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意识包括哪些方面,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1、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我是学心理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意识和心理的区别和联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先说说二者的相同点。
心理和意识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也都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进化研究、生理解剖学、微电极技术、脑成像技术都证明了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都是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大脑等电、化学活动的结果。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意识和心理都属于哲学的范畴。二者的概念经常出现混淆和通用的现象。
但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随着人们对心理的专门研究。二者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下面,就说说这些区别。
1、意识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能力人格、需要动机、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等多个方面。而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意识目前具有多义性。可以指自我察觉(即人区分主体、客体,自我、非我的能力),还可以指有觉察的(区别于无意识活动,意识行为都是有目的、受控制的活动),还可以指人对自身心理过程、情绪的知晓和调节能力……,其实,人除了意识活动之外,还有无意识行为,比如做梦,就是不受控制的,驾驶汽车很多情况下也是自动化的操作过程。目前,心理学普遍认为,人有双重加工系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3、意识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准。是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高级心理现象。而心理因为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多种内容,其中好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因此,心理不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我的看法
1 光从定义本身来说,二者差别不大,这里“心理”应该是广义。
2 从实际应用来说,二者差别很大,马克思对意识的定义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总的来说意识应该是人脑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而心理在应用中主要是指在“心理学”的范畴,实际应用的时候二者显然不能互换。
3 心理学属于意识的产品,就像数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都是意识的产品,我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意识为何对世界做出这样的反映和意识如何影响、决定人的行动的学问,比如为何同样面对一朵花,有的人因它的盛开而高兴,有人因它会凋落而忧愁;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人正常生活有人却得了神经病。它是研究意识的学问,就像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问一样。
主要看二者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不能互换,如果不能,那它们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它们的定义一样,那就应该是它们的定义不准确,没能区别出本来不一样的两种东西。
心理是意识对外部做出的能动反应,没有外部世界的刺激,心理得不到发展
意识: 是动物的本能
举例:一只狗在吃饭,你去弄它,它会咬你,因为它意识到
自己在吃饭!如果它意识不到自己在吃饭,那它为什么会咬你呢?
心理:就是意识之上的意识。只有万物之灵----人,才会有!
举例:一个人在吃饭,他知道自己在吃饭,同时【他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
饭】,所以人发明了很多餐桌礼仪,文明便开始了。
不知道这样讲,你是否了解!祝你好运!
意识: 是动物的本能
举例:一只狗在吃饭,你去弄它,它会咬你,因为它意识到
自己在吃饭!如果它意识不到自己在吃饭,那它为什么会咬你呢?
心理:就是意识之上的意识。只有万物之灵----人,才会有!
举例:一个人在吃饭,他知道自己在吃饭,同时【他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
饭】,所以人发明了很多餐桌礼仪,文明便开始了。
不知道这样讲,你是否了解!祝你好运!
首先要明确心理学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
1.意识: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动机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2.心理:即心里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是不是很相似?之所以相似,是因为“人的心里的最高反映形式是意识,意识不能直接从动物的演化中产生,它是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意识是从属于心里的,所以才会有同一个内涵。如果深究这种从属关系-----心里活动分为三个过程,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而意识的功能就是认知,情绪(注意,情感是情绪的基础),意志(意志是动机的体现)这三个方面。
到这里我们得解释一下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里(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里过程,因为他没有独立的反映对象。但是它与心理过程密不可分,任何心里过程如果没有注意的贯彻和维持,是无法正常进行的。《普通心理学,郭淑琴版》
所以如果你谈宏观意义上的意识和心理的区别与联系,那么可以说意识与潜意识构成了人的心理。如果从狭义的意识,即意识的主要形式---注意和心里的关系,那么就是上面那段。
狭义的意识即注意这一角度没有什么好说的,你可以想想大脑皮层是一个很大的资料库,而注意是一个手电筒,它照亮的地方就是你意识到的地方,而不停的移动手电光,接连不断被照亮的地方形成了心理。
广义的意识方面忍不住想说一下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这两个定义都是在“心理”之后出现的,它们最初的讨论都是在精神分析学中的,那时候并没有讨论注意,而是将心理分成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部分。是这三个部分共同形成了心理。
楼主说的最后一句,心理侧重(更准确的说是研究心理时程侧重)的确实是过程,并且是以结果指向的(研究是以研究过程为方式,研究结果为目的)。而意识侧重的是机能(比如狭义的意识的注意功能,选择功能。广义的心理结构)
2、心理学中意识的分类及作用是什么
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当中,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对应于本我,自我,超我。如果对这个感兴趣,推荐去看《揭开无意识之谜》
品质意识就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品质(包括产品品质、工作品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客观及主观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提高产品品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对提高产品品质的决心和愿望。而人的行动受大脑意识支配,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一个有错误品质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好的产品。只有当他的思想意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相应的工作技能,他才会做出好的产品。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高度”很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一个做过大事或见过大事的人,想平庸都难。可想而知,品质意识对产品品质的重要作用。品质作为企业的命脉,产品的品质不好,就会失去市场,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生命。所以,作为企业的职员工,必须具有这种提高产品品质的决心和愿望,也就是要求企业的全体职员工树立良好的品质意识。
3、心理意识有几种意识
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2种:存在意识和失去意识
