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眼睛原文, 一年级孩子问题行为学习心得

laoshi 心理科普 2023-12-04 23:20:07

导读:本文讲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组织开展的“圆梦女孩志愿行动”,旨在关爱女孩成长成才,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活动对贫困地区农村女孩进行一对一的长期公益性帮扶,并向全社会传播关爱女孩成长、维护女孩权益、倡导性别平等的理念。如下为有关读懂孩子的眼睛原文, 一年级孩子问题行为学习心得的文章内容,供大家参考。

1、《读懂孩子的眼睛》原文

1、《读懂孩子的眼睛》原文

《读懂孩子的眼睛》原文

希望工程那双标志性的大眼睛,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也开启了一个时代。这一次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组织开展的“圆梦女孩志愿行动”,并在安徽省阜南县举办示范活动,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志愿者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在“关爱女孩行动”启动10周年之际,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开展“圆梦女孩志愿行动”以“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关爱女孩成长成才,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为宗旨,对贫困地区农村女孩进行一对一的长期公益性帮扶,向全社会传播关爱女孩成长、维护女孩权益、倡导性别平等的理念,唤起 全社会对女孩的关注,营造有利于女孩生存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帮助女孩改善生活现状,实现人生梦想。

这次志愿活动的对象有的是因为生活在经常受灾的蒙洼蓄洪区的偏远农村家庭的女孩子,她们经受着贫穷的折磨;有的是失去了父亲、母亲或者父母亲,只能和爷爷奶奶叔叔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经受着孤独无助的痛苦的女孩子,没有可以信赖的朋友倾吐心声;她们都很柔弱,都是从八九岁到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她们羞于表达,自卑逃避等等,因此需要我们读懂孩子的眼睛。

读懂这些孩子的眼睛,容不得我们稍微或些许的疏忽,需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体贴,更需要一个持久的沟通交流。在献红领巾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女孩子没有志愿者徽章。而其他的的女孩子都有一枚。我从书包里又找到一枚徽章,走到了她面前,轻轻蹲下来给她戴上。女孩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那一刻我的心里漾着温暖。在游戏之后大家休息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那孩子在发给自己的礼物袋子里翻着什么,我就问她在找什么,她告诉我,她的笔袋里没有圆珠笔,别的孩子都有。我就把自己的圆珠笔给了她,我告诉她,使我特意送给她的。女孩脸上顿时绽开了笑容。我知道一个小小的疏忽就会让一个孩子失望,进而自卑甚至会给孩子巨大的伤害。

读懂这些女孩子的眼睛需要我们真诚而全力以赴的关注。只有你安宁静心的倾听,才会感受到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灵里泛起的圈圈涟漪。许多孩子不敢开口说话,面对着突然而至的陌生人,无论我们如何热情的和她们游戏活动,总是有一种不敢信任的感觉。因此需要你全力以赴的专注,安宁静心的倾听她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读懂孩子的眼睛,就能打开孩子的心灵。心与心的沟通就是心心相印。

2、读懂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学习心得

2、读懂一年级孩子的问题行为学习心得

写心得体会的格式

、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怎么写?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 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

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

I、正文 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 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 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而人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心得体会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发展、情感变化为中心线索,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具体的安排方法主要有两种: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A.从不同角度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成几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即:

体会(一)

体会(二)

体会(三)

•••••••••

在每一部分内部,理论上总述,再列举事实加以证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据,不流于空(华考范文网

B.递进式结构比较适合于表现前后思想的变化过程,尤其是针对以前曾有错误认识,经过活动(或工作)有所改变的情况.

在层次安排上,递进式结构应先简述以前的错误认识,再叙述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然后集中笔墨介绍经过活动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感受,重点放在过去的错误与今天的认识之间的反差,以此证明活动的重要意义.

(3)结尾 心得体会的结尾一般可以再次总结并深化主题,也可以提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结尾,不专门作结.

(4)署名 心得体会一般应在文章结尾的右下方写上姓名,也可以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3、怎样才懂女孩子的心

3、怎样才懂女孩子的心

女孩子并不复杂 她要的也很少 只是要心爱的人能宠着她 陪着她 哄着她就够了 女孩的心很脆弱 需要男孩子的爱来安抚 只要你一心一意对她 她很快就会满足 同样的 女孩子也需要新鲜感 经常带给她一些新的事物 投其所好 她会更高兴 更依赖你 更加为你付出 用心感受,有了默契就能懂 你真心的去爱她 而她也去真心爱鉨~ 这样就可以互懂~~真心的去爱

4、怎样可以让小孩子不要再闹了?

