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解孩子自私的心理,怎样解决孩子的自私心理
1、怎样解决孩子的自私心理?
孩子自私,有时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
不要对孩子的这种心理过于大惊小怪,这样在有些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天生是纯洁的,但是本性都是自私的。所谓的自私就是总是以自己为主,把别人的位置放在心里为他人着想是后来培养的素质。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和模仿着的,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很多自己困惑的概念和意识,多和孩子交流,思想沟通,是对孩子成长的最有利的方式。
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你问他,好吃吗?你就说我也想吃一口看看他的表情,还有告诉他他吃的东西别人也喜欢吃,如果他给,你下次还给他买,不给的话,以后什么都不给他买。还有就是大人什么都不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造成孩子自私是家长教育不当,记住,孩子只要给你吃,不要拒绝,而且要夸他懂得疼爱你,还要说你也喜欢吃,谢谢他,这样下次他还给你留。如果你拒绝,他心理就想哦,你不喜欢吃,所以时间久了,你们大人老是拒绝他就再懒的让你们了。
答:这个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辅导工作室特聘咨询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
她说,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别是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很少关心别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但需要家长及早认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使其养成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的习惯,否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指导他们学会分享就会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长辈的疼爱更是让幼小的孩子感到我是家里的中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几乎每次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这种过分的溺爱、迁就,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
当然,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儿童,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您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3.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家长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即碰钉子的机会,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4.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
2、如何对待孩子的自私心理?
两岁多的孩子常常都是“小气鬼”、“把家虎”,想从他们的手里要出一点东西,是很难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并发展,出现了第一反抗期。大人的话他们常常不听,而且对着干。他们头脑中有了“我”、“我的”这一类概念。家长越让他给别人,或别人越是要,他越是不肯给,他要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如果这时硬性强制让他给或强要下来,后果是不好的,被父母管教过严或保护过分,都可能使孩子没有反抗而任人摆布,从而形成依赖性。 3岁以后幼儿开始有了以玩具为媒介进行游戏的兴趣,他们开始有了借别人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因为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游戏。这时,我们要重视培养和教育,克服幼儿的利己主义,处理好家人、朋友、伙伴等关系,培养孩子同情和关心别人的高尚情操。
在一份调查中证实近年来有36%的孩子滋长了不尊重别人,不关心别人的自私心理,70%的孩子逐渐变得任性。 这种情形的出现,多是在家庭中受几代人的宠爱、保护的结果。人人关心他,人人服从他,于是孩子便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至高无尚的心理。所以有人称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为“小太阳”、“小皇帝”。家长的让步,也是幼儿产生利己主义的一个根源。
例如:爷爷要睡觉,孩子要看电视,只能爷爷让步;女儿要吃冰淇淋,不管路多远,爸爸也得去买;儿子要妈妈在家,一哭闹,妈妈便一天不去上班了…… 家长对孩子可以做出很大牺牲,这是爱的表示,而这种牺牲的价值是什么呢?如果是培养他高尚的品质或支持他做好事,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使他滋生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乐,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的痛苦的利己主义思想。
这样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很难说他会有爱国之心,他也不会爱自己的亲人,他爱的只有他自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有用的人;即使不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也不要成为“虎狼”之人。 宋代学者谢良佐在训子立志时,说:“其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其为终身大计,而有后世之虑。”他告诉儿孙要有为天下献身的理想,要为后世考虑,而不为眼前打算。
古人尚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现代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家长要让幼儿感到自己生活在母爱、父爱或其他爱之中应该对亲人有所“回报”。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回报爱他们的人的,愿意送给他们好东西,愿意为他们做事,可是,许多家长却不珍惜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或者是淡漠,或者是拒绝,有时是出于好心,不忍心要孩子的心爱之物,或不舍得让孩子做事。
久而久之,孩子这份可贵的情感被磨灭了,到这时再说“这孩子真没心,真无情”已经晚了。 其次,家长应引导幼儿关心别人,培养幼儿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家长自己先要是一个待人热情、关心别人、不自私的人,这样才能在幼儿面前有说服力。
家庭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互相体贴、照顾,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从语言到行动让幼儿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美好善良的关系,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谦让的必要性,要使幼儿从小就学会“察颜观色”,看到别人感情变化,想到别人的心理和愿望,从而愿意做出让步,或者去帮助别人。
