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伴孩子心理策略研究,家长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陪伴孩子成长
1、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有质量?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有质量?
对号入座
三类隐性失陪,你属于哪一类?
1--看管陪同≠陪伴
34岁的LISA是一位全职妈妈,为了方便照看5岁的儿子,她辞掉了外资公司总经理助理的高薪职务,转型成了一名经营护肤品的微商。平时除了外
出拿货,LISA基本都在家里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刷微信朋友圈,甚至连带孩子去滑滑梯的时候也不例外。说到陪伴质量,LISA坦言虽然自己整天和儿子在一
起,但其实除了吃饭之外,其他的时间,大家几乎都是各忙各的。5岁的儿子,在妈妈刷微信时,基本都是以电视和iPad为伴。小小年纪,不仅自己可以从网络
电视上找到自己想看的节目,并且懂得如何从苹果应用商店下载自己喜欢的小游戏。
在亲亲袋鼠资深早期专家符欣看来,有时间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沟通,是当下最普遍的一种精神上的失陪。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微博)都会把陪同视 为陪伴。因此,他们可能会一边带孩子散步,一边刷手机上的财经新闻。面对孩子的互动需求,总是表现得十分敷衍,有时甚至会言语粗暴地让孩子一边儿玩去。
2--命令说教≠陪伴
36岁的胡先生,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女儿。虽然工作繁忙,但是胡先生对于女儿的教育却颇为用心。放暑假之前,就为女儿制定了书架的学习成长计划。
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固定的日程表。每天下班后,虽然胡先生很累,但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白天的任务完成了没有。由于女儿总是偷工减料,胡先生只得一而
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跟女儿讲各种大小道理,从优秀女孩的基本修养,讲到论小效率的重要性,甚至谈到了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女儿的小一代。
在胡先生看来,让孩子明事理,是父母的责任。由于平时自己工作太繁忙,所以不厌其烦地说教,是最有效率的亲子教育。不过,在符欣看来,这种用命令说教代替亲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会把父母的话当做“耳边风”,父母说得越多,孩子进步越少。
3--物质满足≠陪伴
28岁的王小妮,是一家民营医院的策划总监,工作十分繁忙。一周六天,基本都是每天早上7点半之前出门去上班,晚上7点半之后才下班回到家。早
上出门时,女儿往往没醒。晚上回家时,女儿往往已经睡了。王小妮说,自己之所以如此拼命,其实是为了给女儿最好的。女儿的用品,从奶粉、衣物到玩具,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海外代购,如果只依靠爸爸一个人上班,日子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符欣说,用物质满足来代替亲子陪伴,也是当下城市家庭的一种常态。不少父母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殊不知,对于孩子
的成长而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带给孩子的心理给养,要比进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饰重要N倍。因为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让孩子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变得更有责任心,有梦想也有激情。
如何让亲子陪伴变得有质量?