4、怎样可以让小孩子不要再闹了?

你要了解孩子为什么闹?孩子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还是孩子的表现欲望比较强?读懂孩子的心理后,你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

比如,客人来了,孩子闹,一般情况下是孩子想表现自己,这个时候你越是不让他闹,他越是闹。倒不如让孩子参与进来,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5、怎样可以让小孩子不要再闹了?

5、怎样可以让小孩子不要再闹了?

你要了解孩子为什么闹?孩子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还是孩子的表现欲望比较强?读懂孩子的心理后,你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

比如,客人来了,孩子闹,一般情况下是孩子想表现自己,这个时候你越是不让他闹,他越是闹。倒不如让孩子参与进来,给孩子一个表现的机会。

6、怎样才能读懂女孩子得心

6、怎样才能读懂女孩子得心

因为女孩子是人类当中最感性的!其实男孩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性格反复无常的人!相当与女孩子来说女孩的性格反复无常却很正常!其实女生也不一定就是爱生气,生气的时候也有一定原因,也要看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而生气 如果一个女生真的很在意你的话 有时候就会因为一点小小的事就会生气 是因为想让你多哄哄她吧,态度的失常,也许是试探你还在乎不在乎她。加油吧,好好的对待你爱的女孩吧。

有时候多谦让一下女生吧!还有女孩子的心思一般要比男生细腻所以 想的东西就比男生要多很多而且 她们的想象力超级丰富想到A 就会想到B 再然后是C ……直到她想到一个自己觉得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她就会依照这个结果判断事物做出自己认为对的行为 表现出自己认为对的态度嘛但是别人又不知道她是这么想歪的所以 你就会有这种想法了但其实 女孩子是需要好好疼爱的你要耐心的和她交流这样才不会有很多的矛盾!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 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 爱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单相思 爱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真正的爱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 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契合 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 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 真正的爱情,是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 真正的爱情,是在无法爱的时候,懂得放手 因为,放手才是拥有了一切… 请在珍惜的时候,好好去爱 在放手的时候,好好祝福… 真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 只有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 那样平实那样坚定。反之发誓、许诺说明了它的不确定,永远不要相信甜蜜的话语。用心去感受吧~!~!~2

7、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7、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

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

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

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

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

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

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没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

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惯以“哦”、“我知道了”、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说后并没有具体的处理方式。

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事,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因此,老师只要有幼儿来告状,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的习惯。

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斥责,不管有没有理,先责备一顿在说。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老师,阳阳打我了。”“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对于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内的调查内容加以记录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5次之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呢?告状又有哪些特点呢?

四、幼儿告状的类型及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一)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寻求帮助类的心理——体谅、安慰和鼓励“老师,我的小汽车被他抢走了。”有时候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讲清楚道理,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可以两个人一起玩,也可以你先玩一会,然后我在玩一会儿。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无意的区别。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但有的孩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他打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没关系的。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会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以后在玩时,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要多原谅别人。”

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视之为可喜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将道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婴儿阶段,已经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在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得到发展。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孩子“打小报告”、“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明明不收拾东西就吃点心”。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已经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对于这类小报告,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试探的心理——表明正确的态度比如,一次吃饭时,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晶晶突然说:“老师,辉辉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老师正忙着,也没当一回事,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当老师添完饭后,看见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因而来试探老师。对于这一事情的处理反映,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对于这类“小报告”,教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避免孩子模仿。

4、引起大人的注意——默默地关注着 某个场面,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他追我了。”教师还没来得及开口,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谁的状,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没必要去理会。只要对他笑一笑、

8、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

8、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

中国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要提高儿童的成长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现在的家庭十个中有九个充满这样的烦恼:孩子迷恋看电视、上网。这已成为父母的一大心病和难题,您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也曾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父亲,因为痛恨孩子看电视上瘾,每天把电视天线装到包里去上班;还有的父母干脆强令孩子关电视。我认为这都不是高明的办法。我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美国的一个教授说,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关电视,而是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父母要了解孩子在看什么,为什么看,然后才能分析引导他怎样做。

