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的模式,心智模式的基本阐述
1、心智模式的基本阐述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是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
其实,“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定势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相符,能有效的指导行动;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模式与认知事物发展的情况不相符,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所以,我们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学的部分,完善不科学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Norman(1983)观察许多人从事不同作业时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归纳出六个关于心智模式的特质,这六个特质并非相互独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们对于现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们执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稳定(Unstable):人们经常会忘记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细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它们。
4.没有明确的边界(Boundaries):类似的机制经常会相互混淆。
5.不科学(Unscientific):人们常采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模式并非必要的。
6.简约(Parsimonious):人们会多做一些可以透过心智规划而省去的行动。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
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 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 “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 “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 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 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2、心理学上看,思维模式是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讲,思维模式是人脑多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集合;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并受一系列基本概念所规定和制约的、已经被模式化的思维定势;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观点、参考结构和信念的一种内在程式,并对人们的言行(以至于影响外部世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模式本身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任一因素的相对稳定或重大变化,都会对整个思维模式的稳定或变化产生作用。其中,影响人们认识活动中所运用的逻辑形式的某种逻辑理论、原则,也对特定主体的整个思维模式产生影响和作用。运用一定的思维模式,对某个特定的事物进行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内容,则是思维方式。另一种解释是:思维方式是在一定时代的人们在一定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过程中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总和,是一种思维框架,它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反映。在很多情况下,“思维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定义并没有多大区别。
人脑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类:
1、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点思维、面思维与体思维
4、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5、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6、对称思维与非对称思维
7、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
8、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9、惯性思维与创意思维
10、分解思维、整体思维与组合思维
11、整体模糊思维与精确分析思维
1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13、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14、向内保守思维与向外开放思维
思维模式是外界的投射
更多咨询,看我名字
思维迁移,也叫迁移性思维,是指人脑在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因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类似。
迁移性思维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或称为干扰,,熟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就有利于学习小数加减法,这是同一学科不同部分知识的迁移。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这是不同学科间的迁移。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