在符欣看来,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安全、放松和亲密的陪伴氛围。这种陪伴本身,应该拒绝说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让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悦的双向互动。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好要做到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关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所需要的心理给养是不一样的。1岁之前,除了亲密陪伴,还可以做抚触、共浴等。1-3
岁,可以向外拓展,多带孩子去做运动或者做体验、探索性活动,以促进孩子的肢体、感官发育。3岁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帮助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多尊重孩子的
意愿。学龄后的孩子,可以多开展一些双向沟通,帮助孩子挖掘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高质量的陪伴,还必须要给孩子留一个
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空间,让他自己去学习怎么做到想做的事,怎么照顾自己。作为父母,不必事事代劳,只要在关键时候给他足够的支持即可。
此外,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符欣建议,对于原本亲子时间就不多的家长而言。要避免隐性失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每天保证至少两个小时左
右的亲子
时间。其次,你可以挖掘至少一个和孩子的共同爱好,或者可以跟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说养一盆花或者养一只狗。又比如说,做某一类手工或者是玩一种游
戏。其次,找到一个你和孩子都可以参与的体育锻炼,比如说打球、游泳或者散步等等。最后,符欣呼吁家长重视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不只是读“故事”,而是将孩
子带入一个“多样”和“百科”的图书小世界。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个最宁静、最温馨的亲子陪伴方式。
2、在陪伴孩子情感成长的历程中,父母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李荣
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学习同伴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自主自理的生活能力上的进步。
父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孩子第一任情感教练,童年期亲子互动的方式决定着孩子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方式。
树立这样的信念,警示为人父母者要高度重视亲子互动的关系质量和情感交流。
首先需要学习识别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把消极互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家庭常见的消极互动
过多关注负性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小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3岁看大,7岁看老,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后患无穷,所以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纠错上,
进行不停地批评纠正式互动,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调”纠错无意中破坏了你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自然能力,与父母的不信任相匹配,孩子往往不能信任自己,缺乏自我判断的的能力,事事需要父母的肯首。内心缺乏自我肯定,遇到不顺心的事往往缺乏耐受与缓冲的能力,容易自责、懊恼、发脾气。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接纳,被肯定的环境下,发展出安全感、自信和自尊。当孩子犯错时,要学习透视事情的表象,去理解孩子内心的愿望与情绪体验,比如鞋子穿不上了就打鞋子;画画坏了就撕纸头,打自己头;下棋输了,大发脾气…..从这些外在行为表现里我们都看到孩子希望把画画好、去赢得这盘棋是好的动机与愿望,孩子缺乏的是面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能耐受不如意而情感爆发。提示我们在受挫时孩子启动的是一贯的自我否认机制,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去缓冲受挫的打击。
家长在开始批评教育孩子前,一定要学习保护孩子的发脾气背后的正面行为动机,告诉孩子在爸妈看来,你希望赢是好的愿望,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家长的责怪和对他情绪的否认,而是迫切需要从父母那学习如何去耐受不如意,如何在不顺心时保持平和的态度,如果此时家长一味指责批评,反映的是面对孩子的发作,家长的耐受力已经不够用了,已经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了,意味着孩子没有好的行为模板。有时互动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比沟通的内容,讲的话更具有影响力。在良好行为示范的前提下,等待孩子情绪平息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肯定孩子已经有的的良好行为,一起讨论比发脾气更高明的方法,辅助孩子练习新方法,学会在自己感到愤怒、委屈、懊恼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孩子体验到发脾气正慢慢地被淘汰的。
命令、威胁口吻:你再不….
,我就不….
,等等。
亲子关系的是基础性的工程,无意中对亲子关系的受损与破坏,会让我们帮助孩子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形成负性循环,酿成恶性的结果。负性行为一旦被觉察就会触发我们去改变。
重视亲子情感交流
亲子沟通是亲子间分享感受的过程,让孩子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是情感的交流,不能理解成讲道理或是盘问的过程。
时,爸妈很高兴。当你….
时候,你真的长大了。你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继续努力!
当孩子面临情感困惑时,家长需要专心地、耐心地听,表达理解和尊重。以此为基础取得信任,启发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感受,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家长。不要过早用道理去评价孩子的感受是应该有的,还是不应该有的,只要这种感受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抱以理解的态度。
在孩子充分的情绪宣泄的基础上,利用正性关注获得合作,先要肯定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对于不足的部分家长可以通过新的角度去和孩子讨论细节,通过交流家长尽量把孩子有的消极想法与不合理的行为做进一步的积极转化,给出你的建议,帮助孩子在类似的情况下有新的积极的行为反应模式,循序渐进,及时积极反馈,使得良好行为得到固定维持。
??最后与家长分享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家长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想法和做法。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行为改变。要把启动良性循环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3、如何高效的陪伴孩子
当被问起如何陪伴孩子时,很多人都会认为这还不简单,和孩子在一起不就是陪伴了吗?真的是这样吗?你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父母和孩子都在家里,爸爸拿着手机坐在沙发的一端聊微信,妈妈坐在沙发的另一端看手机追剧,孩子自己坐在一旁玩电脑游戏,这样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吗?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没有什么比陪伴更重要的事情了,那么父母该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呢?