4、意识基本特征
自觉性、目的性、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构成意识的四大大基本特征
1、自觉性(能意识到反映的对象和结果)
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词的形式、并由语言来表示反映的内容时,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的事物对他来说,就成为被自觉认识的客体。
2、目的性(事物出现前就有所预见)
任何人做事都具有目的性,并且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
3、 能动性(能根据日的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列宁说:“人的意识 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 9月第1版, 第199页。)
4、 社会历史性(人的意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意识不仅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1版, 第35页。)
我们所谓的“意识是大脑的属性和机能”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人脑的神经细胞有一千亿个,相当于银河系中存在的所有星体的总和,它们绝大多数的作用至今还是一个迷。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属性,而宣称灵魂是意识的主宰。主张“物质决定意识”的物质主义哲学家和主张“意识是大脑的属性”的科学家今天已经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由科学家进行的最新研究也表明过去的结论是错误的。
1982年7月,约翰·格里德曼在《科学文摘》中撰文称:“几位主要的理论家都已得出了相同的惊人结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我们每个人的自身,都有一个隐藏着的精神世界。”他在所写的《追寻灵魂的科学家们》一文中,引用了世界各地最受尊重的科学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的科学家总结说,我们非物质的(看不见的)自我,构成了人类可以意识到的自我了解、自由意志、个人信仰、创造力、情绪等人特征。他们中有的人则称,这种无形的存在给我们施以了客观影响。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丹尼斯·帕尔和雷多尔福·里纳斯最新的研究显示,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内在属性。意识就是其自身,就是为了其自身,尽管由于背景的关系,内在意识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或来自自身内部刺激的调节(被赋予具体的形状或者形式)。他们认为:“目前研究意识的种种理论,不应该去强调在进行着的认知活动中感觉输入的决定作用。相反,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神经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系统,它产生以其基本的神经元和它们的连接的内在细胞膜属性为基础的振动状态。这些振动状态决定着由感觉刺激引起的计算活动的发展方向。”
帕尔和里纳斯的研究还表明,至少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享有这种内在意识的属性,并且意识本身还是一个超验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接触一种要比一些神经细胞的连接和振动远为深刻和丰富的现实。
心灵最基本的特点是超验性。帕尔和里纳斯认为“意识不是感觉输入的副产品,恰恰相反,而是内在生成的,是受感觉输入调节的(或置于具体环境确认的)。”意识或心智,与其说是感觉经验的简单的副产品,不如说是大脑的内在状态。[1]
约翰·冯·纽曼是一位数学家和科学家,他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汉斯·贝西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纽曼的观点是:“客观现实是人类想象所臆造的事物,唯一的真正现实是思想。”
自觉性、目的性、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构成意识的四大大基本特征。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
这种辨识真伪的能力,其它任何脑区都没有。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意像基于记忆中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基本特征:
1,主观性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2,同一性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3,流动性
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来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4,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与环境的互动;把经验与现实连接起来,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制定目标,引导行为。
扩展资料:
意识产生前提:
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主体是可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等作业)的物质。
思维主体既有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意识阀-休想让机器也识别出什么信息是能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
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意识往往又会成为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
意识的产生需要能量,意识的存在和传播需要介质(物质),总之,意识的存在是依附于物质的。意识所表达的涵义,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往往并不是一回事。撇去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并不以占据空间的形式存在,而物质存在是占据空间的,这就是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
由于思维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信息可能发生种种变异,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真实的反映了客观事物,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意识
意识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觉性。
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当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词的形式、并由语言来表示反映的内容时,他就把自己从周围的事物中区分出来,周围的事物对他来说,就成为被自觉认识的客体。这样,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就成为有 意识的、自觉的反映。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有意识的、自觉的反映的结果,就表现为人的知识、概念、思想等等观念的形式。人不仅能自觉地认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能够认识到的。当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活动被自觉地认识到的时候,人才能了解到反映的内容是什么。人总是会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思想是什么。人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正因为人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人才能认识到自身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上所说,都表明了人的意识的自觉性这一基本特征。
其次,能动性与创造性。
