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恋物癖女生的心理,恋物癖者的心理分析他们为何迷恋女人衣物(2)
1、恋物癖者的心理分析:他们为何迷恋女人衣物(2)
所谓“恋物癖”是指一个人的“性趣”集中在无生命的物品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阴部除外)上,这些物品或部位通常属于异性所有。绝大多数的恋物症患者都是男性,他们迷恋之物包括女性的内衣、内裤、丝袜、胸罩、鞋子、手套、丝巾、香水等,他们借抚玩、闻嗅、吻吮这些东西,以激起自己的性兴奋,达到性满足,在这样做时,常伴有自慰行为。
另有些恋物癖者则将“性趣”集中在女性生殖器以外的部位,如头发、耳朵、手、脚、乳房、膝盖、臀部等,他们抚玩这些部位并非真正性行为的“前戏”,而是以此来作为性满足的主要方式。 关于恋物癖的成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患者所迷恋之物乃是女性的“性象征”或“替代物”,譬如女鞋是阴道的象征,而三角裤则是女阴的替代物等。
患者之所以会将“性趣”从活生生的女人身上转移到这些无生命的东西身上,通常是对自己的男性气慨和性能力感到怀疑所致,他们害怕受到异性的拒绝及侮辱,或在现实生活里,真的受到了这种拒绝和侮辱,而以对无生命物品的掌握——象征他所渴望的异性,来免除自己的焦虑,并弥补自己的自卑感。这个个案中的S君,似乎就有这种心态。
恋物癖患者所迷恋之物,譬如女性的内衣裤等,其实在市面上均有公开展售,但通常必须是女性穿戴过的(留有气味者更佳),才能让恋物癖者感到兴奋。而且“买不如偷”,在偷窃过程中的紧张亦是他们性兴奋的主要来源之一,有少数恋物癖患者,“偷”本身反而比“物品”来得重要。
就历史来看,被迷恋之“物”似乎有“时尚”的问题,譬如我国宋明两代,迷恋三寸金莲绣鞋成癖的男性所在多有;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紧腰褡恋物癖”在西方也颇为流行,因为那是当时西方妇女的衣着时尚。但近三四十年来,不管东西方,迷恋三角裤及乳罩则成为恋物癖的“主流”。 不过就个人来说,每一个恋物癖患者通常有他固定的迷恋之物,譬如迷恋胸罩的就固定迷恋胸罩,不会忽然“换口味”变成迷恋女长靴。
但对自己迷恋之物,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收集保存,有些还会记下它的来源及获得的日期。 一般正常人在自慰时,偶而也会以其渴望之性对象的照片或相关物品来增加性刺激,但这通常不会被视为病态。有时恋物癖和自慰的助兴行为难以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一般而言,所用之“物”是以偷或抢的方式获得,而且以此物来自慰是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方式而非替代方式时,才会被视为恋物癖者。
(编辑:春晖) 文章摘自《变态心理揭秘》 点击进入书摘频道看更多精彩书摘
2、如果特别喜欢一个东西,算不算恋物癖
这么着的话是有一点的,喜欢一个东西很正常,如果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肯定不正常。
这不算,,我也常抱着,,没有什么年龄关系,,自己喜欢就好了~
3、一些人为什么会有恋物癖?这种心理又是怎么产生的?
形成恋物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应该是之前的需要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得不到满足,慢慢的会泛化到其他相关联的事物上,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没有安全感
呵呵,今天DNF工会升级了,很开心哦~~~~~~~~~~~!!!。大家来加湖南三区的工会嘛``·······················````````”
4、我从小就喜欢女性的贴身衣物.而且偷了家人的拿来穿.
这是典型的恋物癖行为,是指性心理发育异常以及对性知识缺乏、好奇和意识方面的某些问题所引起一种心理障碍的疾病。
其实恋物癖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是指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满足的惟一手段的现象。患者在偷窃恋物的前后心理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矛盾重重的,没有得手之前,往往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一旦得手,虽然性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常常又会因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而产生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冲突。因此,恋物癖患者就像上瘾一样,经常是有心改过,却无法自控。
对于恋物癖产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不当外,也和学校教育匮乏有关,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对性方面的教育明显偏少,就连大学也很少开设类似的公共课,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了解,性知识缺乏、好奇和意识方面的某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产生性心理的偏差。 "恋物癖"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有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矫正大多数恋物癖者的行为。
你好!
太假了,谁会把自己评定为死性不改?
净扯淡。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可能是你从小就缺少母爱吧!建议你找一下心理医生。
太假了,谁会把自己评定为死性不改?
净扯淡。
建议你找个心理医生看看!
5、家长如何纠正孩子的恋物行为
恋物癖跟安全感的缺乏有一定关系。父母的“疏远”,父母对孩子感情的呼应不够,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等,都会引发孩子的恋物行为。父母应该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孩子一起做他最喜欢的事情,比如捉迷藏、玩游戏、过家家、亲子阅读等,以便让孩子释放内心积压的负面感受,因为恋物癖人很大程度源于对父爱和母爱不足的焦虑。
再严重的恋物癖,也会有个开端,如果父母在开始阶段就明察秋毫,及时干预,就可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恋物癖也可能源于孤独,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了真正的交往意识的孩子而言。孩子的交往意识如此强烈,现实中的交往环境和交往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但内向的孩子还不能放开心胸交往,自己熟悉的同龄亲戚,又不能时时在身边。孤独失望之余,玩具就变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孩子跟布娃娃说话,跟它一起游戏,一起睡觉,享受着跟这个“小伙伴”交往带来的快乐。
孩子对某类物品的迷恋,也能折射出他的“长大情结”。在游戏中,那些被孩子依恋的事物,总是扮演了一个需要照顾的角色,而孩子则扮演了一个成人角色,站在大人的立场上说些大人话。被恋之物的存在,成了孩子“准大人”的演练场。这虽然没有什么伤害性,但是也说明这类孩子是孤独的。孩子的“长大情结”也需要一个正面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特别警惕孩子是否患上恋物癖。一旦孩子出现异常行为,开始长期对一件宠物爱不释手、形影不离时,父母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当然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并不一定是病态的、消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异常行为会逐渐消失。
对有恋物倾向的孩子,父母要增加感情投入,除了用亲情沟通外,可以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转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是不大稳定的,很容易转移。另外,父母需要谨记的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只要不是对孩子心理发展有害的,一般不要用强制的方式禁止,因为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反而更加不妙。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69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