首先,用心地陪伴。陪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你坐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我认为这算不上陪伴,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互动和交流,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和孩子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比如,一起搭积木、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起想办法解决。
陪伴孩子就要一心一意,不可心猿意马。有些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总是做着或想着自己的事情,看电视、聊微信,或者和别人聊天,这都算不上有效的陪伴,也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快乐与幸福。
其次,及时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困难,这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们需要你在身边安抚他紧张、焦虑的情绪,引导他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这对他的成长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保证充足的陪伴时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你是否能做到呢?
不要以忙为借口来拒绝孩子,或许你认为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更好,那么,你认为还有什么事情比陪伴孩子更有价值、更重要的吗?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上的失败。说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愿意依偎在我们身边,听我们讲故事,和我们一起游戏的时间,就那么几年,等他们长大了,他就会飞走了,到时候你想陪伴他,他都不需要了。好好珍惜当下的时光,好好陪一陪孩子吧,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有父母陪伴更幸福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见过许多慈爱的父母,也见过许多优秀的孩子。今天让我们从《妈妈的日记》中来体会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育儿书本,大都类似于武林秘籍,把某种教育的方法抬得神乎其神,俨然还是就是一块在武林秘籍下可以被任意拉捏的泥巴,忽视了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那么,让我们来读读《妈妈的日记》,让我们跟着张慧云妈妈,来细细体味孩子的童真,走进孩子的世界。在这质朴的铅字中你会发现父母原来可以这样做,孩子原来可以这样疼;你也会恍然大悟原来每一位平凡的父母都可以是伟大的家庭教育家,只要你用孩子心去和孩子一起成长。在这本《妈妈日记》中,作者张妈妈从孩子出生起用日记和信件记载孩子(龚然、龚克)的成长生活。翻看每一篇日记、信件,你会发现孩子成长中的一地鸡毛,并
4、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
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在王海勇看来,“中国孩子大部分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身旁,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父母压力很大,忙于生存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二是家长的托付心态,以为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学校、老师就可以了。
王海勇建议,想要有效陪伴孩子,家长首先要打破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学校、老师的心理。孩子的监护权不能随意转移,父母要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传递正能量,“这种精神支持和能量的传递,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家长最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伴孩子,这种陪伴不是监督、指责、抱怨的方式,而是以游戏、学习、共同生活的陪伴为主
5、如何陪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呢
对于教育孩子,基本上就是鼓励制度加上奖罚制度,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说到做到,假设孩子喜欢看电视,那就让他按你要求去做一件事,如果做到了就鼓励并且让他看多长时间的电视,如果做不到,不管是哭是闹就是不能看,从小树立一个心态,对于孩子长大了也有好处。
多鼓励,支持他的观点
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都是一种人生处世接物的态度。悲观态度源于过去没有成绩,或对将要进行的持有消极态度 。而乐观态度的人,或许过去给了他信心与力量,或许他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对什么事或物都持积极的态度,以及总有一鼓自信心。
这两者看上去好像是两个事,其实都是人的心态的一种分化而已,而心态每个人都有,却每个人都不一样。人态决定了人的态度,而悲观乐观正是人的态度,所以端正和调整心态就是决定了处世为人和接物心理状态是悲观与否。
\人难免有悲观消极失落自卑的时段,当这些不良情绪围绕着我们心身的时候,我们就要给自已不断地输入正能量。乐观的人,他习惯性看到或想的是事物积极乐观的一面,而悲观的人,他擅长于给自已输送悲观的信号,或他也习惯于进行消极的想象*,或他只能看到悲观的一面。望能帮到你。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