例如,孙子在看电视,爷爷打盹了,妈妈不妨引导孩子,“看看爷爷怎么了?爷爷是不是困了?爷爷年纪大了,他要睡觉了,怎么办呢?”使孩子意识到应该关闭电视,让爷爷好好睡觉。妈妈对儿子的这种表现,应表示赞许。 家庭中应将关心别人,为了别人做出让步,或为别人的快乐而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应该的,使幼儿养成自觉性,并形成习惯。
在家庭中应该有这样一条规矩: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吃;即使是单给孩子的东西,也要训练他能给大人吃一点。大人在这时可不要推辞或假装吃。时间长了,幼儿会觉得,只有他自己应该吃,“给大人”也不过是装样子,或“好玩”;一旦大人真的吃了一口,他就会立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这样的事太多了。幼儿暴露了他的自私心理,也暴露了我们家庭中不良习惯所带来的影响。
家庭中还应形成这样一些常规:吃饭先请老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或客人坐下,盛饭先给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摆到老人或客人面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给老人或客人;不要影响别人做事,等等。习惯成自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大度、有教养、能谦让。
2、3岁的幼儿很愿做事,家庭应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拿出糖果让幼儿分,拿出玩具请小客人玩,等等。
大一点的幼儿,家长应给他出一些“难题”,例如:只有一个苹果,应该怎么办?水果有大有小,应该怎么办?其他小朋友要借用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别人弄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怎么办?等等。在引导孩子解决这些难题的时候,既不要以压制手段破坏了他的情绪,使他产生对抗心理,又不要放任自流,随便他怎样。
而要顺其自然,他处理得好,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他处理得不好,家长应指导他,事后要与他耐心地谈一谈:为什么不能这样而要那样,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使他知道应该尊老爱幼,应该关心别人,应该谦让,应该有牺牲精神等等。 奖励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之一,孩子的许多好品质都是在赞扬声中形成的。因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关心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他很希望说自己是“好孩子”。
许多教育家研究证明:精神鼓励的作用要比物质奖励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原因就是能避免一些物质奖励带来的弊病。家长对孩子能关心别人,有好东西让大家分享,或做出一定牺牲的举动,要给予肯定、赞许,但不要大惊小怪地予以奖赏。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培养他无私的品格,反而会为了追求奖赏而去做事,一旦一次没有给奖,下次可能就不做了,这样,反而滋生了幼儿的利己主义。
总之,家长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不自私,以正面形像影响教育孩子;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去逐渐引导幼儿克服利己主义心理;家里还应养成良好习惯,使幼儿从小觉得就应该先人后己,使幼儿形成无私大度的品格。
自私是人人都有的,人像地球一样难免会把个人的利益做伟绕以旋转的地轴。我们常常指责别人自私,但是我们想想,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自私吗?世界上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无私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私,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自私也要有个限度,不要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就行了,如果过了度那就是真正的自私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经常反思,如何引导孩子逐步成为一个热心学习、独立、负责、善于与他人合作并有生存能力的人,这可以说是天下最复杂的工作,也是最需要进行培训的工作。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做得究竟怎样?尽管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跟着呓呀学语,在悉心的呵护下蹒跚学步,这实际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模仿,这种模仿将一直持续到初中阶段,先是模仿言行举止,而后是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学龄前儿童,如果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看报写文章以及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他就会拿着蜡笔扒在地上涂鸦,举着小人书问这问那,当他弄懂一个问题,那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他都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并且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极其重要的过程。要让美和丑的概念从小铭刻在孩子们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崇尚真、善、美,鄙夷假、恶、丑,并把这种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变为自己潜移默化的行动。
当然,很多时候,好奇心也会趋使孩子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此时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耐心的开导,让他明白不能做的原因和道理,要允许孩子犯错,家长自己都没有办法保证不犯错,怎么能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只有犯错了,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不该做的,才会去改,才会有意识的避免下次再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重智育、轻德育,只重理论、轻实践,只重学习、轻生活,这样对孩子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自私褊狭”。教育孩子遇到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有时要有意让孩子吃些苦,经历点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辨别是非,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点苦难和挫折对孩子来说,既是磨练意志,也是积累经验和增强自立能力,什么都帮孩子做好了的家长,其实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比生活舒适、安逸更重要!
