,但没有扔东西,应该表扬他。
2、不予理会
▲有时候孩子会存心想试探你而故意哭闹,此时你只要站稳立场,他看看没有指望控制你了,会安静下来,就不会再任意哭闹了。
▲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一样东西而大发脾气,千万不要为了让他安静而把东西给他。如果一发脾气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以后他就会更随心所欲地乱发脾气。
▲如果孩子的任意哭闹,你忍受不了他的叫声时,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做声音大的活动,例如吸地板、钉东西。不要理会孩子哭闹时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要让他明白,叫喊没有用,只有好好说话,你才会注意听。
3、转移注意力
▲音乐有镇定的功效,放点音乐,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哭闹停止。
▲可以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孩子和你一块儿去干,他就会忘记发脾气的事。
▲在孩子耳边轻声说些有趣的事,或者开始说故事,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听故事而停止哭泣。
▲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让孩子玩个有意思的游戏、读本书或者只是把孩子带到户外。
4、隔离政策
▲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抱到另外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不再哭闹时,就可以回来。等他回来之后,和他谈谈刚才的事,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发生。万一孩子再度哭闹,仍旧采取隔离政策。
▲如果孩子在店铺里大哭大闹,只要平静地把他带出来或带上车。等他哭过之后,再继续把刚才的事做完。不要让孩子觉得发脾气可以阻止你采购。
▲不要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和他理论,他一定听不进去,等事情过去了,他有一个好心情时,可以和他谈谈,这样效果会好。
现在的小孩没有那个是好脾气,最主要是引导!而不是抱怨!
其实宝宝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1. 大人脾气大吗? 面对小孩的脾气大人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很多父母面对小孩脾气大,自己也是忍不住的】
2. 没能理解小孩的需求和内心世界,1岁多小孩慢慢地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自然会通过其它的方式来实现,来获得大人的关注、认同和妥协
3. 转移宝宝注意力,硬的不行的话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但是聪明或倔强的宝宝没那么容易转移的。
-----来自 宝爸育儿日记博客
谁说我“无理取闹”? 当宝宝大哭大闹、怎么哄也哄不好时,作父母的是又沮丧又愤怒,倍感无奈。 宝宝哭闹仅仅是因为他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愤怒吗? 其实,往往不单是语言能力的问题。由于语言水平低,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是会比较吃力,再加上有些家长错误的处理方式,比如不耐烦的指责呵斥抑制了孩子的说话欲望;或者由于孩子平时就缺少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导致他不擅用言语发泄愤怒的情感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一不称心就大哭大闹、纠缠不休,我们要面对的就不光是语言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宝宝爱哭爱闹呢? A 钳制父母的“杀手锏” 别看宝宝年龄小,他的眼力很“老辣”——对养育者态度的观察要比大人们想象得更为敏感。是家长的溺爱、迁就使孩子把哭闹当作满足愿望的武器。当他发现哭闹几回就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他会本能地反复使用。
如果成人不分是非对错地一味满足,孩子将得到一种长期的暗示,即这些要求都是合理可行的。当成人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无理取闹、任性纠缠。而且,“狡猾”的小家伙也很清楚这个“杀手锏”对谁有效对谁无效,所以他会“看人下菜碟”。 【对策】:学会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需求,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 B 不理解所以不开心 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尚不成熟,宝宝对某些事情因为无法理解而哭闹不止。
比如在同伴交往中,由于小孩子不知道别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同的,再加上没有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概念,所以很容易和同龄伙伴发生冲突。这时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大哭大闹、伤心不已,但这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策】:多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并耐心地加以引导,这种现象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退。 C 没有安全感 由于长期缺乏心理安全感,一些孩子用叫喊和哭闹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
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哭泣或发怒,常常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一些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就会触动他们嚎啕大哭、情绪十分激烈。从表面看来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孩子的任何反常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例如有些家长本身是喜怒无常的,心情好的时候和孩子玩玩,心情不好时就一顿打骂。这往往使得弱小的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对的,什么时候又是错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胆小、自卑,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吸引成人的关注。
【对策】:做温和、耐心、可信赖的父母,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D 对大人的“模仿秀” 当我们对孩子乱喊乱叫的行为尴尬苦恼之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平时也曾对孩子或家人大发脾气呢?作为父母,我们可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孩子的表现有时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所以言传身教一直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方法。 【对策】提高自己的情商,冷静、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
由此看来,小孩子的哭哭闹闹都是有原因的。家长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6、婴儿有哪些有趣的反应?
刚出生的小婴儿有很多有趣的生理反射,医生称之为原始反射,大多会随着孩子的发育而消失。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并不是婴儿有意识的动作其实挺有趣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孩子的健康状况。让我们来了解了解这些有趣的婴儿反射。
莫罗反射
表现:
妈妈们经常会发现,较大点的声音经常会“吓着”宝宝,出现肢体向外展开后,迅速的内缩,抱团的动作。这是就是宝宝的原始反射的一种,叫莫罗反射(moro reflex),或叫惊跳反射。
医生检查常常一手撑住宝宝的肩膀,另一手将其头部抬高10-15度,再突然让宝宝的头轻轻往下坠落,会看到宝宝的两手臂会先伸直且外展,手掌也张开,脊柱与躯干也伸直;
之后手臂弯曲成拥抱状,手掌也握起拳头,整个人像吓了一大跳的样子。
医学意义:
医生检查这个动作,可以了解婴儿对外界刺激所作的反应,观察婴儿神经传导路径到脊髓的原始反射,以及两只手的功能是否正常。因为有些婴儿在生产过程中,产道挤压伤等,可能会有臂神经丛麻痹,使得反射反应只出现单边。
而如果这个反射超过4个月仍然存在,则需要怀疑存在神经系统病变;
超过6个月还有则肯定有神经系统病变;
若有上肢不对称反应则可能为半身轻瘫、臂神经丛损伤、锁骨或肱骨骨折;
若下肢反应消失则疑为脊髓下段损伤与先天性髋关节脱臼。
击剑反射
表现:
又叫不对称颈张力反射,让婴儿平躺着,稍微转动头部方向,改变头的位置,婴儿脸向一侧的手会伸展拉直,而对侧的手则会缩起来,呈现拉弓或击剑状。
医学意义:
当头颈位置改变,控制平衡的内耳系统中半规管以及淋巴的流动会促使婴儿姿态发生改变,可以用于测试神经传导路径的完整性。这项反射反应并不一定会出现,但是婴儿若到了5~6个月之后,该反射反应仍持续存在,则可能存在问题,若持续存在可能是因为婴儿的脑部或是发育方面异常,而婴儿也会因为身体击剑姿势而不能翻身。
游泳反射又名潜水反射
表现:
把不满6个月婴儿是天生的游泳潜水运动员,俯卧放在水里,他会表现出协调很好的不随意游泳动作。并且在水中闭气(气管通道会自动关闭而不致水进入气管),张嘴,睁眼睛,用手和脚来游动。
一般满6个月以后,如果再这样把婴儿放在水里,他就会挣扎活动;直到8个月以后,婴儿才拥有有意识的游泳动作。
医学意义:
胎儿在充满羊水的子宫内就具备自动咽水和在水中划动游泳的无条件反射能力。浸入水中的婴儿四肢会主动划动,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因此给身体一定浮力);游泳反射将使婴儿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它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是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的指标。
握住宝宝的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的小脚踩在桌面上,这时宝宝会将足底平放,下肢屈曲然后抬起,再放下,这一系列的动作类似迈步,称为踏步反射,一般持续4~5次。
一般在数周后,宝宝对下肢的自制力增强,踏步反射会逐渐消失。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