就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列宁说:“人的意识 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 9月第1版, 第199页。)意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表现是:①有目的、有方向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一旦认识了事物的特性、掌握了社会的经验,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改变现实和改造世界。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是经过意识的积极活动来进行的。人对社会的发展与改造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作用。②人的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人能反映。人能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并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将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辟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人的意识能反映全社会、全人类的经验。人在反映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时,不光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也借助于前人或旁人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经验,从而有可能使人们的 意识比前人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社会制约性与阶级制约性。
意识不仅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 1版, 第35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是针对社会意识而言的,但个体意识必然受到社会的与阶级的制约,因为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实体,而且还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处于不同的阶级,因而人们的各种思想就会打上阶级的烙印。
5、心理学试题自我意识有哪些内容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1、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
2、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
3、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6、意识到底包括哪几种意识?
一、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从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三、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仅仅把意识理解为人脑的机能,并不能完全说明意识本身。因为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
但人脑并非是一块“白板”,并非只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和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是,无论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究其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的差异所形成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
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象只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是,这种歪曲虚假的主观映象,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即使荒唐的宗教观念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它不过是把自然界和自然力神化,或是使人间的力量具有超人间的威力罢了。人的意识不管主观的色彩多么浓厚,不管披上什么样的神秘外衣,它归根到底有着自己的客观“原型”。
四、从总体上看,意识不等于认识,因为意识包含着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满意、不足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的心理体验、心理活动;“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意识作为人类知、情、意的精神结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而是高度理性化和理想化的心理,这就使它与动物心理区别开来。
通常我们把意识的含义理解为与“精神”相同,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可称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五、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又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区分:首先,从意识活动的主体看,意识可区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群体意识又可划分为民族、阶级、小团体、职业性的各种意识,它是由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立场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个人意识是由个人的实践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次,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意识又可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潜藏于深处、未被唤起或不自觉反映的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人类的意识总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统一,在显意识控制下的那些反映,只是与随意行为有关的那些部分,而大量的不随意行为则是由潜意识自发控制的。再次,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可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传统意识是人类从整个历史发展、民族发展中继承下来的意识,它已经自然而然地渗透于人们习惯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中,具有某种强大的惯性作用;现实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未来意识则是人们依据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面向将来的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是每一代人在生活中必然遇到的三种意识,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对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看,系统的、自觉的、定型化的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之为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另一类是不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可称之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物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地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具体考察意识的能动作用,应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意识能动作用的质,就是它对客观事物发展影响的性质,即促进还是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是区别一切时代一切意识根本性质的标志。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状态、发展规律等)。能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是歪曲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往往把实践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能动作用的量的方面,是它影响客观事物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等等。
意识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起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因此,一种意识对客观事物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有意识,无意识,下意识
心理学(XLX.NET)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www.xlx.net/xinlikepu/71947.html