孩子的虚荣心很强,处在模仿阶段的孩子最容易互相攀比,争强好胜,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夸奖,而不是无端的指责或打骂,有时很小的一点打击就会使孩子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心情变得很压抑,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信心。父母和老师的夸耀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这种激励将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促使孩子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父母亲的夸奖会激励我一生都去创作、去奋斗、去进取,让我收益无穷。同样,我用这种方法激励我的儿子。因此,经常适当的夸奖会使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信心百倍、勇往直前,特别是对待学习满腔热情,骄傲而不自满,孩子从小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后,学习就成了他的自觉行动了。
3、怎样才能让孩子消除自私的心理
小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不要严厉的批评他(她),在平时的教育中多注重一些分享的环节,从点滴小事中养成好习惯,渐渐地,他(她)会懂得施比受更幸福。
自私的心理人人都有。不同的是善良的人因为自己的自私而愧疚,而不安。而拥有自私心理的人,觉得自私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他不以自己的自私为自私。相反则觉得不沾一点光,不比别人多得到一点好处,心理就难受。作为我们一名教师,一个孩子的父母,则要培养一种孩子以自私为耻。那怎样引导孩子树立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呢?
我认为第一责任人在于父母,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的家中,女儿很小的时候就不给她养成自私的习惯。比如在吃好吃东西时就不给她养成吃独食的习惯。无论是她多爱吃的东西全家人都要象征性的尝一点。在家中我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一点小事和家人斤斤计较,不在孩子面前随意说一个人的坏话。孩子在外面和别的孩子发生别扭时,我总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帮她辨明是非,对的让她采取合理的方法为自己讨回公道,错的决不姑息。不让她有一个生长自私环境的土壤。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你的学生以自私为耻。我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大概受其父母影响。在班上自私心理表现突出。一轮到她劳动时,她总是找各种理由偷懒。能少做一点就少做一点,每次她值日时,不是上厕所,就是要喝水,要么找东西。总是等到别人把教室打扫干净时,她才来。同学举报时,她说地理由似乎特充分。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在班上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是可耻的,是错误的。同时及时表扬在劳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不要让这种自私的心理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班风。让学生觉得这种行为是错的,是可耻的。
我们不能消除自私,但我们可以让学生觉得我自私了,我愧疚。只要我们做到这点,我想也就行了。
4、小孩自私的心理及行为父母该怎么引导?
家长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最好的教导
我认为你应该以身作则,比如当你再吃东西的时候,他如果要吃,你就故意不给他,表现方法就是他有东西吃是表现得那样,就是让他也体会体会,当你自己懂了,以后就不会那样了
以身作则,不要和别人斗心眼,会影响孩子;答应孩子的一定做到,不要失信;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中,会影响整个家庭……太多了,总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
5、如何改变孩子的自私心理?
做家长的身体力行,严格注意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循循善诱,开启他们善良的一面,让他们意识到应该乐于助人;可以陪伴孩子看一些带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从小事做起。
自私是人人都有的,人像地球一样难免会把个人的利益做伟绕以旋转的地轴。我们常常指责别人自私,但是我们想想,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自私吗?世界上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无私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私,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自私也要有个限度,不要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就行了,如果过了度那就是真正的自私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经常反思,如何引导孩子逐步成为一个热心学习、独立、负责、善于与他人合作并有生存能力的人,这可以说是天下最复杂的工作,也是最需要进行培训的工作。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做得究竟怎样?尽管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跟着呓呀学语,在悉心的呵护下蹒跚学步,这实际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模仿,这种模仿将一直持续到初中阶段,先是模仿言行举止,而后是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学龄前儿童,如果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看报写文章以及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他就会拿着蜡笔扒在地上涂鸦,举着小人书问这问那,当他弄懂一个问题,那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他都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并且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极其重要的过程。要让美和丑的概念从小铭刻在孩子们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崇尚真、善、美,鄙夷假、恶、丑,并把这种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变为自己潜移默化的行动。
当然,很多时候,好奇心也会趋使孩子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此时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耐心的开导,让他明白不能做的原因和道理,要允许孩子犯错,家长自己都没有办法保证不犯错,怎么能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只有犯错了,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不该做的,才会去改,才会有意识的避免下次再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重智育、轻德育,只重理论、轻实践,只重学习、轻生活,这样对孩子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自私褊狭”。教育孩子遇到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有时要有意让孩子吃些苦,经历点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辨别是非,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点苦难和挫折对孩子来说,既是磨练意志,也是积累经验和增强自立能力,什么都帮孩子做好了的家长,其实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比生活舒适、安逸更重要!