有的时候孩子在看动画片,父母一声“吃饭了”,孩子必须马上过来,不过来就不是好孩子。想想看,到底是谁在任性?我们经常说孩子任性,其实父母有时比孩子还要任性,我让你过来你就得过来。反过来,如果是您自己在看一个最喜欢的电视剧的时候,您会怎么样呢?您一定会调整您吃饭的时间,想出各种办法来,别人让您过来您一定不愿意过来,过来了也一定是很不高兴的。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平等交流,合理安排。父母任性,其结果往往是和孩子形成对抗。

曾有一个朋友向我咨询,有一家两口子的事业都干得特别红火,就是孩子出了问题。16岁的女儿两次离家出走,走之后没钱了才回来。但是她回家的条件是,她回家,她妈妈就不能在家,她妈妈在家她就不回家。这个妈妈只好到娘家去住。为什么?母亲很任性,孩子也非常任性,没法儿交流。所以问题就在这儿,孩子也非常无奈。

我想拿这些例子告诉父母一个道理: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自己,改变孩子也要先改变自己。这很重要。如果你对孩子是尊重的、理解的,孩子就容易教育好。

要做一个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教育好自己。那么,父母在教育自己方面,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有一个现代的儿童观。要尊重儿童的权利。父母是不是现代的父母,是不是优秀的父母,能否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亲子关系的核心就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太强大了,孩子是通过父母认识权威、认识世界的。

其次,父母碰到事情的时候应该听取孩子的意见。我自己在听取孩子意见、尊重孩子的权利方面还是比较注意的。比如说,我的孩子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所有的志愿都是她自己来定。因为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可能自己对自己负责。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第三,父母不要用自己的观念来评判孩子的观念。现在的孩子很重视他们的权利,比如说我女儿上中学时,主动退出区里组织的国际海洋夏令营,原因是她觉得组织者不公平,侵犯了她的权利,所以她不愿意去。这件事情要是放在大人身上,往往会再三克制。

第四,父母要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在今天的孩子身上,不是没有理想,是没有那些空洞的理想。今天的孩子很务实,有他们自己的追求和个性。他们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平等意识还有对新事物的追求方面,都是很突出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现在孩子身上的一些突出的优点。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即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碰到事情跟孩子商量,把与孩子相关的事情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孩子在10岁以后就有了行为能力,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就越发自尊,对自己也更加负责。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如今的不少父母,却把这件最可怕的礼物不断地加在孩子身上。更有一些父母把精力都扑在孩子身上,甚至丧失了自我。对于这种种父母的行为,您是怎么看的呢?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父母并非与身俱来就能掌握教育孩子这门艺术,而必须通过学习。首先是“阅读”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这本“书”,是一本在变化的书,一天一页,一年一章,天天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发展,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做父母的也许今天读懂了,但明天未必一定读懂。因此,称职的父母应该一辈子读孩子这本书,一辈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父母是孩子的长辈,父母与子女存在着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的时候,父母是教育者,但有的时候,子女是教育者,父母则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父母不应以“当然教育者”自居。

学习型家庭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首先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父母应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现代科技学习,与孩子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的文化含量,开拓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可以这么说: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过程。

家庭教育的双向指导,体现在父母和子女都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家庭中的两代人思想观念不完全一样,生活情趣有所不同,审美眼光颇难调谐,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提倡相互宽容、相互吸纳、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沟通,从而共同提高。“互补”不是谁整合谁,谁服从谁,谁消灭谁,而是共同成长,谁对就向谁学习。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对双方都有好处。

父母把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把精力都扑在孩子身上,甚至丧失了自我,这对于新时代的父母不能不说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学习的父母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也是会被孩子看不起的。同时,进入新世纪后,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要求为人父母者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向孩子学习,用新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地进修自己。”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405.html

AI角色模拟

AI心理咨询师
您好,我是心语者,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愿倾听您的困扰并提供支持与建议。

开启对话

我是AI女友
嗨,我是你的恋爱女友,一个小少女,爱撒娇卖萌,偶尔耍点小脾气,快来聊吧!

开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