孩子的虚荣心很强,处在模仿阶段的孩子最容易互相攀比,争强好胜,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夸奖,而不是无端的指责或打骂,有时很小的一点打击就会使孩子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心情变得很压抑,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信心。父母和老师的夸耀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这种激励将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促使孩子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父母亲的夸奖会激励我一生都去创作、去奋斗、去进取,让我收益无穷。同样,我用这种方法激励我的儿子。因此,经常适当的夸奖会使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信心百倍、勇往直前,特别是对待学习满腔热情,骄傲而不自满,孩子从小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后,学习就成了他的自觉行动了。
自私???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个名词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想要去跟别人分享东西第一个前提是我们自己已经拥有过这个东西,这样我们自己的内在才会对这个东西产生满足感,每个人从来都不是自私的。从拥有到分享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最符合人性的。你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变得不“自私”,那么首先要让他有满足感,这样他才会与别人分享他之所有
请说的更详细些?
孩子是指多大的孩子?自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严重吗》
6、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自私心理
导读:自私,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同样也有。自私心理正常吗?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自私心理。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推荐阅读:
注意幼儿心理 父母千万别踩雷区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五大症状家长警惕
自私,不是成人的专利,孩子同样也有。自私心理正常吗?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
一、家长无形中给孩子以错误引导,导致孩子生成自私心理。
自己要享受最好的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玩的好所以恶果是导致孩子不重视家长的苦心,认为他们都是要服务我的,应该的。造成长大后亲情少,感情薄,自私到极点。
第
二、家长娇养宠爱,从没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以致把孩子圈养在家。
导致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无他人,致使形成严重的自私心理。如家庭中习惯从小给孩子钱财,让他们有掌握钱的能力,形成习惯,孩子不珍惜成人的劳动成果,觉得爸爸妈妈都是必须爱我、疼我、我需要就要给我的导致现在社会上的啃老族逐渐增多,最终这些人也是回报不了社会。追其源头,是家长的娇纵!
以下方面要注意:
让孩子要心中有爱;多放手让孩子做想做的事;用良好的言行感染孩子的行为;偶尔让孩子吃些苦,体验大人的辛苦事得来不易的;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身为家长,我们才不愧对培养孩子的重任。
自私是人人都有的,人像地球一样难免会把个人的利益做伟绕以旋转的地轴。我们常常指责别人自私,但是我们想想,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自私吗?世界上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无私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私,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自私也要有个限度,不要伤害到他人的利益就行了,如果过了度那就是真正的自私了...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经常反思,如何引导孩子逐步成为一个热心学习、独立、负责、善于与他人合作并有生存能力的人,这可以说是天下最复杂的工作,也是最需要进行培训的工作。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做得究竟怎样?尽管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但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父母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跟着呓呀学语,在悉心的呵护下蹒跚学步,这实际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模仿,这种模仿将一直持续到初中阶段,先是模仿言行举止,而后是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学龄前儿童,如果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看报写文章以及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他就会拿着蜡笔扒在地上涂鸦,举着小人书问这问那,当他弄懂一个问题,那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他都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并且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极其重要的过程。要让美和丑的概念从小铭刻在孩子们心中,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崇尚真、善、美,鄙夷假、恶、丑,并把这种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变为自己潜移默化的行动。
当然,很多时候,好奇心也会趋使孩子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此时不要一味的批评,而要耐心的开导,让他明白不能做的原因和道理,要允许孩子犯错,家长自己都没有办法保证不犯错,怎么能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只有犯错了,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对的、不该做的,才会去改,才会有意识的避免下次再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奇心就是学习的兴趣。
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只重智育、轻德育,只重理论、轻实践,只重学习、轻生活,这样对孩子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自私褊狭”。教育孩子遇到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动脑筋去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有时要有意让孩子吃些苦,经历点挫折,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辨别是非,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点苦难和挫折对孩子来说,既是磨练意志,也是积累经验和增强自立能力,什么都帮孩子做好了的家长,其实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比生活舒适、安逸更重要!
孩子的虚荣心很强,处在模仿阶段的孩子最容易互相攀比,争强好胜,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夸奖,而不是无端的指责或打骂,有时很小的一点打击就会使孩子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心情变得很压抑,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信心。父母和老师的夸耀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这种激励将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促使孩子更加刻苦、更加努力的学习,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父母亲的夸奖会激励我一生都去创作、去奋斗、去进取,让我收益无穷。同样,我用这种方法激励我的儿子。因此,经常适当的夸奖会使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信心百倍、勇往直前,特别是对待学习满腔热情,骄傲而不自满,孩子从小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后,学习就成了他的自觉行动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0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